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银行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的专科参考论文

秋梅分享

  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已由合规性转向了风险监管。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的专科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商业银行风险的专科参考论文篇1

  浅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摘 要]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贯穿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整个发展历程,总体而言金融创新的过程都会促使资金来源运用、资产负债结构和交易主体的法律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从而满足商业银行竞争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满足监管需要,最终满足商业银行盈利的要求。由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多元化、交易复杂化、边界模糊化,创新在取得更大收益的同时也应验着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经济规律,不可避免地对商业银行前瞻性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从监管角度看则更需要具备前瞻性地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多数银行史学研究认为,近代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此后在欧洲大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逐步深化,现代商业银行逐步在欧洲大陆,包括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延伸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形成来自于贸易过程中的货币储存和汇兑,此后逐步发展为赊欠和银行融资,这个阶段的融资往往体现为具有自偿性的原则,此类融资成为起源于17世纪的“真实票据理论”①的基础。显而易见,此理论基础强调融资与交易基础结合,要求票据质押,虽然有很强的安全性但是对有效运用资金往往形成制约,商业银行的融资高利率和票据质押等要求很快就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提出创新的要求。

  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此后更加强大的股份银行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成为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这些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对业务发展乃至扩张的迫切要求促使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大大突破基础交易的制约,到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业务远远突破了简单的“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与基础贸易融资交易远远脱离,在投资业务领域大放异彩,促进经济领域产能的大量过剩,投资领域经济泡沫的不断膨胀,最终因风险积累而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1933年经济危机以后的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施蒂格尔法案”②,确立了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这样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效仿,除德国等个别国家外,大多数国家在银行业监管上均严格限制混业经营,避免商业银行资金促进投资银行领域泡沫的形成和扩大。但是高额回报的诱惑始终不断刺激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业务创新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发展空间促使金融业分业经营限制的不断突破,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衍生产品和衍生交易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推动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混业经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金融创新因此日新月异。

  在这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发生剧烈的变化,金融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

  1.1.1 负债业务的金融创新

  近年,负债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包括各种结构性存款、理财、NRA存款、支票账户和透支账户、协定存款、自动转换账户、自动投资账户等等,其主要方向在于通过商业银行组合功能和服务功能对帮助客户管理账户和提升存款收益,而客户因为此类捆绑式的服务保持了资金的稳定,也为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提供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银行效益。

  1.1.2 资产业务的金融创新

  资产业务创新主要体现在融资工具创新和组合交叉创新,例如在票据业务方面从银行承兑向商业承兑的扩展,组合贷款结构嵌入衍生产品的结构性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转让和交易;贸易融资由于工具创新,也推进了融资方式的创新,包括福费廷包买、保理、信用证委托代付等等。同业业务在资产业务创新方面通过同业交叉销售和过桥,形成了同业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收益权转让等等。同业和公司业务的组合成为创新资产业务的重要趋势。

  1.1.3 表外资产业务的金融创新

  表外业务的创新或者可以称之为中间业务创新,为目前国内同业业务创新的着力点,主要以表内业务表外化或者由基础资产转换为同业资产形式实现,出发点往往在于规避资本约束和规模约束、分散风险、增加收入来源渠道和利润,业务创新满足了银行拓展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收益来源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1.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以同业业务为表现形式,以混业交叉方案设计为特点,以信贷资产、存款资产为基础背景,其目的在于通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监管要求等差异,形成基础资产表外化和结构优化等效果。因此,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全社会资产结构也发生平移。

  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表内业务表外化方式创新的一大渠道便是与信托、证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近年特别是2011年开始,金融监管体系针对银证、银信合作不断推出旨在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强化创新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通过信贷与信托受益权的交易、信贷与租赁业务的转换、信贷与资产证券化的衍生、信贷与资产管理的融合,成就了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资产规模、扩大同业业务占比、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突破资本约束和信贷规模约束的主要手段,给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带来更大的空间与舞台。

  从银银合作的形成包括委托代付等业务的蓬勃发展,到而后受到银监会规范入表要求的制约,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出现了以理财为主要特征的资产管理类业务发展趋势。例如:商业银行提供客户资源和资金,由客户通过信托公司建立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将信托收益权转让其他金融机构过桥最终再返回到商业银行,实现商业银行与资金需求客户的对接。再如:商业银行提供客户资源或者各类资产,由证券公司打包形成资产管理计划,商业银行委托证券公司投资和管理资产管理计划,形成商业银行资金与资金需求方的对接,目前有资格的保险公司也介入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方,包括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同业可以将其投资的债券、股票(或者股权)等作为资产,打包为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池,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产的最后投资人为商业银行,而资金需求方或者客户多数也为商业银行的客户。

  可见,国内金融市场上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创新业务大致形成了商业银行、信托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5类金融机构参与,投资于股票和权益类资产、债权和固定收益类资产、信托受益权等非标准债权类资产、信贷及汇票等授信类资产等4类资产,通过组合、交叉、切割、衍生等手段形成包括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3大主流交易产品,经由客户理财资金交易和商业银行自营投资交易两个渠道,构成了从商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一个资金大循环体系。

  2.1 银信合作的发展和组合模式

  2008年以来,中国信托业务快速发展。2008年信托资产1.22万亿,2009年达到2.01万亿,此后,2010年3.04万亿,2011年4.81万亿,2012年末就达到了7.47万亿,2013年一季度再创新高,已经达到8.72万亿。信托资产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态势,其中,银信合作逐渐成为国内信托的主要增长动力。

  面对银信合作业务的迅猛发展,银监会从2010年开始逐步加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制约方式主要通过加大规模控制、要求逐步压缩银信业务规模、通过入表和资本要求限制银行信托受益权转入、提高信托公司资本配置要求、控制理财业务中非标准类信贷资产比例、控制票据信托产品,要求信托公司对信贷类资产的独立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等要求,使得简单的信托计划产品受到较大的制约,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托受益权过桥交易、企业资产信托计划的转让等更加复杂和更加隐蔽的创新模式的出现。

  分析可见,原来可以使简单的银行和信托公司资产转让,由于规避监管的需要形成了信托收益权的转让,而再进一步通过企业过桥割裂信托和银行的直接交易,把原本可能是银行信贷的业务或者信托资产计划组合成为一个负债的交易过程,最终资金注入企业,但是在银行的资产方面可能体现为同业资产或者理财资产。这样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资金需要,规避了信贷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增加金融机构参与度,提升了理财投资人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动用社会资金,也最大限度满足金融机构收益的需求。

  2.2 银证合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拥有的分业监管优势不断显现,银证合作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的新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其逐步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银证合作在证监会逐步规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业务的政策引导下,银行资产业务创新逐步转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业务。

  分析可见,银证通过资产管理计划的组合模式,使得资产复杂性更加提高,有可能把单一的资产转让或者信托收益权的转让变成为一个资产包的管理,或者资产的切割份额的转让,虽然目前实践中多为一个或者多个非标准债权资产的管理,但是未来随着创新发展,可能通过复杂的衍生过程,形成分层计算违约率和保护层而形成复杂模型的产品组合,其最终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信用市场流向了实体企业。

  3 商业银行创新风险管理的建议

  业务创新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促使商业银行必须提升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以及促使监管部门提升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国家风险等。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占比较高,商业银行风险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信用风险层面上,对于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合规和操作风险的认识都还存在诸多不足,面对银行业的战略转型和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创新对于系统性的战略和国家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贷款违约风险,由于资产的组合转换、资产包装和切割、多元主体交易行为等等,资产的本质和特征已经难以分辨,而最后的宏观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此类业务可能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如何管理此类创新业务风险成为在创新发展中需要同步进行创新管理模式的课题。

  从监管和银行经营风险角度看,对于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必需注重分析业务实质和改善对同业业务的风险控管。以下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出一些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由于同业创新业务的迅速扩展,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市场价格波动伴随国际和国内经济变化波动会更加剧烈,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系统应该注重加强前瞻性流动性和市场价格趋势的分析,并形成对流动性缺口、久期的长期有效的监控和对动态状况的模拟及压力测试,形成近端业务发展和管理的制约要求。

  (2)对于信托收益权以及资产组合包的交易或者资产管理计划,应该按照巴塞尔III资本协议的原则,根据业务实质加强对资本的配置管理要求;同时加强对基础资产的核实,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避免交易复杂性形成的风险隐蔽,交易流程多元化造成的对基础资产控制力流失的风险发生;对基础资产为非标准债权类资产,形成有效综合的全面授信管理的制度,对交易对手、最终债务人、退出保障措施的全面风险控制管理。

  (3)考虑到由于交易复杂化,交易通过多轮流转也经过多方主体,加强对交易各方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管理和交易流程的合规管理及操作风险的控制。在法律文件和操作规范上进一步形成各类交易的全面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前中后台的制衡和制约,建立前中后台直联管理体系。由于目前在创新业务上缺乏相应的风险保护的实践基础和法律判决的案例,银行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保护和控制能力。

  (4)监管体系上进一步制定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综合化管理,完善按照新资本管理和巴塞尔III资本协议对资本配置的分类和细化管理措施,强化创新业务的定义、规范和管理要求。在监管层面上应该特别注重系统性风险的把握,积极吸取金融海啸的经验教训,避免衍生产品带来的风险叠加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着新的风险管理要求,在积极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创新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效用,是摆在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面前的新课题。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的研究,积极顺应政策和监管要求,提升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财金大学金融学院.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财金大学出版社,2005. [2]斯蒂格利茨.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M]. 陆磊,张怀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及其影响[J].银行家,2004(9).

  >>>下页带来更多的商业银行风险的专科参考论文

3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