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管理的论文大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银行管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银行管理论文:结构性理财
一、前言
通常意义上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是按照对理财基金的特殊的投资运作方式为标准的,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既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又要投资于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复杂多样的投资模式,以保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超过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总而言之,它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市场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最早出现也是相对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不同分为信用联结型、票据债券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四种类型。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在股市活跃时应市场呼声而出,可以投资于信托贷款、新股申购、货币市场、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构成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最庞大的队伍就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上述两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投资于以基础及产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了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因此成为最复杂多变的理财产品。
二、结构性理财成品的诞生动因
(一)银行规避资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业银行在经营自有业务时需要按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计算资产对应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常常会出现因为资本金约束而无法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或经营高盈利项目的情况,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型产品一样同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不增加或减少自有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即不占用或极少占有资本金条件下,满足客户的特别投资理财需求并获得手续费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便于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众多投资者闲散资金聚集到一起,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投资,由于规模巨大对投资方向和产品就有选择性,能够以批发价格进行交易,获取规模化收益。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进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自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和银行在自有资信不足或自有经营项目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要求。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投资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还是投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会在买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印花税和手续费,这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投资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形势分析都会造成相应的决策成本,这是隐性的成本。万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决策失误,也会带来选择其他资产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专业化运作、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特点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于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的同时持有一个看涨期权多头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它是这样一类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可能与某只股票或某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相挂钩,挂钩标的资产的市场表现决定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标的资产的市值越高,产品可以获得的收益也越高,当然这也要受到产品收益率设计的影响,有的产品就是观测期内标的资产表现越平常波动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时,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护。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与同时购买一个零息票债券和持有一个看涨期权的多头近似。零息票债券保证投资成本和无风险收益,看涨期权保证在支付相应期权费(理财费)条件下获得未来的一个权利,该权利帮助投资者实现价格上涨时获取收益价格下跌时成本为0的投资模式。对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亦是按照这一原理,产品价值等于零息票债券价值与看涨期权价值之和(V=B+S),产品收益率等于1+min(k,max〔(ST/St-1),〕,其中,k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表示股票收益率,表示参与率,即挂钩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者可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分享比例。(ST/St-1)就表示投资者从股票收益率上涨中获得的实际收益率。表示保本型产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等于0意味着完全保本,小于0意味着部分保本。
(二)一般挂钩的标的资产都要求有某种金融衍生工具相对应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资,这种投资的特征就是投资挂钩的基础资产的同时投资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据复杂的计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原理,对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终暴露的风险头寸仅局限于运用市场资金成本与产品设计的最低收益之间的利息差异。这就要求,在挂钩的基础资产选择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准。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发达,无法为发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该类避险工具,现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标的资产依然局限于国外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资产。
浅析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
银行运营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发展成长的质量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新形势下的银行管理在多个方面都有着新的发展趋向,具体来看,主要在作业成本制度、业务流程再造、集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需要思考变革之路,本文也主要从这几个板块入手,积极探索我国银行管理的新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银行运营稳定性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一、作用成本制度的变革
银行业的发展中,成本问题始终是影响银行运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银行管理变革中,成本制度的变革成为主要的趋势之一。
在成本观的更新上,新形势下我们更多的倡导作业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观念。具体来说,需要对每个具体部门的工作及其作业所产生的成本进行计算和确认,在此基础上考察产品对相关作业的具体需求,循着业务流程,使成本最后落脚于产品。其次,新形势下的成本制度将提供更多层次的作业相关信息,这是信息时代对银行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将银行的广泛管理具体到各个作业的单元,排除不增值的作业,进一步降低成本,保证作业质量,最终形成一个高价值的作业链。第三,新兴的作业成本制度致力于构建更丰富的成本动因系列,这个系统不仅强调原有的财务变量,更强调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在运营成本中的影响,从而使银行的成本分摊进一步完善,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积极推行银行业务的外包
我国银行经营的一个拓展和创新发展的表现就在于积极推行银行业务外包,突破传统内部化的经营思想和模式,更加追求对内部核心资源的创造、储备和运用,与此同时加大对外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以此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业务的后台工厂化同样是银行运营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措施。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将银行网点非即时性业务和复杂业务集中于后台中心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实现业务的分离和流水线作业的协同工作格局。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银行运营的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银行的独立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因此,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银行需要将眼光放在对自己信息部门的功能转换上,部分地外包原有的信息技术工作,特别是非核心的银行信息业务。这能够确保银行更加专注、并有能力进行银行其他的高价值工作。
三、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变革
银行的变革在当前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分散的、局部的变革,这在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背景下,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快速升级的现实需求,因此,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变革成为其变革的趋势之一。随着银行业务数量和处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其业务处理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这对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和进步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新的变革模式下,银行的业务开展需要实时关注客户需求,以此为基本原则,投入更多高附加值的工作,舍弃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全面压缩冗杂的工作。这是为了切实提高银行业务运作的效率,有力地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其次,银行经营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优势功能,优化选择,重点培养,将其他非核心功能虚拟化,分化到外部,实现服务外包下的虚拟经营,实现银行业务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第三,在业务流程安排上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简化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当然,随着业务的集中处理不断实现,其中所包含的风险也在不断集中。因此,为了保证新形势下银行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手段来进行安全防范,保证整个银行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运行。
四、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变革
随着全球银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银行业中的集约化经营思潮也开始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国银行业积极融入世界金融先进生产模式的一种体现。但总体来说,集约化经营在我国还处于理论阶段,在实际运营中还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去实行,所以我们积极倡导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变革。
银行集约化首先讲求科学性,这主要强调银行运营的核心在于业务流程,在高效益的业务流程系统基础上真正实现科学的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处理中的作用,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运用局限,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从文字、数据、图标处理中解放出来,向更广的范围进行延伸,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集约经营中的巨大潜力。最后,注重银行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在战略高度思考银行经营管理思维和模式的转化,从自我生存向战略合作转变,寻求全方位、多层次、持久可靠的战略合作,为银行发展继续优质的外部资源。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我国银行业为应对多元化、开放性的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快规划自身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发展。银行管理的变革,需要在先进技术支撑上,由总到分,构建银行运营管理的架构,从业务流程、作业成本、运作模式、相关业务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创新发展管理体系,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银行管理论文
2.商业银行论文范文
3.关于合规管理论文
4.关于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