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银行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参考论文(2)

秋梅分享

  商业银行风险参考论文篇2

  浅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

  【摘 要】从金融危机下银行倒闭的原因及面临的生存环境分析商业银行应如何控制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金融市场

  受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总体增长减速,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这对许多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级贷款的恶性循环,但追其根本是银行业流动性不足,因此,如何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显得至关重要。

  一、金融危机下银行倒闭的原因

  (一)高杠杆经营化,风险过大

  “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与“杠杆式经营理念”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美国前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相继倒下的主要原因。投资银行的盈利过度依赖于资本市场融资,且持有大量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高杠杆经营和过度投机。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时,投资银行资产必然大幅缩水。

  (二)结构化金融产品链过长,定价复杂,交易缺乏透明度

  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被投资银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造成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内嵌式衍生产品、奇异型期权、CDO(担保债务证券)、CMBS(商用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等均是十分复杂的证券化衍生产品,它们具有参与方众多、产品链条过长、过多依靠内部计量模型定价、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等特点。导致信息失真、对未来现金流预测的失效、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可靠、基础证券及时止损坏机制的缺失等,正是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这些“特质”,为投资银行埋下了潜在的巨大风险。

  (三)监管机构对场外市场的表外业务监管不力

  近年来,银行纷纷在资产负债表外设立名为“管道”的结构化投资工具(即银行的表外业务)。由于大量的表外业务基本都在场外进行交易,风险更加隐蔽,并且在高杠杆作用下风险放大,导致场外市场的监管难度增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银行业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全球经济情况来看,世界经济运行仍未释放出触底信号,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状况前景堪忧。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①全球经济复苏显著放缓,发达国家重陷衰退的概率正在上升②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犹存,坏账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③欧元区可能再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震荡中。

  通过政府注资、持续再融资、坏账核销和贷款拨备,在金融危机中深受重创的美欧银行体系的整体稳健性亦较前期有所改善。到2010年末,由于证券市场的上涨,IMF估算的2007至2010年,美欧银行的资产减记规模从去年的2.8万亿美元降至现在的2.2万亿美元,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待核销额已经列入报表。不过,美欧当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仍然显著,一是银行体系的融资压力巨大。资金需求方面,从2010年10月末到以后的24个月中,美欧银行将会有近四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超过一万亿美元的政府融资担保到期;此外,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还可能使银行面临新的资本缺口。而资金供给方面,证券化产品等批发融资市场仍然没有起色;二是房地产市场的继续恶化可能导致银行坏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截制2010年10月末,美国已发放按揭贷款的住宅中有三分之一是“负”资产,贷款与房价的比率为1.3:1,有七分之一家庭得到房贷欠款已达到90天期限,或已经完全违约。随着银行回收的大量止赎房屋入市,房价继续下行压力很大。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应如何保持流动性

  (一)着力提高资产的多样性,强化资产配置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仍较为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这种业务结构的单一集中体现在分支机构的业务抉择和资源配置上,并直接导致了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进一步增加了收益的脆弱性。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努力改善资产结构,增强资产配置能力。

  (二)扩大主动负债比重,提高负债管理的主动性。

  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以发行金融债和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凭证等金融工具进行主动型负债;要重视运用货币内生性机制,通过提升中短期贷款利率水平,使经济社会因资金价格上升而产生内在的对货币需求减少,形成内生性的约束机制,引导理性的投资行为。

  (三)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仍实施差额管理模式,不利于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制约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因此,作为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基础环节,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实施资金全额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发挥规模效应。

  (四)提高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

  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统一规划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全面风险控制能力,为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强化资金业务集中运作和市场风险集中管理。通过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形成资金在银行内部有偿流动,引导产品合理定价,优化业务组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资金流向产生最大效益的部门、产品、客户,提高整体资金的盈利水平。

  (五)加快监管改革。

  要更新监管理念、健全监管制度。不但要考虑金融监管的要求,也要兼顾被监管对象的利益,找准监管切入点,完善监管措施、区别对待金融衍生业务。改变重事前准入、轻事后监管的“严进宽管”模式。除对需要审慎发展的投机和虚拟性较强的金融创新业务实行审批制外,大量的业务准入可以通过建立后监督控制机制,实施动态监控,集中防范创新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坚持严格的跨业监管、跨境监管,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优化监管环境、提升金融消费者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监管的敏感性、及时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谊.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业监管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经济报告,2012(07).

猜你喜欢:

334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