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论文例本(2)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例本篇2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偏好
摘要:本文从最近国内外金融监管和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出发,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首先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要求商业银行确定风险偏好;其次,分析了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如何确定的,包括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先进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共同点;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研究风险偏好的渐进化路径和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国内银行业海内外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投资者在关心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部门也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
Oliver Wyman公司(以下简称OWC)认为从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们做好贷款”。即只对贷款进行了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贷款应该分级”。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确好贷款与坏贷款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是强调“净资产回报率(ROE)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股东。
第四阶段是认识到“我们应该对风险定价”。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该要求更多的回报。
第五阶段是认为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是“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率”。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面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是认为“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
OWC认为理想的风险管理路径是1―2―4―6―7,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这种路径只能事后总结。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通过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管理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以下趋势:
(1)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希望的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3)从单一业务风险控制到全面风险管理。银行需要为所有的业务都准备资本,以应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银行对各业务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分配经济资本。
(4)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是为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在满足监管部门的资本要求的前提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5)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可以选择较优的路径,少走弯路。如上所述,国外在风险管理的经验是以失误为代价的,国内银行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并予以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都在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措施,从公司治理、制度、工具等各方面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股东的风险偏好,银行对风险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通常而言,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的容忍度主要是由股东来决定的,不同的股东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许有的银行非常激进型的,他们愿意承担非常高的风险,换取高的回报。有些银行是稳健型,希望承担适度的风险换取适度的回报;有些比较保守型的股东,则希望追求低风险,获得满意的回报率。此外,从公司治理的结构角度而言,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风险偏好一方面表明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的整体战略。
二、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要求确定风险偏好
(一)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
资本从来就是追求利润的。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满意的回报,如果银行不能给股东带来良好的回报,资本的趋利性将使得股东将资本投向别的行业或领域。当然,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股东利益代言人的董事会将会在收益与风险之中进行权衡。对上市的公众企业而言,保持股价的稳定和股价的稳步上升,将是提升股东价值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在何种市场条件下,只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才能进行持续的经营。
(二)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
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现在企业最基本的一个制度安排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的管理企业,而是确定企业的赢利目标和决定所能承担的风险等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之后,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管理层进行经营,并以经营成果对管理层进行考核。董事会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将会有多种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供选择,也存在多种产品进行取舍,但在进行经营决策权下放时,董事会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偏好传送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实现董事会目标的实施计划和策略。
(三)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计算经济资本必需的参数
随着风险定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正式出台,内部评级法给了风险管理水高的银行以更多的自由。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计算的参数,利用监管部门提供的资本转换函数来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就是希望银行的资本能够充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因此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的计算也就提上议事的日程,目前有多种方法来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各种方法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提,并预先确定相关的参数。VAR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计算经济资本方法,而要计算VAR,必须要确定好几个参数,即期限、置信区间、损失分布。其中的置信区间就是要求根据董事会的风险偏好来决定的,不同的置信区间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资本要求。
(四)合适的风险管理偏好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
任何银行都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有的银行已经占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希望通过稳健经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体现在战略上就是力求以承受较小的风险来获得稳定的收益,并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取得良好的市场声誉;有的银行则雄心勃勃,希望承受较高的风险来拓展市场,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而确定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将是战略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偏好的体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风险管理内容,而是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为实现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同样也就存在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偏好,并由些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策略。
(五)从风险防范到主动管理风险思路转型的需要
从哲学意义上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既可能给我们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风险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未来的魅力正是体现在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被动地防范风险,倒不如主动的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目前风险管理技术的日益成成熟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事实上,一些先进银行已经做到了主动的风险管理,他们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自己资产的风险的大小。
(六)确定风险偏好也是市场披露的需要
增进投资者信心的需要。投资者不仅关心收益,而且还关心银行的风险,银行的经营理念。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披露。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其手段是制定一套信息披露规定,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的信息。特别是由于新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计量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公开的信息披露则十分重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纪律,能够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可以预见,随着风险管理精细化进化,监管部门对银行特别是公众持股银行的市场披露的要求将会不断的提高。
三、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方法
风险偏好代表银行承受的多大的风险,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多少,它是一个相对主观的管理决定,取决于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偏好需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理解银行风险分布,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才可以决定有多少的风险可以承受,而我们所设定的经济资本便在决定可接受的风险偏好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一)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
虽然风险偏好并没有好坏之分,是由各行的董事会根据各行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一般而言,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银行希望的外部评级。随着风险量化技术的进步,很多著名的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每年都会对一些企业和银行进行风险评级,这些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一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将会直接影响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较高的风险评级意味着较低的违约概率,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就小。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对银行而言,面临着三方面的损失,一种损失是预期损失,这是银行损失的平均值,通过银行通过提取减值贷款拔备来防备和冲销,并在贷款定价中予以体现。第二种损失是非预期损失,即损失的波动性,银行有可能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可能性非常小,但当这类损失出现时,需要银行用资本金来防备,如果损失超过了资本金,银行也无法继续经营,就要违约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违约,银行就要准备较多的资本金。
穆迪公司对银行信用评级,可归纳为以下相互关连的七大重点:(1)营运环境。(2)所有权及治理权;所有权结构决定了银行的组织运营方式、经营目标和管理策略,是穆迪公司评级的一项重大考虑因素。(3)营运价值,指营运业务的能力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4)盈利能力;(5)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评估时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与法律风险;(6)经济资本分析。资本金对银行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抵御信贷亏损的最终防线,对银行业务的增长及多元化可以提供杠杆效益;同时有助于决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穆迪公司不但要分析银行是否符合法定资本的要求,还要分析银行经济资本的水平和结构是否能够抵御其风险及负责因素的能力。(7)管理策略。 [1]从以上几个因素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资本将对银行的评级产生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同的银行评级还对应于一个量化的违约概率,也即银行破产关门的可能性。
2.时间长度。时间的长度将影响经济资本的大小。有的银行可能计算每天的VAR,有的银行可以计算银行资产每个月的VAR的值,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通过相应的公式进行转换。时间越长,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就越大,风险偏好也就小。
3.最大可接受的损失。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信用维系银行生存的关键,在市场中,资本充足,规模较大的银行将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因为它们可以承受较大的损失。正如修建水坝一样,如果希望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那就将水坝修得高一些,成本也就高一些,如果希望能够抵御五百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成本将会更高。
4.银行损失的波动性。银行的损失既取决于单个的资产的损失,同时还受资产组合的影响,有的银行资产相关性较低,损失的波动性则较小,反之,损失的波动性较大。银行除了计算损失的平均值外,还要考虑损失的波动性。通常而言,市场风险的损失符合正态分布,而信用风险损失符合β分布。
5.银行的经营战略。如前所述,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将影响银行的经营战略,反之也是一样,两者需要结合起来一并加以考虑。今天的风险管理方式已超越传统的风险管理缓释手法?即采用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问题的风险?,逐渐迈向优化风险管理组合,即根据银行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风险组合和风险幅度,在把风险控制在既定范围内的基础上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银行逐渐把风险管理视为一种新的战略性业务管理手段,并在这个基础上把业务战略与业务风险挂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确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即就某一置信水平而言,一家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已预备对资本有影响的损失风险的假设额度,这一承受能力要与市场及同业的标准进行比较,保证银行承担的风险是适当的和适量的。
6.银行收益分配政策。如果银行能够将利润更多的转化的资本,则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的将所有的利润都作为分红分给股东,则随着资产的增加,如果没有额外的渠道来补充资本,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下降。
(二)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
1.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 [2]在新资本协议的概述中,委员会认为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
在第二支柱中的监督检查原则一中明确提出,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并指出银行从战略目标出发,对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是制定战略计划程序重要的一环。战略计划应该清楚阐明银行的资本需求、预计的资本性支出、期望的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新资本协议第687条)。
2.部分银行置信水平的确定及经济资本在不同风险之间的配比。很多国际先进银行都有自己成文或不成文的风险偏好,并且确定了相应的置信区间。信孚银行(Bank Trust)使用99%的置信水平,大通――曼哈顿银行确定97.5%的置信度,花旗银行确定95.4%的置信度,美洲银行和JP摩根银行确定95%的置信度,不同的置信度意味着需要准备较多的资本。 [3]
随着经济结构及宏观经济的变化,风险管理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毕马威全球风险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现阶段为40%、35%、20%和5%,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40%和5%。这方面也引起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注意,新资本协议的进步也体现在拓宽了风险管理领域,银行更加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量化以及整体风险的控制。
(三)先进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共同点
规律总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归纳起来,各银行确定风险偏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1.由董事会代表股东确定。这是由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现代银行制度所决定的。
2.风险偏好与本行的战略定位一致。花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风险与资本管理政策就是一个例子。在90年,花旗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3.2%,没在达到1988年资本协议的要求,为了达到协议的要求,花旗银行在92-94年不断增加资本,其94年年报披露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8%,资本充足率12%,而且董事长表示希望继续提高充足率。然而,同期花旗的股票表现却低于市场总体表现,直到1995年花旗宣布实施一项30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相当于将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7%,花旗股票才上涨。 [4]这也从反例证明确定资本政策、风险偏好要符合战略定位。
3.风险偏好的确定需要量化数据支持。数据是决策的前提,正确的数据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目前先进银行都已经拥有良好的风险分析工具来度量信用风险,其中德意志银行等先进银行甚至能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经济资本配置,能够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管理战略,而其基础则是充足、完备的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4.风险偏好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银行的总体战略应该保持稳健,风险偏好反映了股东的偏好以及股东对宏观环境的理解,因此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大银行更是如此。
5.为实现风险偏好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偏好涉及银行的各方面,上至公司治理结构、资本政策,下至具体的业务品种和业务单位,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推动和实施。
四、我国商业银行研究风险偏好的渐进化路径
(一)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及管理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业务运作而设定的架构和制度,目的是要为银行设定目标和制定达标的策略,以及监控银行的表现。通常认为公司治理的最主要要素包括:(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明确分配决策权和责任;(3)清楚制定决策的规则和程序;(4)明确制定银行目标和监控其实现目标的方法。
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明确以下内容: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组成、职务与权力;各层的汇报制度;定期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及程序。确保银行根据内部稽核、外聘审计师和监管当局的建议实施有效的整改。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进化趋势,国际先进银行的都分别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具备以上条件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中小银行的治理结构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明确目标,建立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目标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
从目前而言,这个目标体系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层次?分别为合规性指标、预期性指标、远景指标。
1.合规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是和商业银行必须要达到的,而且也有能力达到。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等指标(具体详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提出的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经营绩效类、资产质量类和审慎经营类。经营绩效类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质量类指标指不良贷款比例;审慎经营类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交行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完成合规性指标对我行不是太难。
2.预期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短期内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提出的能在短期内实现的高于合规性指标的预期指标。目前基本可以借用合规性的指标体系,但对某些指标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
3.远景指标。这类指标通常而言既要反映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内监管部门的监管预期、又要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偏好及总体发展战略,是银行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是一个银行目前还达不到,但经过努力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5-10年)可以实现的指标体系。
在该指标下除了包括以上两类指标外,还应前瞻性地包括以下指标。风险结构指标;各经营单位的经营绩效指标及其经济资本分配;各类风险的VAR测算;风险管理的时效性指标;风险管理的报告要求等。
(三)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目标?选择一条渐进化的实施路线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更加全面、敏感地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激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率的高度一致,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差别明显,银监会将按照“双轨制”的思路,推动部分大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主要目标不是改变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实施更加复杂的资本监管制度;而是通过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做法,全面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必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监管当局可以允许商业银行选择使用不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多家大银行正在全力开发相关的内部评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数据,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的过程将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新武.资信评估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澳]克里斯?马腾著,王洪,漆艰明译.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2.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5.关于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