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硕士论文5000字
国债期货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债期货的推出为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债期货硕士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债期货硕士论文5000字篇1
浅谈恢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问题
国债期货是金融期货里面的利率期货,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客户的认可,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期货市场中非常受人们欢迎的一个品种。在1992—1995年我国就试图开办过国债期货试点交易,但是总体来说发展并不是很理想。我国的期货市场在那个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市场监督以及管理还没有构建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最终国债期货试点交易还是失败了。
在这些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慢慢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金融改革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18年的发展和酝酿,我国开展国债期货试点交易的条件已经初步构建了起来,与当年比较起来已经有了天壤之别。2013年9月6日,阔别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正式重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吸取过去试点时期的“327国债事件”和之后不久的“319风波”教训,借鉴国外的先进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获得更长远、持久的发展。
1恢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重要意义
1.1可以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一直在加快,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的利率风险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基于这种情况,金融市场必然需求能够有效遏制和控制利率风险金融工具,在这种需求下国债期货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加快,因为国债期货属于比较有效的一种能够控制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
1.2有利于发展我国国债市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由于政府限制、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国债市场与股票的发展相对比较慢一些,这样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再一次开放国债期货市场的同时,可推进国债市场的持续向前发展,对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国债市场无论是流动性还是透明性相对都差一些。如果要是能够开放国债期货交易市场,必然会让国债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信息滞后的披露机制会得到一定的改观,信息传播体系可以进一步的公平和公正。不仅如此,国债期货市场的开放,还能有效地遏制一些不良投资者操纵市场的意图,打破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垄断,国债市场具有的透明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1.3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我国利率体系的发展
重启国债期货对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国债期货属于利率期货,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形成的收益率即为市场利率,该利率有真实性和预期性以及连续性的特点。此外,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有套利行为,所以能够使现货市场对某一期限构建统一的市场利率,然后构建更加合理,并且是从短期向长期进行扩展的市场利率体系。这对改善和健全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是非常有效的,使得我国利率体现得到初步的构建和发展,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试点时期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有着一个比较崎岖的发展历程,对过去进行回顾,能够总结出很多的经验教训,这对未来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在过去的“327国债事件”,还有“319风波”都是因为大户逼仓导致的,而且直接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些事件是偶然中带着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总结出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在试点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对我国国债期货恢复后,如何进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1交易制度设计有缺陷
我国在开始引入国债期货交易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经验,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摸索,这就使得国债期货交易制度还有设计国债期货的合约出现了不少的漏洞。例如,尽管我国的国债期货是以国债现货作为标杆的,然而在设计国债期货合约的时候,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关系,完全是按照国债现货来进行设计的。我国当时的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国债的品种也比较优秀,这样就容易导致大量持有国债现货的那些投资者能够逼仓,依靠这种违规操作来获得利润。
2.2交易所风险管理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期货市场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正是因为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必须具有完整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规避高风险,同时还必须要让这套体系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贯彻。
首先就是保证金水平太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保证金比例一般会占到合约价值的5%~10%,但是我国的市场要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在出现“327国债事件”以前,我国各大交易所的保证金占到合约价值比例是非常低的,往往只有国际市场上面的几分之一。由于保证金比例过低,国债期货具有的杠杆效应会更加强烈,投机者会大量的参与进去,出现了过度投机的问题,伴随着这种现象交易具有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其次,缺乏涨跌停板制度。在出现“327国债事件”以前,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并没有构建国债期货交易设置涨跌停板制度,因此在一个交易日里面的价格波动是没有限制的,这就很容易导致交易爆仓。
最后,没有构建持仓限额制度。构建持仓限额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一部分的投资者过量持仓,为了获取利润来恶意的操纵市场。但是我国的交易所并没有构建该制度,因此也就容易被少数的投资者进行操控。
2.3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 首先,政出多门,在 管理上面容易出现混乱。我国当时并没有构建一个权威性的国债期货市场管理机构。对国债期货市场进行管理的部门比较多,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比较缺乏,很难有效的统一和 组织起来,甚至这些部门之间还存在利益冲突。因此我国的国债期货市场稳定性没有办法得到稳定,交易制度没有得到统一,况且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使得市场效率非常低下。
其次,管理相对滞后,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管。我国政府的监管相对比较滞后,在国债期货市场存在的风险以及暴露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足够的重视。在出现“327国债事件”以后,监管部门才开始着手来处理这类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杜绝类似的违规交易。
再次,政府干预市场的现象过于严重,况且手段过于单一和粗暴。在过去,我国政府对国债期货的监管采取的是非常单一的行政手段,这种手段干预力度非常大,对市场的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我国国债期货市场恢复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
第一,进一步扩大国债现货的规模。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量虽然在这些年来一直进行扩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国债借债率以及国债负担率还是很低的,国债借债率不足5%,国债负担率不足20%,这和国际警戒线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当前我国还需要不断的扩大国债现货规模。
第二,国债期限结构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我国国债大都是从2年期到10年期的中期国债,其中3年期与5年期尤为常见。而长期国债还有短期国债数量是比较少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国债期限结构并不是很合理,投资者要想获得合理的国债收益曲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当前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债品种,长期限与短期限国债的数量要进一步扩大,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国债期限结构。
第三,进一步提高国债具有的流动性。我国国债的流动性相对比较差,主要流通在交易所还有银行之间。因此,我国国债流动性比较要进一步加强,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3.2加强对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国债期货的顺利交易,必须要依托于一个比较健全的国债期货市场。但是建立的国债期货市场不是简单的几个方面,需要 社会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政府方面。期货市场管理体系里面,政府监管部门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我国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因此有着非常浓厚的社会主义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的国债期货交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交易所方面。交易所对国债的交易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风险管理的体系:首先,对会员资格需要进行审批。交易所对会员资格需要进行审批,是有效控制交易风险的一项举措,能够使得国债期货交易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提高保证金。在未来为了能够降低国债期货面临潜在威胁,在进行上市的初期,应该要进一步提高保证金比率。再次,要确立涨跌停板制度。为有效地规避价格出现剧烈的波动,避免人为地操作市场价格,必须要构建涨跌停板额度。最后,持仓量限制,有效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的问题。
(3)行业自律方面。期货业协会必须要进一步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的 工作,大力宣传和国债期货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市场进一步的公开和公正。此外,还需要为我们国家培养期货相关的人才,提高他们的 职业道德 教育,促进期货市场稳定和发展。
3.3发展机构投资者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 经验,我国从中可以看出来:构建发达的国债期货市场,必须要努力地发展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是衡量市场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有效扩大国债期货市场容量,此外还给市场提供一种理性的操作理念,使得市场向着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我国国债主要的持有者包括商业银行和 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机构。为了让市场健康协调的发展起来,必须要大力地鼓励这些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市场里面,让他们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易主体。
4结论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 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金融体制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时机成熟之际重新上市的国债期货,应吸取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加强对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发展机构投资者,从而推动刚刚恢复上市的国债期货取得规范、健康、长远的发展。
国债期货硕士论文5000字篇2
浅议完善国债期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2013年9月6日,中国国债期货重新上市。这在交易技术层面上是一小步,在市场体系层面上则是一大步。国债期货作为国际资本市场广泛应用的基础性、标准化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在中国资产配置、资产转换、风险管理等金融资源配置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中国债券市场及其产品发展
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曲折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相互补充、分层有序的市场格局。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基本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1),以场外柜台交易为主。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国内债市正式启动,共发行48.66亿元国库券。1982年初首次批准有限制的发行企业债券。1988年4月和6月,国家先后批准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并于1991年初,将国债流通转让范围扩大到全国400个地市以上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二级市场。至此,中国债券的柜台交易市场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1991—1997),以交易所交易为主。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营业。债券的交易重心逐渐向交易所转移,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1991年,财政部第一次组织国债发行的承销和包销,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进程开始启动,但此时的发行利率仍为行政确定。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获得成功,自此国债发行利率开始实行市场化,这标志着中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正式开始。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以银行间交易为主。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两市分立状态。1998年9月份起,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以及 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相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这意味着发债主体逐渐开始多样化。1998年10月,人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市场成员;1999年9月,券商和基金获得入市资格;2000年9月,财务公司入市。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组织成员超过上万家,基本覆盖了中国的金融体系。2002年6月,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交易推出。
随着中国债券交易市场不断的发展,债券产品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创新:2005年5月,国航等五家企业首次发行短期融资券;2008年4月,铁道部等首次发行中期票据;2008年4月,首只由专业担保公司而非银行提供担保的企业债“08西基投债”成功发行;2008年4月,第一只无担保信用企业债“08中材债”成功发行。2006年2月,国开行与光大银行完成了首笔交易利率互换交易,这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已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2010年9月,《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签署暨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包括国开行、工行在内的21家银行获得了交易资格。2010年11月,中国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正式上线。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其中,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约占全市场95%。这一市场参与者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市场(批发市场)。交易所市场是另一重要部分,它由各类社会投资者参与。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总交易规模达262.7万亿元,全年发行债券6.9万亿元,其中金融债2.08万亿元、企业债0.32万亿元、短期融资券1.91万亿元、国债1.33万亿元、中期票据0.7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0.35万亿元、政府支持机构债券0.15万亿元、同业存单0.03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0.02万亿元。
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总交易规模达262.7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现券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97.6%,回购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71.5%。从现券交易的成交品种来看,金融债、中期票据、企业债、国债、短期融资券等5个品种是主要的交易品种,占比分别为30.64%、19.97%、16.87%、13.42%、12.34%。
截止到2013年9月,中国金融衍生品主要有:利率互换、债券远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债券借贷等。能够对冲利率风险的衍生品以利率互换为代表,其中交易较活跃的主要为以FR007和SHIBOR 3M为标的物的一年、五年期合约。这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空缺是国债期货。
其实,中国的国债期货在20世纪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共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只对机构投资者开放,但交易量并不活跃。1993 年 10 月 25 日,上交所对国债期货合约进行了修订,并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之后国债期货交易日趋火爆。但随后1995年发生了轰动市场的“327国债事件”与“319国债事件”。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决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中国首次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债市场不够成熟,偏小的国债发行规模相对于如此众多分布于不同交易机构中的国债期货合约衍生出的巨大合约市值,根本无法满足国债期货正常的到期交割需求。二是当时利率定价机制不成熟,国债的价格与市场利率之间理应存在内在的、反向的变动关系,但当时中国计划经济的利率管制政策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国债期货交易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成熟,使得市场行为缺乏以法律形式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