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金融学相关论文参考(2)

秋梅分享

  金融学相关论文参考篇2

  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跨界”战略

  一、引言

  2015年两会上提出的“互联网+”概念,迅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互联网+”的核心要义就在于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思维与传统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并不断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重构新的价值链。当前,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融合,即“互联网+金融”,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互联网金融已呈现出明显的“跨界”趋势:以阿里“余额宝”、苏宁“财运通”、中国电信“翼支付”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凭借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等平台实现了对支付、融资等金融业务的跨界渗透和以中国银行“云购物”、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为代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为各参与方创造和分享价值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这两种业态表现出明显的“跨界”特征。这些跨界融合,推进了金融产品、渠道方面的创新,通过实现网络引流使商业银行价值链得到了延展,而这种延展又彻底改变了金融产业链中利益的分配格局。用“跨界整合”的思维方式做金融,就是“跳出银行办银行”(邵平,2014)。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这种“跨界”趋势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战略明显不相吻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顺应“跨界”新趋势,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过程中亟需深入研究的一大战略性课题。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发生新的变化,只有依据互联网思维和手段,通过实现前瞻性“跨界”发展战略目标和举措的转型升级,才能确保中国商业银行实现成功转型升级。

  二、文献综述

  战略涉及到一个行业或企业全局的长远发展方向和思路问题。不少学者从多个视角和方位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朱明( 2012)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其维度构成有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四个维度。张仿龙(2010)基于全面开放的现实背景下,从风险管理和银行价值创造诸角度,以经济资本管理在银行战略中的应用为重点,着重研究商业银行内涵式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和外延式的综合化发展趋向,将成本管理作为银行业的主流战略思想。周巧彬(2014)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提出加入WTO 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战略。李 迅(2013)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商业银行应实施差异化战略、注重品牌建设转型,布局与大数据金融的竞争和合作。陆岷峰等(2014)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认为小银行不应只是跟随互联网金融的潮流盲目去变,而应通过内部管理、经营的差异化发展以不变应万变,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区域经济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与大型银行的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卫青(2013)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实施差异化战略定位、明确业务经营战略、调整风险管控战略三个方面研究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索彦峰(2012)基于社会融资结构变迁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切实推进战略转型,尽早建立起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打造基业长青的战略保障。岳毅(2011)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视角,认为商业银行应从治理结构、管理理念、模型技术、数据基础、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统筹推进BASELⅡ&Ⅲ实施和应用,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与银行战略的高度融合。胡挺等(2014)基于跨界并购的视角,认为商业银行可以从成为数据分析者、集成服务商、综合交易者和财富管理者等四个方面作为资深变革方向,通过跨界并购其他金融机构、物流公司和新兴业态等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和发展。综上,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背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得出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但对银行“跨界”战略的研究较少。

  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组织机构由于内部的依存度和复杂度日益升高需要“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即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又可以解释为交叉、跨越。它不再将组织和行业视为独立、无关联的实体,其外延更广。同时,它以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一体化系统思维为基础。组织机构实施“跨界”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智”。 徐晋耀(2014)从移动支付的角度认为金融领域“跨界”战略经营将面临的“两座大山”,宏观角度来看,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和富有弹性的支付清算行业来承担提供运行基础设施的责任;微观角度来看,对于金融领域外的“进城者”和金融领域内的“出城者”要做好跨界经营的支持服务。王兵(2014)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风险偏好、市场定位等因素,科学选择跨界合作的对象,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发挥对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加速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步伐。本文则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通过SWOT分析框架对商业银行“跨界”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试图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三、商业银行实施“跨界”战略的SWOT分析

  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依据战略主体所处的内外部经营环境。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借助SWOT方法认定的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外部机会、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弱点,寻找商业银行竞争突破点,为最优“跨界”战略选择提供基础依据。

  (一)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的SWOT分析

  1、“跨界”战略优势分析

  互联网电商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将信息流和物流进行跨产业链的整合,但缺乏对资金流的整合能力,这也正是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的优势所在。这一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商业银行可通过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跨行业、跨客群的整体资金融通方案的设计和解决能力;②银行“跨界”从事电商金融服务有明显的广大的企业和个人客户资源优势,其流水记录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融通的信用记录,以及提供比其他第三方支付更灵活的资金流入流出结算方式;③商业银行以其在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积聚了优质的金融人才和专业的服务团队,金融人力资源的优势将有利于银行“跨界”整合资金流的水平和能力。

  2、“跨界”战略劣势分析

  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建立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管理体系和技术。然而,互联网金融正催生“跨界”风险。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以众筹、财付通、余额宝、P2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跨界”风险。以P2P为例,据银监会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7月,可查的1200家P2P机构中,实际发生跑路的有150家,每个月有6、7家P2P机构出现跑路。P2P最大的风险不是信用风险,而是各类欺诈风险(计葵生,2014)。同时,以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QQ红包等支付业务也加大了用户的信息泄露风险和支付风险隐患。这些“跨界”风险的产生依赖于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风险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大相径庭,成为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的劣势。

  3、“跨界”战略机遇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推进的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同行业的竞争,而是“跨界”协同竞争。随着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不断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所利用,这将为商业银行寻求“跨界”发展拓宽更大的市场边界和业务领域带来空前的机遇。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理财习惯、社交习惯不断互联网化,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有效地将金融服务“跨界”嵌入居民消费、理财、社交等普惠式服务领域,一方面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通过支付结算和客户渠道等资源布局电商业务,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和渠道,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对存贷业务的依存度,通过不断降低利差收入占比促使商业银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来降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水平,从而提升商业银行费用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跨界”战略将为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发展拓宽新的增长点,实现收入多元化。

  4、“跨界”战略威胁分析

  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的竞争对手不仅集中于同业竞争,还集中于各大互联网电商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电商龙头企业以其客户黏性化、信息透明化、操作高效化、成本低廉化、信息化等特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逐步渗透和部分替代商业银行传统的服务功能。以余额宝、P2P、众筹、财付通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挑战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6383万,使用率为10.1%,“宝宝类”资产规模突破万元规模,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①。2013年P2P借贷行业线上平台交易额在1100亿左右,市场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近8倍,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②。截至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为59.8%和33.5%,分流了商业银行汇款中间业务③。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服务中介功能的弱化将成为商业银行“跨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战略威胁。

  (二)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的SWOT问题对策矩阵

  在对商业银行“跨界”战略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构建SWOT矩阵策略,为全面建立“跨界”战略长期目标,制定可选择战略以及具体的实施战略提供基本思路,从而形成一整套相互协调,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跨界”战略。其中,SO战略即用优势抓住机遇的增长型战略;WO战略即扬长避短的扭转型战略;ST战略即以优势化解危机的进攻性战略;WT战略即积极应对挑战、改进缺点的防御型战略。从矩阵结构上来分析,四大不同策略绝非互相割裂、对立的。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战略选择上应立足于发展“跨界”战略过程中自身优势及不足之处,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市场挑战,谋求自身转型升级。

  四、积极打造商业银行“跨界”战略思路

  商业银行所处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新型金融业态“跨界”趋势。积极打造商业银行“跨界”发展战略是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力促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一)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目标

  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围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整个内外部经济金融生态环境的变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从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目标层面来看:

  一要坚持特色化的战略定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商业银行自身禀赋优势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跨界”战略定位中必须坚持特色化;

  二要重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步受新金融业态的冲击,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重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志在必行;

  三要健全多元化的服务功能。“跨界”趋势下客户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服务,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跨界”协同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形成商业银行“跨界”战略目标统一体,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由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方式成功转变。

  (二)商业银行“跨界”战略

  商业银行“跨界”战略问题是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其制定必须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依据商业银行这一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来科学确定。

  1、保持商业银行“跨界”平衡发展

  随着实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将持续,商业银行传统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暴露出资产质量下降的惯性风险。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过程中切忌通过“跨界”盲目追求发展规模,需要保持其资产规模与资产质量的平衡,提升资金流的整体水平。一方面,保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的支撑点是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内核,加大对发展速度的容忍度,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另一方面,合理控制资产质量的下降,提升资产质量的稳健性。通过提升自身财务实力,加强信贷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同时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手段加大处置力度。

  2、增强商业银行“跨界”创新动力

  创新是商业银行实行“跨界”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工具、服务将向网络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依托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增强商业银行“跨界”创新动力既是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的外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健发展的内在驱动。商业银行“跨界”创新涵盖产品创新、工具创新、服务创新等内容。①产品创新。加大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强化产品的适应性和个性化,重点发展和推出功能丰富的电子商务产品、移动支付产品,增强自身产品的品牌效应;②工具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挖掘将商业银行原有的非标准化贷款转化为可交易、具有公允价值的标准化投资工具,为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开辟新的渠道;③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商业银行进行服务创新的主要内容。通过智能化自助服务终端搭建互联网平台,如建设银行推出的智慧银行,来满足客户多样化服务需求。

  3、强化商业银行“跨界”竞争优势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未来“跨界”发展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协同竞争、渠道竞争、服务竞争、价格竞争等方面。如何强化商业银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实现“跨界”战略的关键。①协同方面,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交叉“跨界”,与电商寻求“跨界”协同,拓展协同业务是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基础客户群不稳健商业银行的一大策略;②渠道方面,传统的物理网点渠道已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性需求,加快渠道转型,将线上线下融合作为战略重点推进,网络化渠道和平台的搭建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布局、增强客户粘性的一大关键要素;③服务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不断耦合,未来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将向开放式平台、交互式营销、移动式服务转变,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强弱。商业银行需将交易型服务向营销服务型转化,提供更加优质服务;④价格方面,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金价格上的竞争将变得尤为激烈,提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健全商业银行“跨界”服务功能

  互联网金融正逐步渗透商业银行传统的中介服务功能。商业银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跨界”服务功能,具体包括信用中介服务功能、信息中介服务功能和支付中介服务功能。信用中介服务功能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发挥社会信用中介功能的主体,应有效发挥禀赋优势,稳固其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中介服务功能;信息中介服务功能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累积的账户流水信息源,进行客户数据清洗,加强数据管理和完善信息系统,形成有效的“跨界”信息流,为客户投融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支付中介服务功能方面,加大对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建设,丰富和细化商业银行支付中介服务功能。

  5、深化商业银行“跨界”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在为商业银行起到很好“鲶鱼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跨界”风险。深化商业银行“跨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加大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的深度,注重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挖掘,降低“跨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增强软硬件设施,对个人和机构信息系统不断升级,严防客户信息泄露、信息被盗、信息丢失、信息篡改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和信息保密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所催生的“跨界”趋势是未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大趋势。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战略所依赖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已发生新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寻求变革,只有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运用“跨界”思维,积极打造“跨界”发展战略,从坚持特色化的战略定位、重塑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健全多元化的服务功能等方面促进自身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由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方式成功转变。

猜你喜欢:

327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