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很多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很快危机又蔓延到世界其他各国,引起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的金融资产遭受重大损失。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篇1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根源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量的银行和投资机构破产,金融资产大幅贬值,股市跳水,企业停工,失业率上升,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下降,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
由于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美国次级债务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开始蔓延,全球实体经济开始遭遇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减缓,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纷纷下降,全球经济开始萧条,各国央行纷纷出台货币、财政政策来减缓经济的衰退。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深层的根源又是什么?各国学者和官员纷纷指出_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大”地位、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利以及美国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共同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回顾
1.金铸币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18实际末19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金铸币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金币可以自由输出人、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的比率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以黄金输送点为界。在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的调节机制,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黄金在各国分配的不平衡以及黄金产量的制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放弃了金币本位制,取而代之的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币本位制下的黄金分配不均、数量不足以及自动调节机制的缺陷,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到来时候,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纷纷瓦解。
2.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日益显现。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在美国新罕部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按照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间接与美元挂钩。他国持有美元可直接向美国兑换黄金。另外,各国政府还必须维持该国货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性,只能在上下1%幅度内波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既是一国的货币,又是世界的货币。这就出现了“特里芬难题”。因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客观上需要结算与储备货币的增加,这只能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解决;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难免刺激产生了三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对外债务急剧增加,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动摇,最终美国政府停止了美元对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3.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催生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超主权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地位。各国还允许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开始启用。黄金的价格不再由官方规定,取消了黄金条款,黄金不再作为唯一债务清算的工具。虽然牙买加体系丰富了国际储备货币,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经济危机的货币根源
美元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的结算主要是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进行的;其次,在汇率体制上,盯住美元的货币不在少数;再次,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量也遥遥领先;最后,作为储备货币,美元被大部分的国家所持有,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旧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下,美元具有主权货币和国际货币双重身份。美元的国际供给直接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和本国利益需求。这种货币体系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容易导致美国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
美国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为了拯救本国金融行业及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不断向市场输入美元流动性。这导致了美元汇率近期的大幅波动,给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带来很大风险。金本位和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已被历史和此次金融危机证明存在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美国以消费和负债为支撑的经济模式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这一现象就不难理解。当今美元本位体制与黄金本位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形成了一个以贸易(实物)—金融(资本)为链条的全球大循环。
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美元的“霸权”地位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各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大”地位急需改变,这次危机的爆发也给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次契机。
首先促进建立公平有效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也是美国尽快化解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理论上讲,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往往会遇到复杂的问题,这将加大该国未来发生危机的风险,削弱其危机处理的能力。美元作为相对单一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铸币税和垄断收益的作用下,客观上促成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和货币泡沫,并使金融危机具有极强的传导性。
所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约束美国货币政策及美元的超量发行,防止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再次运用大幅印钞和美元贬值的方法转嫁危机,为下一个经济泡沫的爆发埋下隐患。这需要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并相互作出让步,美国应更多地从自身经济结构人手寻求经济复苏,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应逐步限制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逐渐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现象。
其次面对全球性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著文,提出要创立“超越主权的国际货币”,得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广泛支持。
这是因为:第一,超主权货币可以根据全球流动性的需要来发行、监管和协调,使货币发行和流动性的实际需要之间更加匹配。而美元则不能,美国发行多少货币并不根据全球流动性需要而定,美国只管自己,经常出台以邻为壑的政策。第二,超主权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因为它是根据全球流动性的数量进行调节,汇率可以控制得比较平稳。美元则不同,美国并不负有维护汇率稳定的责任。第三、超主权货币可以免受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独立地运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元充当双重货币身份的缺陷。
再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目前来看,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领域,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美国意在保权,努力维护甚至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权;欧洲旨在分权,希望更多地分享建立在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条件下的特权;而新兴市场国家更重要的是维权,争取自己应有的、合理的权益。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缺少话语权。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缺失使得现有的秩序建立在部分国家的利益立场之上,而不是基于全世界的利益基础。未来亟须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使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具有更广泛的利益代表性。包括使发展中国家实现从规则的接受者到参与规则的制定,从全球治理中的被管理者到参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即要平衡各国的利益,还要考虑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各国政府需要充分协调和让步,共同为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而努力。
美国金融危机的论文篇2
谈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剖析和风险警示
【摘要】 次贷危机以独特方式向人们展现了金融领域风险积聚、风险传导和风险释放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背景,研究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思考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次级贷款;调息抵押;负分期付款;MBS
一、美国次贷危机及其产生背景
美国官方对房贷风险并无统一分级标准,民间机构通常按放贷风险大小将房贷分为A、B、C三级。A等级分为A+、A和A-级,B等级以下每个等级分三级。A+和A级房贷都是优质贷款,属无风险贷款;A-级房贷相当于Alt-A,称近优贷款,属最小风险贷款;B等级以下皆属次级贷款。房贷风险分级的主要依据包括抵押借款人信用、负债比率、贷值比率和信用评分四个方面。抵押借款人信用中的抵押信用反映过去或当前房贷还款情况,消费信用反映分期付款和滚动信用(信用卡付款)情况,公共记录反映近几年或当前破产清偿和丧失抵押赎回权情况。负债比率是借款人全部负债与税前收入之比。贷值比率是不含首付的房贷总额与所抵押住房估值之比,房贷首付比率越高,贷值比率则越低。信用评分采用FICO评分方法,评分范围为300-850分,620分一般视为次贷上限,即抵押借款人信用评分不足620分,一般只能接受利率较高的次级贷款。除此之外,一些房贷机构还设立了抵押借款人储蓄史、长期工作稳定性等其他风险标准。
房贷机构根据风险等级设定不同房贷利率,优级贷款以较低的优惠固定利率为主,非优贷款随等级降低而风险加大,利率相应提高。美国房贷包括调息抵押(ARMs)、定息抵押(FRMs)、负分期付款(Negative Amortization)和付息抵押(Interest-Only Mortgages)四种形式。调息抵押利率在贷款初期固定,通常低于定息抵押利率1-3个百分点,后期则按商定指数定期调整,调整期为季度、半年或一年。定息抵押是固定利率贷款形式。负分期付款作为调息抵押的特殊形式,设置分期付息上限,并将超上限利息打入未偿本金。付息抵押贷款在贷款期内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到期后或付清本息或转为其他形式房贷。调息和定息抵押是主要形式,其中2/28房贷产品是近年来美国比较流行的调息抵押次贷形式。
对房贷机构而言,定息抵押风险一般高于调息抵押。美国房贷机构既对次贷附有高利率、高收费条件,又通过调息抵押、付息抵押和负分期付款形式增加次贷发放。据圣路易斯联储银行研究,2004-2006年美国两级抵押市场投放的年平均次贷为300多万笔,其中调息抵押约占45%,定息抵押、付息抵押、负分期付款分别约占25%、20%和10%。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MBA)统计,2006年调息抵押优贷拖欠率为3.4%,调息抵押次贷拖欠率为14.4%(如图1)。
二、次贷危机成因透析
(一) 次贷增速过快潜伏风险隐患
2003年美国房贷市场的2/3以上达到优质贷款标准,此后优贷比例逐步下降。2006年美国发放次贷6 000亿美元,占当年房贷总额的21%,优质贷款比例降到36%。2006年底,美国未偿还次贷额达1.5万亿美元,占全美未偿还房贷总额的15%。根据美联储2004年统计,1994-2003年,次贷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25%,是抵押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
1994年次贷发放仅为350亿美元,1999年升至1 600亿美元。2001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次贷发放仍比上年增加350亿美元,增长26%。2003-2004年次贷发放额大幅增加,年增长率分别为56%和60%,2005年达创纪录的6 650亿美元。经过20多年发展,美国次贷规模已超过万亿美元,高速发展导致累积风险日益增大。据权威民间机构估算,截至2007年7月末,次贷余额约为1.4万亿美元,占美国抵押市场约10%,其中约1/3发生拖欠。由此估算,发生拖欠的次贷约为4 700亿美元,占抵押市场3.3%。美国次贷快速发展得益于抵押证券化的推动。1995-2003年,房贷证券化率从45.6%升至75.9%,次贷证券化率从28.4%升至58.7%。次贷证券化分散和降低了房贷机构次贷风险,形成次贷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抵押证券化过程中,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简称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HLMC,简称房地美)和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简称吉利美)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利美和房地美是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每年收购或担保的抵押贷款占抵押贷款发放额大约40%-60%。吉利美是政府公司,虽不发放房贷或买卖抵押债券(MBS),但为政府批准的房贷机构提供流动性保证。从次贷发展的阶段性动因看,1995年以来次贷快速发展分两个阶段。2002年以前主要依赖抵押证券化推动;2003-2005年次贷超快发展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如利率持续走低刺激房价上涨,借款人因房价上涨预期而增大住房投资,房贷机构为求利而放松放贷标准,信用评级机构为逐利降低评级标准,抵押债券透明度不高,政府监管不力等。
(二)金融创新工具过度滥用导致风险加剧
传统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通过贷前审查、抵押担保等方式控制风险,不能完全规避的风险用风险准备金和自有资本承担。现代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形成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系列产品,将贷款风险转移给投资者,贷款占用资本得到释放,放贷能力明显提高。除此之外,银行放贷对象也得以扩展,传统模式得不到贷款的客户也成为银行重要的贷款对象。瑞士信用(Credit Suisse)资料显示,美国次贷占抵押证券市场比重从2001年的7%提高到2006年的20%。2004年证券化发展最快,较上年提高5%。次贷大量证券化推动房贷和房市发展,潜伏巨大风险隐患。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众多机构投资者追求投资收益保证了对证券化产品的需求。历史上较低的违约记录和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使得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MBS和ABS等固定收益证券有较高需求,促使银行不断拓展贷款规模,创设更多MBS和ABS,加速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等衍生产品发展。CDO是以MBS、ABS 等固定收益证券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在传统MBS和ABS中,一般通过证券分层实现信用增强,即以特定资产支持的MBS和ABS证券被区分为优先(Senior)、夹层(Mezzanine)和次级(Junior),现金流依次用于保证该三级证券的本金和收益。
对于次级按揭贷款的高风险资产,为保证优先类和夹层类证券达到一定投资级别,信用增强成本相应较高。为此,通过将若干次级类证券汇集构成资产池,按照信用增强模式,部分CDO 优先级证券被评为aaa级,由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持有,而CDO次级证券因其高杠杆性,由追求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对冲基金持有。信用衍生工具运用使创设更方便的合成CDO成为风险转移的另一重要方式。引入信用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CDS),特定资产不需要发生真实转移,只需界定资产范围和特定信用事件,再由银行向互换对手通常是SPV支付费用,一旦特定资产发生信用风险,损失由SPV承担。SPV通常发行一系列优先、夹层和次级证券,若没有违约发生,证券持有人获得银行支付的费用作为收益,否则损失首先由CDO次级证券方承担,超过部分则由更高级CDO证券持有方承担。无论是现金型CDO还是合成型CDO,都是基于贷款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设或多次创设。据统计,2006年被包装成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按揭贷款和第二留置权贷款存量中,非投资级别次级证券规模约2 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通过CDO形成约1 750亿美元优先级证券,400亿美元夹层证券和50亿美元次级证券。
(三)中央银行监管效力缺失致使危机蔓延
受次贷市场巨额利润驱动,一些金融机构不惜降低放贷标准。据统计,美国次贷占全部房贷比例从2001年的不足5%跃升到2006年的20%。放贷机构不仅不需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资产等证明文件,不考虑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甚至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借款人无力支付首付,银行鼓励其使用二次置留权贷款凑足首付。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卖给投资银行或类似实体,投资银行将贷款打包成债券,然后将债券出售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共同基金等投资者。抵押贷款公司既可获得贷款手续费, 还可将违约风险转嫁给债券投资者。这一过程中,投资银行主动寻求并得到债券评级机构帮助。在利益驱动下,穆迪和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人为提高次贷债券信用级别,促使其顺利出售,使大量信用记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据估计,承保条件放松的房贷从2005年上半年的100亿美元陡增至2007年的1 100亿美元。次贷危机折射出美国银行和债券评级机构诚信沦丧。资信评级机构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向隐瞒可能存在风险的无核查贷款发放评级证书,受害者包括欧洲和亚洲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投资者。同时,美国监管能力缺失,未能及时发现次贷市场和次贷资产证券化不能及时还贷的风险,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次贷风险的爆发和蔓延。事实上,美国联储委员爱德华·格兰里奇早已警告国会,认为次贷已经变成“掠夺性贷款”市场,如不及时监管,将危害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以及住房资产价值,但当时并未引起国会高度重视。
(四)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
2001年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促进经济复苏并刺激房地产繁荣。截至2006年初,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低利率和高房价刺激居民购房欲望,出现许多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的抵押贷款证券工具。次贷市场活跃主要基于美国房价上扬和家庭房产不断升值,但房地产繁荣之后出现逆转。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至5.25%。在加息影响下,2006年初房地产开始降温,房价上升趋缓。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借债初期享受固定低利率或不付息,优惠期结束后,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支付。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增加,2007年7月末,美国次贷余额约1.4万亿美元,拖欠造成房贷机构损失约1 500亿美元。
如图3所示,1998-2006年美国房贷拖欠率大约在4% -
5.2%之间。优贷拖欠率范围为1.9%-2.9%,次贷拖欠率范围为10.4%-15%。2004年2季度以来,优贷拖欠率略有抬头,次贷拖欠率大幅上升,从10.4 %升至2006年4季度的13.5%,是同期优贷拖欠率的5倍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承认,美国房贷机构在2005-2006年上半年发放了大量房贷,其中大部分属于非优贷,证券化次贷比重上升。鉴于其中2/28调息抵押面临利率调整,加上次贷发放减缓因素,美国次贷拖欠率将继续上升。如果宏观调控不力,调息抵押次贷拖欠率可能接近或超过20%。美国次贷高拖欠率一般与丧失抵押赎回权高增长相伴。据统计,2006年1月丧失抵押赎回权房产约13.1万个,创2004年以来最高记录。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次贷呈持续上升态势,意味着更多美国人将失去抵押房产。
三、借鉴与警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金融市场。2008年7月,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融资机构陷入困境,众议院通过总额达3 000亿美元的一揽子住房援助法案,并向购房者提供总计150亿美元购房退税,以期促进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恢复稳定运行。我国目前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明显低于其他固定资产融资项目,住房抵押贷款被视为银行优良资产。但是,住房金融仍然潜伏巨大风险,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剧了自身风险。一旦出现重大负面消息,足以改变市场预期,产生风险放大机制,通过金融市场传递到整个宏观经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借鉴和警示如下:
(一)深刻理解金融创新双刃剑的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能够在全球不断扩散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工具导致风险从房地产市场传导到金融机构,进而扩散到全球金融体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实质上是一种“零和博弈”,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宏观上却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中立者或偏好者。风险在不同参与主体间分散和转移,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衍生产品与原生产品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增强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一家金融机构因衍生品交易遭受损失,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混乱。尽管美国次贷危机中衍生品等金融创新使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风险“共振”现象,加剧银行风险管理难度,但金融创新通过制度、业务、市场以及技术创新等形式却有效提高了银行管理和规避风险能力。当前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西方银行业风险管理最重要和最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创新重点。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尝试,需要汲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深刻剖析原因,根据中国实际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二)严格程序和标准,防范抵押物风险
控制和监管抵押贷款风险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健有序的关键。金融机构务必做到控制风险源头,防范信用风险。借款人是否具备借款资格和还款能力是产生借款人风险的源头。银行应严格审查住房消费者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还款记录,从严审批非自用型购房贷款,对多套房屋以及高档商品房、别墅、商业用房等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和严控授信;调整风险权重,强化资本约束,利用资本杠杆有效调控房地产信贷;侧重审查借款人是否有可靠收入来源、是否存在先期债务、财务状况是否可有效监控等。防范抵押物风险,一是审查抵押物权属状况。查验不动产抵押物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证书;共有房屋,应查验房屋共有权证及产权份额,并须征得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二是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到政府指定部门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三是切实执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个人住宅抵押贷款抵押额度根据抵押物估值按比例确定,抵押额度一般为抵押物估值的70%。
(三)构建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
科学的银行风险预警是根据有关金融法规及金融稳健经营原则,对银行经营中已经暴露或潜在各种风险因素,通过选定一系列能够反映银行风险和危机大小的专门指标,建立相应模型和区间进行检测,科学分析并做出综合评价,确定银行风险和危机的剧烈程度,为防范和化解危机提供对策建议的系统。首先,应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制度,加强对市场信息和基础数据的整合、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引导理性投资和消费,抑制房地产过度膨胀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过度需求。其次,建立个人住宅融资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手段为主体的经营机制。再次,完善抵押物处置偿付制度。当抵押人超过抵押期限不能偿还贷款,银行有权依照有关法律处置抵押物并行使优先受偿权,从而需要完善配套法制体系,尤其是完善对房屋使用者的安置制度和抵押物房地产变现制度。
(四)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国际银行业为例,麦肯锡公司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各占20%。因此,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有利于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也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对信用风险进行更为精确的度量,国际知名银行纷纷推出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如JP摩根信用度量模型 (Credit Metrics),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的Credit Risk+ 和KMV公司的资产组合信用管理模型(Portfolio Manager)。实践证明,这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提高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伟.“次贷”风暴席卷全球[J].FORTUNE WORLD,2007,(9).
[2] 次贷风暴席卷全球市场美联储出手救市效用几何[J]. FORTUNE
WISDOM.2007,(82).
[3] 于莹.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7,(18).
[4] 李石凯.低储蓄率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7,(21).
[5] 巴曙松.美国“次贷危机”的三大悬念[J].人民论坛,2007(总第208期).
[6] 连大祥.美国次贷事件的启示和教训[J].国际融资,2007,(11).
[7] 詹向阳,樊志刚等.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
[8] 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六点警示[J].南方金融,2007,(11).
[9] 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