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有关金融风险的论文

秋梅分享

  在当代经济开放条件下,金融活动更加灵活,金融创新愈加复杂多样,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金融风险随之不断上升。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金融风险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金融风险的论文篇1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

  【摘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血脉,“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条血脉是否畅通,金融能否真正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但农村金融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缺乏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对策

  1.引言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做为一个系统,包括农村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组织,这个系统必须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中介、储蓄、信贷、汇款、保险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且能长期保持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在当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经济持续快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正规性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在正规性金融组织中,存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缺位,商业性金融机构离农倾向严重,农信社的主力军作用不突出的问题。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主要是指民间借贷,多为私人之间的借贷,也有地下钱庄等形式。农户借款中民间借贷的比重很大,但是非正规金融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信用活动,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基本规范,从而使农村金融风险加剧。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提升国省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

  2.1 农村信用基础薄弱、缺失完善的信用体系

  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足,货币创造能力低下,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信用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农村金融环境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且,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下,将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业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其突出表现为作为主要的信贷基础的农信社其职能无法发挥:一是,信贷投放小,支农成本高。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贷款一般为小额、量大,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成本较高。二是,利率高,远超过城市居民贷款利率。三是,抗风险能力差。农村信用社都是独立的法人,注册资本金少,实力弱。这种资金实力,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不能从事大笔放款。四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存在缺陷。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不断增加,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2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供给不足,信贷风险加剧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的经营也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大规模收缩经营网点,同时贷款权限也从基层收缩,结果是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双重失灵使得农村的金融资源非农化趋势加剧,农民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统计资料显示,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明显且数额巨大。农村生产资金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资金缺口也逐年加大。受其影响,信贷需求随之加大,而农村金融体制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处置困难,信贷资金沉淀,大量呆账累积,加剧了信贷风险。

  2.3 较大的自然风险

  农业生产对水、土、光、热、气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一旦发生自然条件的异常变化,就可能形成农业灾害,进而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自然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损失概率大。农业生产在一年内,可能会遇到洪涝、干旱、病虫害、冷冻、冰雹等灾害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叠加灾害的袭击,遭受损失的概率与程度比工业等产业和行业大得多。二是可测性差。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点多面广,要准确预测农业产量和灾害损失非常困难。三是可控性差。要通过人工措施改变农业生产中的自然条件十分困难。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农业生产设施和固定资产往往损毁严重,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欠收,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大量投入化为乌有,甚至连成本都无法收回,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很容易传递到农村金融机构身上。

  2.4 较多的信用风险

  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个人信用档案尚不健全,记录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仍然存在故意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与千家万户的农户打交道,并就良种、饲料供应或赊销,产品保护价收购、质量要求、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内容签订内容广泛的协议,但由于市场波动、自然条件和信用环境等各种原因,这样的协议在履行过程中要面临不小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企业需要与众多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等企业、组织建立商业联系,一旦某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出现问题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脱节或断裂,将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巨大冲击。一旦农户、农业企业之间出现信用违约风险,并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很可能会将这种风险转嫁到农村金融机构身上。

  2.5 资产与负债管理水平低下,经营风险较大

  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普遍较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不但从总体上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而且在农村金融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就对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经营效果有重要影响的资产业务来看,大部分吸收上来的农村存款都转存到城镇的商业银行,很难再流回农村,造成了农村资金的严重短缺。而贷款业务中由于贷款对象的单一和审批的不规范性,导致了大量呆账坏账的出现。具体讲: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不当。资产与负债的规模、期限与结构和速度不相匹配。二是资产结构过于单一,贷款对象过窄。单一的资产结构,无疑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难以分散,加大经营风险。

  3.应对措施

  3.1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   农业生产和发展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是准公共产品性质和战略意义的产业,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

  一是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财政资金要大力支持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或重要农业科技项目、水利和环境保护、重要农业防灾、减灾及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鼓励和资助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小型农田改造项目和农用机具及农用设备采购给予财政补贴或优惠贷款支持。三是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首先,确立农业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和棉花等采取强制保险政策,同时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提高自愿性保险参保率。其次,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或设立单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

  3.2 扎实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业是以信誉支撑、信用主导的行业,如果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损的游戏规则,通过利益的内部化促使经济主体自觉提高信用水平,将令金融机构失去为农村金融提供服务的信心。

  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健全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农村信贷征信系统建设,使农村金融市场上,守信者步步为“赢”,失信者寸步难行,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信用征信系统为基础,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设立由中央、地方财政按比例出资,吸收农户和农业企业参与的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以信用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为依据,为守信者提供优惠费率担保服务,对失信者给予惩罚性高额担保费率或不予担保。三是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建立涉农贷款保险机制。由中央财政出资建立覆盖全国的涉农贷款(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82页)风险补偿基金,按照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农业贷款保险机制。

  3.3 完善农村金融资产管理模式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模式十分落后,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风险较大因此,改革现有不良资产管理体制,重塑奖惩激励运行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应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原理,根据总量平衡原则,对资产和负债业务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二是,实施科学得当的贷款管理的量化分析方法,设置能反映企业盈利、承债、偿债和经营能力的指标,以确定企业的综合资信等级。三是,实行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约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必须有严格的审批、授权制度,对越权违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对造成的损失也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四是,全面推行小额抵押贷款,适度放宽贷款范围和贷款对象,建立健全抵押贷款的管理条例,做到有章可循。

  4.结论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金融手段调配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巩云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现代经济出版社,2009.

  [2]陈军.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张铁军.中国农村繁荣的金融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5]吴晓灵.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

  有关金融风险的论文篇2

  金融道德风险浅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案件层出不穷。金融道德风险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对金融道德风险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预防金融道德风险的构想,以有效的抑制金融道德风险。

  【关键词】 金融道德;金融风险;保障体系

  金融道德,具有普通道德素质和金融特征的双重属性,金融道德的缺失会滋生金融犯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也要树立良好的金融道德观念,降低金融犯罪的可能性,防范金融道德风险。

  一、金融道德风险的特性

  1.从发生主体看――风险人为化。金融道德风险带有鲜明的人为特性,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金融道德观念的约束力是防范人为主观风险形成的重要手段。金融道德风险是人造风险的产物,是由于道德价值的偏离对人产生的影响作用于金融活动而导致的一些损害他人的利己行为。道德风险并不属于外部风险,所以显然不能够脱离人为因素而独立存在,进一步细化金融道德风险的分类,可以分为“人为性风险”与“为人性风险”,一种等同于人造风险,违背道德准则、人为地践踏社会法律损害他人利益,另一种指的是违背做人准则的风险。

  2.从存在的状态来看――风险长期化

  (1)金融价值观的无形性。尽管道德风险发生的根本诱因是来自于人本身利己欲望的本能反映,但本能与行为的发生之间还存在很多复杂的因素,从直观上来看金融价值观念的歪曲是直接诱发金融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然而蕴含在无形的价值观背后的是社会环境、制度规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间接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念的无形性使道德风险的防范成为了长期性的主观修正过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工作,是通过思维转变来控制人造风险的过程。

  (2)动机的隐蔽性。道德风险来源于对非道德金融受益的需求,满足个人不道德利益需求的动机是支配金融行为背离道德的根本。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由需求萌发,道德风险的触发是在背离道德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个人膨胀的利益需求的过程。“欲”由心生,金融犯罪的隐蔽性就在于个人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在道德风险的形成之初很难被发现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只有心理的历程转化为行为的时候,人们才会做出一些事后的处理与补救。

  (3)风险的累积性。道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一样是一个逐步转变与积累的过程,受内外因素的影响,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逐步加大,盈利受损,资本金亏蚀,流动性问题逐步显现,最后超过了银行的承受力,酿成危机。

  (4)风险传染性。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为各金融机构的互相合作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为金融道德风险的传播营造了条件。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的紧密和互相依存度的提高,使得在面临道德风险时容易产生连锁式反应,从而波及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银行业信息不对称性,也使存款人在动荡的金融局势下难以分辨所选银行的可信度,结果都一起挤兑,加大了道德危机的传染性。

  3.从风险的结果看――风险社会化

  (1)破坏性。金融道德风险通常会导致不良资产的形成,而不良资产形成的范围是可以受企业控制的,这时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然而“道德风险”强调的是道德准则上的违背,一旦道德底线突破后,事态往往不会受理性的支配而只会愈演愈烈。更多的企业并不是积极的应对而是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损失金额的巨大性和负面影响的广泛性。

  (2)不可转移性。从风险的化解和处理来看,道德风险不可向企业外部转移,这种风险具有不可控制性,至今既未找到度量道德风险的方法,也没有找到控制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道德风险一直是困扰承保人的难题之一,因而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能靠自己来防范和化解。

  (3)综合性。道德素质作为一种普遍的个人行为准则,在金融行为中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道德素质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行为的约束思想在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它贯穿于人们的各个社会形态,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金融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道德风险的产生也成为社会生活各层次道德观念的直接反映,也体现了各金融活动参与机构的经营道德水准,具有一般的社会属性和综合属性。

  三、预防金融道德风险的体系构建

  (一)金融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

  (1)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道德操守是受道德规范约束的行为标准,金融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金融工作,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既要反映国内金融市场的对从与人员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要兼顾国际金融市场的价值取向,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文明服务”。

  (2)道德风险日常监控体系。道德风险防范除了加强从业人员道德观念的培训以外,对日常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也能够帮助我们从外在因素上防范道德风险的滋生。首先健全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地对执行情况予以实时监督和检查,加强对储蓄、会计、出纳、信贷、保卫等重要部门、重要人员的行为监督,同时对于存单质押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案件易发的工作环节严格工作流程,设立上一级的专门风险管理机构。其次是强化日常自律监管,充分发挥其防范日常业务风险的主要防线作用。

  (3)金融道德风险预警体系。由于金融道德风险具有潜伏性和突发性,因此建立健全金融道德风险预警系统显得非常重要。在全面掌握金融道德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和表现征兆的基础上,构建金融道德风险预警体系,使金融行为标准处于预警体系的全面监控之下,一旦金融行为越过预警底线,就将根据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予以警示,提高金融市场的安全程度。

  (二)金融道德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通过制度来规范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机构的各种金融行为,以遵章守法的方式减弱或消除风险,降低交易费用,由此看来以制度保障来落实金融道德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道德风险成为伴随金融活动的必然产物,我们要在正确的认识风险发生本质和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到一条风险规避的有效之路。金融道德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和对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都是约束风险产生的手段,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多样化,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变异,因此金融道德风险的控制是始终不断发展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金融风险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2~23

  [2]曾欣.中国证券市场道德风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4~35

  [3]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金融道德风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25~226

  [4]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9(3):35~36

    298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