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外语翻译>

硕士论文英文翻译

秋梅分享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硕士论文英文翻译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硕士论文英文翻译篇1

  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文小说翻译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20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两种翻译基本策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随着当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英文小说翻译已成为当前文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际翻译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实际也逐渐凸显出其价值,成为当前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论之一。本文从交际翻译理论的概念出发,分析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总结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文小说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 英文小说翻译 应用方法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也是将一种相对而言较为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包括语言翻译、文字翻译、图形翻译、符号翻译等。随着人类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高,小说阅读也成为当前人类互相进行习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交流的重要方式。英文小说翻译也成为满足中国当前诸多读者了解英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交际翻译理论来源于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著作翻译盛行,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正是当时重要的翻译家之一。当时翻译界中对于意译和直译的争论较多,在实际翻译中也存在两派。彼得・纽马克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并结合自身翻译经验,于1981年著成《翻译问题探讨》一书,并在其中提出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其中语义翻译理论是指在原文作者的写作中心出发,严格根据作者的写作思想及风格,对原文进行翻译,遵循“忠实性”原则。语义翻译理论也更加注重原文的词语排序及语言表述,需尽可能贴合原著。

  而交际翻译理论与语义翻译理论相比,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感受,其以读者为中心,更加注重读者的理解状况及心理感受,以求在原著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原著带给读者的同等阅读效果。在交际翻译理论中,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其认为翻译中原著精神传达比语义传达更重要。

  在上述两种翻译理论提出后,彼得・纽马克又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其主要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及呼唤型三类。彼得・纽马克提出不同文本类型需采取不同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文本信息,使读者从信息中获得感染,文本的实际表达内容比表达形式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表达,可不比过于拘泥形式,引起翻译内容晦涩难懂,影响读者阅读感受。因此,这两类文本在翻译时,可采取交际翻译理论。而对于表达型文本,其大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风格等更能体现原著作者的中心思想表达,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原著的思想表达,严格按照原著语序、表达形式等进行翻译,这种文本更适合采取语义翻译理论进行翻译。

  二、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

  1.译前准备。

  翻译者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前,需做好英文翻译的译前准备,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英语小说原著的特点、了解英语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

  英语小说与中文小说一样均具有一定的文体特点。在英文小说中,其特点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语言形象化、语言个性化、修辞格的运用较为广泛、叙事角度较为多样、句式表达形式较为多变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先对原著相关文体特点进行了解,根据原著实际表达方式灵活应变,提高翻译质量。英文小说多注重于对客观生活的描述,通过对日常生活环境、人物生活等相关故事等进行描述,为读者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英文小说题材较多,形式多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除了需加强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了解,还需了解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以促进翻译文本展现出原著的风采。其四大要求为:形象化、个性化、通俗化、风格化。

  此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还需加强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以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以通过不同语言再现原著。如当代美国作家Madison Smartt Bell的著作《Soldier's Joy》,其写作背景是为了分析当代人类心理问题与生活问题之间的关系,采取第三人称叙事,以娜娜、娜娜的丈夫及娜娜的前男友作为小说主线展开故事。在翻译前了解著作背景及目的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思想。

  2.翻译。

  翻译过程是影响整篇著作翻译效果的关键。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需结合英文小说翻译的要求、文本特点、写作背景等,并结合实际翻译经验进行翻译。翻译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将全文细读,准确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此过程需进行反复阅读,以保证理解效果。第二,进行首轮翻译时,需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信息保存,避免信息流失。在第二轮翻译中,采取交际翻译理论,在原文表意的基础上,对首轮翻译译文进行润色、修改,保证译文逻辑性和流畅性,保证译文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3.译后校对。

  对译文进行校对时首先需对译文进行通读。第一轮校对时,需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意思无出入,信息表达、感情表达、写作风格等需与原著相符。第二轮校对时,在第一轮校对的基础上,对译文内容进行校对,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翻译结束后,相关翻译人员需加强对翻译中相关问题的总结,并做好记录。

  三、英文小说的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

  彼得・纽马克提出英文小说可分为信息型和呼唤型两种文本,信息型文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信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信息传递放于首位,以表达简洁作为翻译基础。而呼唤型小说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情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原著的情感表达作为翻译首位,以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作为翻译基础。以下对翻译中的词汇、句子、对话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1.词汇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

  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表达著者思想的最基础元素。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词汇的运用饱含着著者的思想,一个词汇也表达着多种含义;且词汇背后也蕴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情感、文化背景等,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理解差异。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将会导致不同读者因文化差异导致难以理解的状况,进而影响原著情感及思想的表达。例如英文中“bear”表示脾气暴躁或饥饿的人,其还有一种含义是熊,而熊在汉语中引申为愚笨的人。英文小说翻译中,对词汇的翻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选词和词类转译。

  在英文和汉语中,一个词存在多种意义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在文学作品中,某些词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和不固定性,其语义需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判定。在英文小说翻译中,每次词汇的翻译其含义、情感、意象等均需以语境作为翻译基础,将语境凌驾于一切因素之上,保证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如在Madison Smartt Bell 《Soldier’s Joy》一书中,有如下对话:

  “Just in time!”her mother said, hovering above the food, filling three plates,then settling in her customary seat.

  “Thanks, Mom,” Nana's father said.

  在这段对话中,用到“in time”,该词汇意思为及时、终于,此处根据下文中提到的娜娜的母亲端着三个盛着食物的盘子,可以推断出此时娜娜正好回来,翻译成“来得正好”符合语境。在后文中提到“Mom”,本意是妈妈,但结合后文说话对象为娜娜的父亲,因此,此处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为“妈妈”,以免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相背离。因此,在实际翻译时,可根据中国人称谓习惯,以交际翻译理论翻译为“孩子他妈”。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其在语法、词汇、表达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中名词使用情况较多,汉语中动词较为常见。如在Jesse Lee Kercheval的《Alice in Dairyland》一书写到:“I say to my friend,because I'm afraid if the sniper knows I've been hit, he'll want to finish me off.”这句话中“I'm afraid”中“afraid”为形容词,本意为害怕的。在翻译中若以直译方式,则为:因为我是害怕的,如果……,这种翻译不符合汉语的用词习惯,因此可将其转化为动词:因为我害怕,如果……。通过这种此类转译,更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因此,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需学会变通,学会词类转译,使译文更加通畅、易懂。

  2.句子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

  句子是表达著者完整思想感情的基本语言单元,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翻译的基础单位。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系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句子表达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汉语中,一个句子中各词汇的逻辑排列组成完整的句子,而在英语中,以连接词来串联各词汇,形成逻辑关系。在句子翻译时,需根据交际翻译理论,以读者的理解能力及心理状态为基础进行翻译,保证语言通顺易懂。其常用的方法包括增译、切分、换序三种。

  如:But although Nana's parents were nothing but gracious to him,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fall under his spell.这句话直译为尽管娜娜的父母对他和善,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直译时,对与文章意义的表达欠缺。而根据上下文,娜娜的父母对其丈夫不喜欢的状况,可在翻译中增译为“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从而对他产生好感”。通过增译能促进句子表达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读者理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3.对话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文章冲突的重要要素,人物对话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对话也直接体现着人物性格、思想、身份等,因此。在小说对话翻译时,需把握翻译的个性化、鲜明化,注重语意、语气及感情色彩的处理。

  如“Can you talk? Is Anders there?” my mother asked.此句中Can you talk直译为“你能说话吗,安德斯在吗”,直译效果较为生硬,且具有歧义。根据上下文,此对话来由是“我母亲”偷偷给“我”打电话,未防止安德斯听见而出现的询问,采取直译时,其意义不准确,因此可采取语意处理,翻译为“你方便讲话吗,安德斯不在你身边吧”,这样翻译之后,能便于读者理解文章,且更能突出“我母亲”的人物形象及对安德斯的不信任。

  四、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语系不同,导致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直译效果不佳,易导致读者难以理解的状况发生。在实际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中需根据语境状况,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和理论,以保证著者思想情感、观点等的准确传达,并能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及表达方式,保证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英朋.交际翻译法在现代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1,(5):54.

  [2]刘彤,陈学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 (29):145-146.

  [3]王爱玲.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言文化信息的增减与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11-12.

  [4]冯维娜,黄晓英.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J].价值工程, 2011,30(20):218-219.

  [5]徐霞.交际翻译理论在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翻译中的运用――以Go East,Young Man的翻译为例[D].扬州大学,2013.

  [6]何鹏程.交际翻译视角下英语小说翻译研究――以短篇小说《Amy Foster》汉译分析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6):18-19.

  [7]刘彤,陈学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 (29):145-146.

  硕士论文英文翻译篇2

  从翻译的目的论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随着西方电影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若想成功吸引观众,电影片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目的论对指导片名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可以根据这一目的,在充分考虑原语文本,以及译语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片名翻译 原语 译语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形式,它几乎是不分国籍的,这正是电影在异国他乡也会被人们接纳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西方电影尤其是英美电影如潮水一样涌进中国。人们对英美电影的兴趣和了解首先是基于电影的片名。翻译恰当而传神的片名必然会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钟爱。况且,由于影视观众的广泛性,欣赏层次的多样性,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片名的翻译又有别于书名的翻译,它更讲求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化。雅俗共赏、文情并茂的译名,能吸引观众,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有利于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

  一、目的论基本原理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最早由德国的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它区别于桎梏的原文中心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目的论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重要作用。

  二、从目的论看外国电影片名分析

  根据目的论,翻译的过程和方法应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达到的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传递效果为准,即译文期望传达的信息和思想是决定翻译策略和过程的最主要动力。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是什么;从艺术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能否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引进的影片,片名就是观众对于该片的第一认知,好的片名对于电影打开海外市场至关重要。下面会以具体电影片名为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对片名翻译的影响。

  1、翻译目的论中有两个重要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忠实性法则,意指译名要忠实于原名所要表达的意思,忠实于原语文化。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法则,即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环境中有意义。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Seven》,如果直译过来是《七》,显然,这样的译名会使读者不知所云,产生困惑。而用增译法将其译为《七宗罪》,就很好地忠实了原语的意思,并达到让中国观众接受的目的。因为七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关键点,杀手把自己当成上帝,借用圣经中7种原罪来惩罚世人,译为七宗罪恰如其分地传达了电影所表达的意思,又方便了译语观众的理解。再如,电影《Lolita》讲述了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的乱伦畸恋,对这部影片片名的翻译普遍接受的有两种,有直译为《洛丽塔》,另外一种为大家普遍称道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业界批评直译为《洛丽塔》过于肤浅,不能反映出电影的精髓,而《一树梨花压海棠》既符合中国传统特色,又很好地传达了电影的意思。

  片名来自于苏轼,他的好朋友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数梨花压海棠。”此处,梨花指的是白发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如此翻译,使电影生动立体,充满画面感和想象空间。而笔者认为,基于目的论原理,译本《一树梨花压海棠》在“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的遵循上并不如《洛丽塔》。因为前者虽然形象传神,准确地反映了原语的意境,但却忽略了译语的文化背景。毕竟前者译法对译语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对典故的了解要求较高。大部分观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后者,因为大家对《洛丽塔》这本世界名著的了解度显然高于前者典故。在忠实于原语这一原则上,电影《American Beauty》的翻译《美国丽人》很明显丢失了原文的意思,因为American beauty 在电影中指的是玫瑰花,而电影的主题也和美国丽人未有多大关联。因此,从翻译的目的论看,《美国丽人》的翻译版本,并未遵循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没有为读者传达出准确的信息。另外,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红蔷薇》,《玫瑰情》,虽然比《美国丽人》要更贴近主题一点,但对于原语和译语的传达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2、翻译目的论最重要的目的应是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即在译文的语境和文化中有意义,达到交际的效果。

  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英语原名为“It happened one night”,意思为“发生在一个夜晚”,讲述了记者(克拉克盖博饰演)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名门淑女(克罗黛・考尔贝饰演)一段偶遇的爱情轻喜剧。这部电影是好莱坞历史上罕见的喜剧片获得最佳影片,是好莱坞“电影皇帝”克拉克盖博的成名之作,他和克劳黛双双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奖。这部中文片名,既要反映故事情节,又要照顾到中国观众的习惯,不能显得太暧昧。“一夜”二字想到不难,但“风流”二字的使用,令人拍案叫绝,故事情节体现了,同时字面暗示故事本身是一个很体面,没有不雅情节。而电影《Suspicion》,这部表现夫妻之间互相猜疑的悬念片,是世界悬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作,电影中女主角(琼芳汀)怀疑自己丈夫(加里格兰特)要谋杀她,结果证明是一场误会,也是希区柯克比较另类的、略微软性的悬疑片。

  原文意思为“怀疑”。译者如果直译就很扣题,也符合电影风格。但译者没有满足在这里。“深闺”两字,原本描述年轻夫妻浪漫的环境,但加上了“疑云”两字后,字面意思大变,“疑云”和“深闺”中的“深”字相互呼应,平添了许多神秘不可测的色彩,而“疑云”两字,更是把原文“怀疑”突出,翻译中的“信”“达”“雅”俱全,一个“云”字,更是强化了“疑”,把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入木三分地体现出来。《Gone with the wind》,早期该小说的中文译文用的书名是“飘”(Gone with the wind)。然而,“乱世佳人”四字的电影片名,笔者一直以来觉得更加符合这部小说和电影故事情节。“乱世”两字蕴含了历史背景的恢弘跌宕,与“佳人”两字的高贵纤弱的结合,真应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这句老话。除了更符合译文的交际目的,上述所举片名翻译实例也很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英语片名较为随意,人名,物名,地名都可以用来作为电影片名,而汉语语言多采用四字格,较为正式,庄重。

  三、以目的论为指导的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及策略

  1、音译。

  很多英文电影在可以音译的情况下,以中国观众很熟悉的人名,物名,地名作为片名。如:Jane Eyre《简爱》,Troy《特洛伊》,Titanic《泰坦尼克号》。而对于有些观众并不熟知的片名,直接音译过来并不恰当,如Forrest Gump,如直译未免太过平淡,译成《阿甘正传》,对比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2、直译。

  直译可以给观众更直观而不丢失原语意义的感受。此类情况的例子很多,如The Philadelphia Story《费城故事》,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直译的片名继承了原片名的简洁明了,具有易于吸引观众的特性。

  3、改译和另译。

  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原标题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文化内涵,或者包含了一些陌生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采用直译可能不为观众理解,如:经典影片Waterloo Bridge,若译为《滑铁卢大桥》的话,观众还以为是与拿破仑有关,实则是一对年轻人在战争年代的爱情悲剧,被译为《魂断蓝桥》更合适。此外,有些片名直译过来太过平淡,为了实现影片的审美,广告功能可采用改译法,即在原名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在语际转换时,可根据需要保留部分“原形”,而对另一部分作一些变通和补偿,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对应,实现等值。如:Ghost《人鬼情未了》,You’ve Got a Mail《电子情书》等等。

  结语

  目的论把翻译的目的性摆在首位,而目的论把翻译活动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研究范围是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行为。翻译是在译者的协调下,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其目的在于追求市场效益和商业利润,尽最大可能吸引眼球,打动潜在的观众,促成其观赏行动。这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首要目的。

  参考文献

  ①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32

  ②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③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④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281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