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职称论文代发
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的把它研究出来。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职称论文代发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职称论文代发篇1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是中国应试教育催生的我国特有的名词,这个名词由来于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旨在破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所谓的应试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在由低一级向高一级升学时,需要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决定能否进入更优秀的学校或者班级。这里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这里的素质强调在先天的基础上后天的学习和培训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素质教育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素质教育是全体教育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对全国民众提出的,是对我们整个民族提出的,也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个体是组成群体的最小单位,要想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面向全国展开,面向中小学生展开,使得每一个即将成为社会中坚阶层的学生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并且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一定不是选拔教育或者淘汰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全员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先进分子无不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法国的卢梭,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他们无不在向世人们传递着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定值教育目标时,也大体上按照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制定,主张学校应该在德智体美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我国的教育仍未能平衡各个维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片面的追求人的发展,不管是在过去、现在亦或是将来都是无法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
(三)素质教育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教育
人的身体和大脑蕴含的巨大的潜力,只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开发,它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素质既是一个发生性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这种发生作用,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过分重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只是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开发,搞一些“题海战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先天素质向后天可能的素质最大程度的转化,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影响, 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教育价值观的错位
教育价值观一方面是指我们对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确定教育价值观的准则和依据,是对教育价值的有无高低的标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可以总结为:呵护自由、展示个性、启迪智慧、鼓励冒险、提倡创造、享受快乐。二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上补习班、考高分、考重点学校争状元上名校,错误的认为成才就是成功,以此判断,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离实现素质教育还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相当的保守,仍然保留着以儒家教育为指导核心的价值观。
(二)教育改革的本末倒置
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目标,站在改革的角度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抓其他的发展规律,成功的利用它求发展。“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因就是没有涉及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只是“添枝加叶”式的改良,自然不能使素质教育获得成功。
(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前些年为了在形式上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错误的把简单的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建立学习兴趣的小组当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误认为学好语数外就是素质教育的成功,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尽管我们不忽视艺术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对一个人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尽管一段时间内素质教育被提的轰轰烈烈,但是却过分的流于形式,这些活动并没有在根本上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究其原因, 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 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保守的教育观念,树立独立与自由的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丰富学生的校外知识,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外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以启迪智慧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新的课程大纲,以启迪智慧为目的。
(三)抛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知识并不代表掌握了智慧,将学生培养成有智慧的人,才能更好的创造新知识。
(四)给学生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传统的课堂学生们正襟危坐,在课堂上不敢说话,物极必反,轻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智慧的启迪。
(五)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动”起来。从字面上理解,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感知某种事物,按照知识的属性来说,是属于直接知识,以区别与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知识。
教育职称论文代发篇2
试论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汉语国际教育推广是一个发展较快且具备绝对开拓空间的年轻领域。从传统的母语语文教学到对外汉语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对象发生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角色定位也有了革新。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授者,更需要主动地作为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进行自我定位。因此语言教学涵盖的除了语言本体内容外,还包括必要的文化教学。
我国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就是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教学难点。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全貌,却是缩影。受地域文化的启发,本文主要以浙江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
(一)语言教学中的辅助因素
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很多生活现象都和当地的方言、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要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有时单靠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以方言为例,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受到方言影响。而我国方言众多,教学中难以操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内容。浙江大部分地区属吴方言区,方言区内部差异明显,和北方方言不同。吴语区虽是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在推普道路上依旧有许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语法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本地居民和教师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吴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蛮”,可能就让留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方言词汇和语法教学上,需要教师多留心。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其属吴越文化圈,内部还可分为吴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瓯文化圈。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形成了较独特的水乡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逐渐兴起了商贾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浙江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端较早,余姚县罗江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滨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农耕文明色彩。由物质生产衍生出的各类器物、饮食、技术、民俗和艺术也有可探究的空间。唐宋以来,市民文化、商业文化也逐渐兴起,话本、诗词和戏曲艺术斑斓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外国友人来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经济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考虑,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某一地域文化的喜爱而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地域文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解码器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实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个人而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群体而言,则是实现社会团体乃至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我们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为例来说明。乡音是地域群体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区方言复杂,反映了本地区地域认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和观念,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异,很多地域性的风俗禁忌也需要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带因为经商历史悠久,素来有在农历二十八日迎财神的习俗,因“廿八”与“年发”是谐音,寓意“年年发”。再如温州地区春节常用瓶、碗来代指“平安”也是谐音。留学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学习将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学标准及设计还不成熟。不过在通识性方言概览中,让水平较高的留学生接触方言的基本情况是有益处的。
从国际层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小觑。各类经贸文化的合作活动都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禁忌。譬如饮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鲜海产,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盖的。浙江作为水稻产地,米酒文化兴盛,绍兴黄酒闻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饮酒礼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多样化
浙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特质,在风俗、语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遗存。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差异明显。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需要通过具象内容说解。譬如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气候情况,就让留学生对稻米、桑蚕、渔业等农业生产有了具体认识,再谈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丝织品、民俗、手工业、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就不会太困难。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章法和逻辑。
2.实用性
学以致用给学习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其持久学习的动力之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很难达到我国传统母语教学的规模,每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大体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内容教学,如浙江的饮食习惯、风味小吃、旅游资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则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专业性
目前来华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除了语言进修生,还有众多研修不同专业的人士,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情况则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内容,如经贸专业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史和贸易模式;人文专业对浙江的艺术、文学和社会风貌感兴趣;医学专业希望了解浙江医学技术和发展等内容。
4.选择性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教学中的文化大多是传统或优秀的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宣扬的中华文化,同样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文化。然而有时本国国民观念上认同的优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看来未必尽然。若是过于渲染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反而会引发学习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坚持“优多劣少”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具备自我批评的态度才能赢得认同。以浙江商业文化为例,它为文化产品开发、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推进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识下的迷信风俗、利益至上的偏狭观念却是糟粕。若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让留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习者则会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学原则
1.总原则――双“因”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八字总纲。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文化背景各异,需要注重层级性。在初级阶段,教师只需概括介绍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级阶段可尝试系统的文化教学。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样是饮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却有差异,嘉兴有粽子、金华有火腿、温州有鸭舌。又如农耕习俗,宁波流行“驱蝗虫”、“稻花会”,金华崇尚“拜犁”,很多地区稻米有“尝新”活动。
2.实用交际为主,人文情怀为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期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握为交际服务的实用性教学原则。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很多专业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地域文化无需过分强调,教师可一笔带过或直接省略。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而忽视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数留学生对饮食和旅游感兴趣,我们不能只罗列食物和景点,还需说明饮食寓意、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审美意趣。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人文关照情怀。
(三)教学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
和北上广三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独立教学能力相对单薄。在短时期内提高师资以及科研建设很难实现,但区域内各个院校或机构的合作却是可操作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对浙江地域的工艺美术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通过组织到本地区的艺术中心或是美术学院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缺失,克服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团队才是良策。
2.教材建设
由于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资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但地域文化差异有时会给授课老师带来困扰,也影响留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这类问题也引起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内容选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局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未必精准,有些内容略显陈旧。
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重点关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专门性。优秀的教材创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课文内容。这样就不会让地域文化喧宾夺主。当然这一构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虽然亟待解决,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发教材编写的乱象。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3.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教材编写、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都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灵活度和执行度上还需要时间磨合,因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甚至研究者。教师在结合实际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与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利用或创造教学资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要实现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融入中国各地区当地的日常生活,除了简单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融入能力。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体验式的学习可以创造文化体验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沉浸式教学,让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然这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留学生融入本地的居民生活。
三、小结
汉语国际教学中少不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地域文化教学中又蕴藏着语言教学的启示,两者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各地区特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当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教育资源、留学生规模和学科建设情况。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中,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对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巩固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其优势作用依旧任重而道远。这需要的是政策的规范和扶持、需要的是汉语国际教师的自我完善、需要的是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情怀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