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浅谈家庭教育孩子的论文怎么写

斯娃分享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应当重视家庭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家庭教育的论文篇1

  浅谈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策略

  摘要:家庭教育本应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却基本上处于缺失或无效状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认真分析造成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各种原因,并以此为根据,找出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教育缺失

  家庭是每个人终身生活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起着有力的辅助作用。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或年长者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本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当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冲击力却明显降低,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是处于“缺失”的状态。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就与父母联系的次数而言,“间或性”突出地表现出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和父母之间由朝夕相处变成了几个月甚至是一学期一次的相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大学生子女主要是依靠电子通讯设备保持联系,父母对子女在校情况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子女汇报的单一方式。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父母对子女在校信息的掌握是片面和不足的,父母很难及时有效地把握合适的时间和事件对大学生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使得大学生家庭教育显得苍白和不足,这是客观情况使然。

  但同时,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一方面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减弱,自我的独立性得到加强,追求个性和自由,对父母所进行的“老三篇”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对充满新鲜和趣味的周围环境,大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投注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所以从主观上排斥和拒绝与父母交流。调查显示,8%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43%的大学生很长时间才与父母联系一次。空间距离的拉远,大学生子女偶然间或性地与父母联系,使得大学生家庭教育呈现缺失性的特征。就与父母联系的方式而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幼小的家庭成员多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起来,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多是以面对面直接的方式进行。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呈现出情感性的特点,正如俗话所说“知子莫过父”———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以及长期共同生活的天然优势,使得父母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性格品质都十分了解,在教育过程中更能采取“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家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然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家庭教育所独具的“直接性”和“针对性”特征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客观物理距离的拉大,对大学生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不得已变成了一种远程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80%的大学生依靠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8%的大学生选择依靠书信与父母保持联系。父母通过间接的方式获知子女的情况,对子女日常的所思所想并不能真正完全地把握,从而选择了泛泛地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对具体的事情不能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就与父母交流的内容而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偏导性”的特征。所谓“偏导性”就是指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程度上,对子女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爱好、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关注不够。父母和大学生子女由于生活的空间距离拉大,对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愈发地缺乏了解。

  因此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地以“嘘寒问暖”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多地是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需要,如父母在与子女通信聊天时,经常询问子女学习成绩是否进步,而对子女由于高中和大学所表现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困惑甚至是不适应缺少关心;经常询问子女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内容,而对子女在人际关系、参与集体活动等方面缺少关心;经常询问子女以后的工作规划和工作前景,而对子女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树立缺少关心,更有甚者,对子女所表现出来学习兴趣不高、道德信仰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生命意识淡薄等严重情况居然一无所知。总的来说,父母在对大学生子女精神教育方面出现了“缺位”。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对知识分子普遍存在崇拜现象,人们习惯把大学生放在“天之骄子”的高度,从主观认识上过分夸大大学生的能力,认为大学生可以处理好一切问题。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在就读高校期间,如果还要依靠家庭的帮助,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由此,社会上形成了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再继续的家庭教育的风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代际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以往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QQ、微信、微博出现低龄化的现象,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知识更新更加迅速,不再把家长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与家长之间代沟不断加剧,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交流更加困难,这一客观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局面。

  2.家庭对大学生子女教育的忽视。

  主观上,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家长觉得子女在步入大学校园以后,就应该能够独立生活,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已经尽到,开始对孩子听之任之。还有些家长奉行“苦难”教育,单纯地认同“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教育理论,认为子女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少了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更能得到锻炼,更能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普遍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客观上,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现实的障碍。现在大学生多是在远离家乡几千里以外的地方求学,家庭教育被迫成为远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靠几周一次的短时间通话进行;家长的知识水平不高,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要求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对,很多家长仍然采用硬性的灌输和说教,这种教育方法难免会让已是大学生的子女产生逆反情绪,实际教育效果很小;还有些家长为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金钱和时间上都不具有重视大学生子女教育的条件。

  3.学校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高校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校园与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相去甚远,与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存在很多障碍,造成如今高校与学生家长合作意识淡薄;此外,高校认为自己拥有非常丰富的智力资源,单方面就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和智育教育,不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按照规定,高校应以1:150的比例配备一名学生管理干部,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数量上达不到这一标准,甚至有的一个院系500多名学生只配一个辅导员。管理人员的不足使学校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处理扩招后倍增的日常事务上,而要做好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这项工作,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多学校客观上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社会应形成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与恶劣事件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责任推给某个人或某个家庭,同时也不能任由这种问题发展下去,而应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

  首先,社会应该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有正确的认识,夸大他们的能力或贬低他们的实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其次,社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或开展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大学生子女进行继续教育的意识,鼓励他们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社会可以成立一个有相对空闲的家长组成的网络在线平台,这个平台专门用来加强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和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各自的意见,尽可能实现代际之间差距的不断缩小,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子女大学期间的教育作用。

  2.家长应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起积极作用。

  家庭作为一个人生活的终身场所,其教育也应该具有终身性。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①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开始接触社会,在其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更不能终止对大学生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而是应该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使子女生理和心理成熟健康的发展。

  同时要注意到,由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别于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家长就应该首先从认识上改变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对自己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有个正确的定位,不能对大学生子女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是努力形成家庭教育新的开端。有些话题或内容不方便在电话里直接进行交流,家长可以多选择书信的表达方式,因为书信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情感性更加强烈,在远程教育中其作用往往胜于电话。

  也就是说,家长应该更多把书信作为对大学生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家长制”“一言堂”的出现,采用平等、交流的沟通方式,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家庭教育产生实际的效果;对于那些忙于生计的家长,也要想办法多与孩子联系,避免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应与家长教育相结合。

  高等教育已经出现普及的趋势,仅凭学校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面对新的矛盾与挑战,学校必须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保持应有的重视,提高与家长合作的意识,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缺位的现象,努力寻求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发展。高校虽然不具备像初中、高中那样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条件,但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在校园网页上设立家长专栏,及时公布学校的各种信息,方便家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尽可能地增加辅导员数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顾及每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实现辅导员与每位家长一对一的联系,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同时,家长也真正获得子女在校表现的信息,有利于家庭教育针对性的发挥。解决好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才有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

  注释

  ①[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魏曼华.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剑峰.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家庭教育的论文篇2

  浅析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传媒技术的变迁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空间的迁移。家庭场域作为个人最重要的私有空间,其固有的关系网络和建构模式正受到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场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家庭场域的重构

  根据2016年1月发布的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0.1%。数字表明手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种需求,“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①。

  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占,家庭场域空间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随之发生重构,在特定时空领域蜕变为媒介中枢。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在卧室的接触率高达26%,在客厅的接触率为22.6%②。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介中枢,家庭场域的媒介使用频率激增,移动互联网络的频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卧室和客厅的媒介争夺成就了疏远的陪伴,家庭场域的关系网络组成和作用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家庭场域的重构,以家庭场域为载体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

  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

  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

  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

  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②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③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42-43.

  ④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52.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家庭教育的论文”

128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