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教育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教育困境与路径分析

  摘要:在现代社会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自身的矛盾和功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使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反思传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积极吸纳生态教育新理念,建构大学教育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生态,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新的要求和任务。

  关键词:生态范式;大学教育;路径探索

  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社会问题,给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根本性问题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生态学发展趋势,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兴学科。1966年,美国教育家阿什比最先在《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提出“高等教育生态”的概念:大学构造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环境,并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的著名论断。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陈旧落后与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等,教育危机迫使人们最终认识到教育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197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科学术语。他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生态学理论与机制,分析各种教育现象、问题及其成因,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方向。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提出了“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认为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应该在研究和教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校外和校内事物、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与此同时,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题为《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中提出深层生态学概念。后来,阿伦•奈斯、澳大利亚的福克斯、美国的塞欣斯和德韦尔等人在深层生态学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生态哲学。以生态哲学观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以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整体论思想和基本准则为科学依据,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带有生态意识的价值观和发展能力。从教育与道德及社会的关系方面,主张把人培养成为积极主动、自觉、富有创新精神的批判者和建设者,积极融入社会、政治改革,能够承担起个性、社会发展的责任。综合上述各种观点来看,生态教育(亦称教育生态化、生态化教育、绿色教育等)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新的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机制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树立生态整体观、和谐观、发展观,积极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改革发展过程,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教育生态困境分析

  传统教育是在工业文明形态下形成的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为目标,以此认识世界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价值观过分张扬人类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却忽视了人类的自然性与客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并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现代社会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自身的矛盾和功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致使教育甚至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人类面临的困境要求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须改变,建立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文化,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即生态教育价值观,促进传统教育文化向生态教育文化转变,把“单向度的人”塑造成社会性与自然性完美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正如托马斯•贝里所说:“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宗教和哲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即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实在价值观转向生物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实在观和价值观。”[2]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由人参与组建和科学管理的社会生态系统,既有人的要素也有物的要素,其中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整体,教育生态系统在有序、科学的运行中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是,由于生态教育文化缺失以及观念、视角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生态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生态意识淡漠。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理念发展迟缓。所谓现代教育,依然是承袭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而这种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一般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人文关怀,功利需求显著,生态意识淡漠。二是教育生态文化缺位。我国的教育文化往往忽略人的生态意识和发展能力,现行的教育体制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教育行为与规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应试竞争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残酷竞争中迷失自我,扭曲人格,而这种应试教育的残酷性和功利性忽略了人的本性和成长生态环境和规律,致使受教育者生态素养和发展能力缺失。三是教育生态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是以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作为主导范式,在办学格局上,以专科为主,综合为辅,形成宏观上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微观上的系、室建制抑制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局面。在目标取向上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能力与素养,其结果是学生因缺乏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而不能自觉主动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和规范。四是教育生态实践缺失。教育生态是以真实情境中的直接接触和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识、情感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批判性思维。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教育生态实践环节,或实践内容、体制、模式的不合理,教育生态理念不能够有效地纳入到学生的常规管理中,甚至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思维,进而养成行为和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影响教育效果。总而言之,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衡,和谐人格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人类原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发展模式、伦理观、教育观等受到质疑,人类的价值观开始由工业文明主导向生态文明价值观转变。因此,反思大学传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积极吸纳生态教育新理念,构建大学教育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生态,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教育新的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大学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观从生态系统论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和转化,体现教育发展的生态属性、功能和价值。教育生态化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自觉地实现教育生态综合效益的新型教育范式。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建立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使之与周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将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的生态性发展,同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在教育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网络,各要素各环节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交流,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并维持系统基本平衡。正是传统教育的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才出现教育危机。因此,只有遵循系统的规律,综合考察对象,关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准确把握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内外协调,避免或减少系统的冲突和矛盾,实现整体优化,从而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运动是生态系统的实践本质,教育生态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教育生态的实践运动。教育生态观从生态内涵阐释教育价值理念,在理论上形成自身本体式建构,协调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在实践中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本质,从社会生态分析出发,阐释教育内在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本真意义,构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的价值理念,从深层生态理念去建构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创造一种和谐、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持续性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张力的现代科学。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在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现代社会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存在,教育系统本身即属于生态构造,在保证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耦合的同时,使之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和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系统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制约着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这决定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必须在现实生活、自然条件中进行,准确研究教育现象,掌握教育生态发展与变化规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增强系统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教育生态,在本质上,按照生态理念进行教育制度体系重新组织和改革,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教育生态运动中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自觉地实现教育生态综合效益的新型教育范式。1.教育生态文化建设教育生态文化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但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有健康、安全、愉快、舒适的生态需求。教育生态文化目标是回归人格健全、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关注人的生态发展,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实在的生命存在,尊重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在社会实际、日常生活中扩展和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态教育文化代替传统教育文化过程中必然引起教育功能的相应调整,从人的生态发展的角度对传统教育功能进行新的认识、发掘和整合,发挥更强、更好的作用。因此,教育生态文化建设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坚持生态价值取向,按照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改造传统教育文化,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和教育任务等方面体现生态发展的要求,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规律、内容和结构,建构新的教育生态文化。

  2.教育生态内容建设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生态教育思想及其基本原则广泛地作用和影响着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式各样的刺激因素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特殊的知识环境,发生健康的教育生态运动。因此,生态教育要从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生态教育思想、原则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实现人生价值观念重建。目前,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生态观,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和谐的人,从整体上认识自我及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教育所形成的文化是更加广阔、更高层次的文化,根源于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活,是人与自然、社会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激发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之转化成为个人内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自觉承担起对民族、社会、国家的责任,最终实现对教育主体即大学生的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塑造和完善[3]。与此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内涵发展。

  3.教育生态实践建设教育生态是一个多种要素组成、多元发展联结的网状系统,以全新的教育视阈和方法,构造一个相互联系、千变万化、丰富的知识环境,拓宽人们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从而保持显性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与情感诉求,关注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实践是生态教育的基本属性,它依赖于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将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在生态运行中自觉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生态情感,引导、产生生态行为,全面充分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4.教育生态制度建设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高等教育在生态演化过程中,与社会诸环境之间形成一定的生态性和生态关系,生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不同路径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转化,维持系统基本平衡和良性运行,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体综合效益。在高等教育生态运行管理中,遵循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动态管理,解决高等教育机体内出现的各种生态危机,如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区域分布等结构矛盾,以及政策机制、科研机制、评价机制等各种问题,确保教育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处于相对和谐、稳定的状态,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7.

  [2]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5):127.

  [3]赵辉.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3):67.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二:信息技术大学教育论文

  摘要: 信息技术是基于“辅助”的理念而在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多元化与丰富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教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优势

  (一)优化了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大多采用是黑板、粉笔的书写方式开展教学,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较少,教学活动也显得较为枯燥。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工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得教学内容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性。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优化了的教学过程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二)强化了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多媒体技术使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地实现了知识呈现的目的,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创设具体情境,从而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和场景,满足不同学生爱好,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备课、引导学生网上提问、网上完成作业等。最后,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这将大大优化教学效果。

  (三)丰富了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的限制,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较少,传授知识方式较为单一。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学,即在课堂中发挥其作用,丰富教学资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使其紧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宽。

  (四)优化了信息交流方式。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当代大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灵活与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便捷的进行信息交流,尽管他们处于网络的不同节点,彼此并没有碰面,但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开展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向教师咨询问题。如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网站或者课程文件夹的建设等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工具,不仅能应用于课下辅导,也可以应用于在线练习。(五)推动了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一些数字化的教学材料得到较长时期的保存,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还能使教学资源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种新的信息资源的传递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优秀教案因为传播不足或者保存不当而被人们淡忘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知识和资源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保存,各种教学成果及教学课件的保存将有力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延续。后续教师可以使用前人的教学资源,根据授课对象的特征及课程的要求与发展,汲取他人经验,并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信息技术在当代大学教学中的创新

  (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寻求创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善现代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了解所教课程的前沿动态,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知晓学科辅助教学软件的功能及在所教科目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利用媒体和传播学理论优化设计教学工作。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寻求创新,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持续深入,教师要用创新思维,使自身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与相关理念,并利用信息技术将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其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冲破教学中的封闭性与个体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推动教师工作由独立向群体合作转变。最后,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方式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导致无法生动地传达给学生。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使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习中勇于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在学习中要勇于创新。首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接触到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相比传统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得到大大提升。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长久有效。最后,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引发学生自主探索新鲜事物,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三)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持续创新。

  首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信息技术可以广泛运用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至目前为止,多媒体教学基本上已成为普及的教学方式。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资源的贮存、对课程的仿真模拟、资源管理、学习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信息技术使得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能便捷地从教学网站上获取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从学生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也为其开展课程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更多地学习渠道。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多媒体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课件,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如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超文本功能、链接功能等均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我们要倡导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大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观摩优质课、收看教学光盘、向专家请教等方式获取信息,吸纳别人的经验,发掘自身潜力,创造性的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的课件。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的开展提升教学效果的工作。信息技术在教育方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创造性地发掘信息技术的用途。目前,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足,信息技术的优势没能发挥出来。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创造性地发掘信息技术的用途。无论是从软件设计还是教学方法更新上,均投入更多的精力创造性地发掘信息技术的用途,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三、结语

  信息技术是基于“辅助”的理念而在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多元化与丰富化。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在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夏纪梅外语界2002-10-25

  2、“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汪晓东;张晨婧仔;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5

大学教育类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

2.大学教育学论文范文

3.大学教育论文范文

4.大学生教育类论文范文

5.浅谈高校教育论文范文

    125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