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学科教育>

初中科学论文发表范文

秋梅分享

  初中科学是一门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大量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实验,开展科学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科学论文发表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科学论文发表范文篇1

  浅析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摘要】科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科学 科学方法 教学

  前言

  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将其应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下,初中科学教学应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1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一门学科,就必须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采取科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开展科学教学,而且,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等都有着极大的作用[2]。以往师生之间存在阶层上的隔阂,学生都很怕教师,使得课堂上给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威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要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力的课堂学习环境。

  3 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更有利于能力互补、相互学习,而且,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

  4 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其教学的内容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更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大量科学实验作为支持的,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往初中科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而且,理论课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从而对初中科学教学的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3]。因此,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对科学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教学重点,并将其有效的深入到科学实验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操作给学生演示,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加深巩固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充分发挥出现有科学实验装置的作用,让学生直接接触进行科学实验,不仅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5 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初中科学教学中,每堂课程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以45分钟一堂课为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将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最大化,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4]。首先,要对每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好上课的角度,合理调整上课时间,避免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其次,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适当的增添一些教学内容,而对于这种可能会延误课堂教学时间的因素,应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耽误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化,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6 科学进行习题练习,促进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初中科学教学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利。习题练习方法是当前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的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板演等几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习题难度要适中,避免因难度的不适宜而给学生造成影响。另外,练习习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经过科学的习题练习,才能有效的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利用科学教学法实施初中科学教学的情况下,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热情为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琼.以课堂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化学观察方法教学的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8)

  [2]夏宾.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思维训练的组织[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4(08)

  [3]程国清.实施高中新课程目标落实科学方法教育之思考[J]. 化学教学. 2012(Z2)

  [4]吴晗清.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及教学策略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0)

  初中科学论文发表范文篇2

  浅论初中科学教学技巧

  【摘 要】初中科学学科的学习,不论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还是考试所占的比例中都非常重要, 它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理性思维的培养等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且由于科学学科在考试总分中所占的分值, 自然需要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由于一些科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经验,使得发挥科学学科的作用无从谈起。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以及教学技巧。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技巧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科学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偏向于传统教学的做法,只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涉及到实践的内容,或者认为繁琐而不愿意再课堂上实施,或者因为实验器材的限制而无法让学生动手,这就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科学的理论,而没能够学到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也就更无从培养。实际上,基础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是科学学科的设立意义所在。合理的课堂教学,既能够通过小小简单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案例,简要说说科学教学中的技巧。

  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努力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

  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教学,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有水、空气和土壤等等,根据科学结论,水的成分主要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空气中则有氧气、二氧化碳、灰尘、颗粒、尘埃等成分,那么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就会推断:可能有水分,有空气,还有一些无机物。接下来,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水分,应该如何用实验证明出水分的存在?并要求学生们独立思考,思考结束后即兴小组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再做出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可能实验程序如:将土壤放在密封塑料袋里并置于阳光下观察, 如果出现了水汽则表明土壤中有水;又或者是取一定量的土称重,然后摊开晒干以后再次进行称重,对比前后的质量变化等等。当学生的看法发表结束以后,教师进行点评,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的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接着开始增加难度,并将学生往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思路上引导: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我们有条件限制,现在只有烧杯、酒精灯和玻璃片这三样器材,如果只能应用这三个材料,应该怎么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并讨论。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台阶,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思维的发散。第二轮讨论结束后,学生的观点就比较统一,都是对土壤进行加热,观察是否有水分出现,只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不一样罢了。

  这样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了本课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小组讨论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就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实验室前就进行设想,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分组合作,布置任务

  前面的自主谈及已经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后,课堂气氛也就开始活跃了,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只停留在设想上,也许很多设想看起来都是合理的,如果没有经过实际操作,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学生一时也很难改正过来。因此,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克服器材设备不足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再次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达到合作教学的目标。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实际的动手中就会纠正原有的错误, 向着正确的方法前进,而实验的结果也能够证明事先的设想正确与否。实验动手的过程,也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如上文我们提到对土壤中是否存在水的验证, 这应该是土壤中的成分里最好验证的部分了,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不一定就容易实施。如有的学生会将土壤放在烧杯中,并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盖,将烧杯加热,观察玻璃盖上是否有水珠出现。也会有学生反过来,将土壤放在玻璃片上,盖上烧杯,加热玻璃片。显然,光设想时觉得都是可行的,而且两个方法的原理其实一样,都是利用加热挥发土壤中的水汽,使之形成水珠。但是后一种方法操作起来就很吃力,因为玻璃片承受的质量太大,增加了加热过程的难度。而直接加热烧杯,由于烧杯的体积较大,玻璃片较轻,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这些都是在实验中才可以体会到的。

  动手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器皿,进行简单的实验。总是,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小组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根据记录的结果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对实验做出总结并且要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这样又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再次应用。 同时实验结束后的讨论,是对学生思路的整理,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承接上文讲到的土壤实验,根据实验的现象,学生一致得出了土壤里面确实含有水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或者说应该如何加快玻璃盖上水珠的形成?学生就会再次思考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加以总结, 如加热时可以在玻璃盖上面滴些冷水,这样可以加快升腾起来的蒸汽变成水珠等。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总结和延伸,是科学学科必须做好的收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态度与精神。 验证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以后,学生的热情已经完全调动了,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询问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土壤中含有空气并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极为有影响的。

  总之,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航正.初中《科学》课程“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9期

  [2]沈国旭.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

猜你喜欢:

    311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