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篇2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1994年以来,教育部不断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2004年正式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学生基本工作看待。截止2013年,我国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390所,而陕西省民办高校共17所,应教育部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从形式开始逐渐落到实处。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目标的局限性思想,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这样可能导致忽略很多潜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积极地心理能量,我们不能等到已经产生心理疾病,已经恶化到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的时候,再采用精神分析等方法去解决,这是消极的病理学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心理学。积极心理学(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上一种全新的思潮于21世纪兴起,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正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被饥饿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地试图扭转心理学过分关注病态心理的主流思想,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人本主义学者们并未完全成功。而到了21世纪,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们再次提出,究其本质,其实就是积极与消极的态度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这与人本主义关注人的本能及潜力的观念相似,强调普通人如何在适当的环境下更好地成长、发展以及成功,如何挖掘人们自有的内心力量与美德。我们试图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创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全面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研究和教育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从之前的有心理问题学生身上转为更多关注普通的大多数同学身上,批判的传承以往仅仅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旧模式,开启面向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关注、全面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因为在这样一个追求幸福满足的新时代,没有了硝烟,没有了饥饿,我们不再需要用消极的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生病、不要自卑、不要抑郁,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快乐、如何满足、如何成长、如何发展,最后达到如何幸福。这样观念的转变,要从每一位教育者开始,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成长,并在这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从此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疗。
二、加强大学生积极情绪教育
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体验更多的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活动性更强,工作能力更强人际交往范围更广等特点。在积极心理学中讲积极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内心感受,而这其中被广泛研究的就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指个体在各项幸福感指标上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幸福感指标涉及工作、人际交往、感情、自我体验等各个方面。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能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促进个体的认知的发展。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改善大学生应对消极生活事件应激状态,增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三、完善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体区别于其他人的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和特点,包括我们的每个人独有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一个健康的人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拥有健全的人格,而作为大学生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是成长成才的关键,不断培养完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积极心理学强调,要不断发掘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人性中的爱和所有的美德,这些积极的因素不断地被强化,人性中消极的因素就会被抑制乃至逐渐的消退。
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独立、积极的个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发而不断被强化,当一个自卑的人有机会在大家面前演讲,虽然紧张或不自信,但是受到好评,那么自信的人格特质就被激发,当自信这种积极人格特质不断强化,那么自卑这种消极的人格特质就会逐渐的消退。所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地寻找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并创造更多的机会来不断强化,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四、营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是在环境中不断习得及强化的,同样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良好的坏境,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个体在坏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和爱,那么个体在这个环境中就能激发出更多的积极品质。所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地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在积极坏境中不断的成长,激发学生更多幸福、快乐、希望、爱等品质是每一位心理教育者的奋斗目标。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之下,构件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当务之急,学校应该努力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在校园里建立个人――宿舍――班级――心理养成中心四维度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爱和归属感,充分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每一位学生既是被教育者同时也在系统环境中默默地影响着其他个体,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体系,让每一位大学生学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04):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