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秋梅分享

  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维系、发展和合理利用,激励创作,保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传承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篇1

  论传统文化的保护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根据英文"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翻译而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中使用的概念是"采用传统生活方式的本土和地方社区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也就是说传统知识是历经数个世纪,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使用的"传统文化"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或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界定的观点也不统一。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郑成思教授主张传统知识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地方传统医药"两大部分。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则认为传统知识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娱、体育等诸多方面。

  由上可知:无论是组织还是学者,对传统文化都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又都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即在小区域内由集体创作、使用、保存且代代相传,属于传统或土著的文化。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知识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还包括医疗、农业或者工业的方法等。

  二、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与保护之意义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在面临现实的流失和淡漠。在我国,尤其令人心痛的是,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许多地方发展缓慢,尚未发挥助飞地方经济的作用,却成为流失海外的娱乐产业或产品的高附加值。再如我国的民间文学《花木兰》被拍成美国卡通影片,"变脸"绝技流传海外,《西游记》故事被拍成日本影片,端午祭、走马灯分别被韩国、柬埔寨向联合国申报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不一而足。此外中草药方面还有日本仿我国的六神丸开发救心丸,韩国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等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产海外流失,民间文学艺术被粗暴使用,传统科技被无偿使用,有甚者还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被纳入议题,足以见证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对我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多数在少数民族手中或者地处偏远的民众手中,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西部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之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社会资源与利益的均分配。第二,保护传统知识有助于增强西部本土居民的社会竞争力,为本土居民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本土居民自己保护传统文化。第三,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留文化多样性。像我国这样民族众多的国家,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允许其在本民族的管辖范围内,对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和民族文化进行自治,使之能够不断地传承、延续。第四,保护传统文化可以防止非权利人的不当使用。正如前文所述,传统文化被大量的海外滥用,通过立法或者其他途径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其目的就是防止非权利人未经允许而加以利用,或者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恶意扭曲。

  三、传统文化保护之探讨

  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维系、发展和合理利用,激励创作,保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保护传统文化之目的,笔者将从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立法保护

  立法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最主要的积极措施,从当前国内立法实践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规方面有1997年出台的《传统工艺美术条例》《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当今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将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这一观点我是不予认可的。首先,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客体都是明确的,而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其次,立法的价值存在冲突。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创新,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传统文化的保护之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使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宗教、伦理、道德等重要价值与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之间保持联系。所以,知识产权法很难再实践中保护传统文化。再者,勉强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无法达到法律效果,这本身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损害。与之相反,鉴于传统 文化是一种适应本土文化和 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各省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更具有可行性。

  (二)项目保护

  项目保护重在确定传统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那些有重大价值的项目,鼓励积极地申报世界或者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同时,鉴于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建设文化馆、博物馆,便于对传统文化集中 管理和保护。

  (三)传承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世长存。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文化保护氛围,掀起保护民族文化潮流。例如通过民族文化保护走进校园、课堂等形式。其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需要保持原貌,需要在本地区开设特色民族 职业 教育,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增强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再次,全力挖掘尚存在的传统文化艺人并予以登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传承人予以资金支持或对做出贡献的艺人提供奖励。

  (四)节会保护

  我国的传统 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民族节日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像端午节、清明节等。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西方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端午节、清明节趋于冷淡,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然而,通过节会上的 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传承和展示。渲染节日氛围,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束语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 语言、文字、 艺术,这些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 社会和 经济 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尽一份责任。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篇2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路径

  摘要:本文首先对南京市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概括论述,继而论述了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保护路径,以期对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民俗文化;南京;保护路径

  一、南京市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世代相沿的风尚和习俗。民俗的内涵十分广阔,它包含了人民的服饰、饮食、起居、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习惯。

  南京民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南京的民俗文化大俗大雅,由于南京人文化素养高,具有“六朝烟水气”,反映在南京的民俗身上就表现出形式多样、直面大众、格调高雅、不落俗套的特点;南京的民俗还有地域性的特征,市内的民俗通常格调高雅,求美求新,如金陵灯会、梅花节、新年钟声等活动,就深受南京市民的欢迎,而郊县的居民喜爱更为热闹有趣的民俗文化,高淳的大马灯、跳五猖、秦淮龙鼓舞等民俗活动就得到了他们的青睐。

  目前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金陵灯会、春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南京雨花石艺术节、新年听钟声活动、高淳的大马灯、跳五猖、六合的泉水高跷、农民画、漂水的舞龙灯、马灯,东屏采茶灯、狮子舞,浦口的彩船舞、滚龙舞、虎灯舞,江宁的方山大鼓、龙都娃娃鼓、丹阳舞龙等。

  二、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一味将民族歌舞、民俗活动、工艺美术品“西化”或过分舞台化、商品化,会失去民俗风情的地域性和传统特点,民俗文化便失去了它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力而显得枯操和单调。

  (二)文化性与科学性原则

  在民俗文化保护过程中,要能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高起点、高要求、高品位保护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抛弃落后、糟粕的那一部分。要真正鉴别、评定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劣,评估民俗的文化含量,实行项目管理和专家评估论证,并实事求是地确定其价值。如果只是把民俗当作摇钱树行或以民俗文化中的糟粕、落后一面来迎合市场,就会造成文化环境的破坏。

  (三)保护性原则

  民俗文化的保护原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民俗生存空间的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笔财富,在进行开发时必须倍加珍借,努力保护,而不是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保护、抢救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再丰富、再有特色的民俗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也会很快她枯竭和消亡。保护民俗文化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为人类的经济、文化服务。我国福建的妈祖文化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等民俗节庆都是保护民俗文化的典型开发。

  三、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保护路径

  (一)实地调研,摸清家底

  要对南京市的民俗文化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的规划、安排,使全市有一个统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节目更具有地区个性、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就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形成区域特色,既要搞好联片保护,又要抓拳头产品的保护。

  (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保护,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民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要突出体现地方特色,既体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如在建筑、服饰、民族歌舞、风味食品等方面,不仅内容而且格调、造型色彩都要有浓郁的地方个性,给人以亲切、真实、纯朴、乡土、异地色彩的心理感受;又要尊重当地人民的信仰,遵守其各方面的礼仪,不可随意破坏。为免于民俗文化遭到异地文化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可采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保护民众办。总之,保护民俗资源,就要保持其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

  (三)高品位保护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要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能把民间习俗不加提炼,不作选择地全盘保护。民俗文化应当是标志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进化的精华和进步的足迹,而并不是要把一些落后、愚昧、丑恶的东西暴露给来人。民俗文化保护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杜绝随意歪曲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

  (四)培养民俗文化人才

  民俗文化人才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如针对目前面临失传的民俗文化项目,南京一些文化、旅游专家向有关部门建议,尽快成立专门班子清理、收集南京市所有民俗文化项目,对已经失传和即将失传的一些项目应想办法进行挽救,并让其尽快成为南京市文化、旅游项目来服务游客。这就要求这方面的人员必须具备民俗文化意识,要全面而深入地进行研究,从民俗学乃至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统挖掘。培养人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爱军;浅谈旅游产业开发与历史、民俗文化景观保护的良性互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杨军;端正保护意识 推进民俗文化繁荣[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猜你喜欢:

    351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