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2)

斯娃分享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篇三:《浅析生肖文化对民俗文化的若干影响》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生肖文化在其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对中国文化各方面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本文对此影响管中窥豹,概括总结并提出个人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生肖文化,文化的影响

  一、十二生肖文化的积极内涵:

  十二生肖具有便于数年纪岁的优点和吉祥祝福的寄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代代相传,相沿成习,是我国影响面很大的群众性的传统民俗。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团结和谐,吉祥祝福”。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龙为虚拟之物)源于先民各部族的图腾,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动物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早期人类与动物的亲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对于现在保护自然、保护动物仍有积极意义。十二生肖是由中华各民族的图腾,经过长时期的选择组合相融定型而成,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产物,现在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十二生肖。十二生肖连结着中华民族的每个家庭每个人。生肖文化,经过二千多年来的发展和沉淀,丰富而深厚,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肖动物形象,广及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影响极其广泛。生肖属相围绕“福、禄、寿、喜、富、贵、康、宁”等吉祥内容,是每年元旦、春节的热门话题,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是推动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内容。十二生肖习俗,现在不仅仅为中国所有,已成为世界现象,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十二生肖习俗已开始传入周边国家,现在日本、朝鲜、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不丹、越南、泰国、老挝、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均有与我国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生肖习俗,并已成为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文化的一个部份。

  二、十二生肖文化对民俗文化的若干影响:

  1.生肖和艺术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人与动物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人类与动物有着血缘关系,对它们的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自古至今,人们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十二生肖系列的装饰图形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也反映出历代民间艺人热情、饱满的创作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古代器物制造方面,早在春秋的青铜器上就雕刻了龙,这里的'龙'代指是成功者,龙的形象表现出狰狞、神秘和端庄的总体效果。至汉代,它以奔放有力的弧线、精巧的点,构成大结构、大动势的主调,突破了神秘离奇气氛的束缚。唐代,又赋予它平和温驯的人化性格,形成富丽雍容、生机勃勃的风貌。宋元至明清时期,讲究靡丽之风,由精工细巧转向繁琐堆砌,介与凤的龙凤图案却始终保持着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唐代绘有龙型图案的铜镜因地域不同,它所饰纹的式样也就各不相同,北方的铜镜朴素简略,南方则制作精巧纤细,饰纹繁杂和华丽。

  生肖泥塑工艺品也独辟蹊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971年,湖南湘阴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生肖陶俑,均为兽首人身造型,通高为20至22厘米,形象为身着宽袖袍,两手向胸前作拱状,中间留有一个可以插物的长形小孔。这种十二件生肖俑,分别置放于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龛内,是用来表示方位的。北京民间工艺品'兔儿爷'在清代《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骑马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则尺余。'对于骑虎兔儿爷,人们说是卯兔驭寅虎。成语'寅吃卯粮'形容入不敷出的窘境。而骑虎兔儿爷,让卯兔驭寅虎为坐骑,寓含卯吃寅粮、生活绰绰有余的意思。山东高密聂家庄的泥塑,独具一格。据说捏这种泥玩艺,不是消遣玩,而是谋生的需要,从明朝万历初年就已开始,娃娃、禽、兽、虫、鱼等题材都有。直到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由静态发展到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这期间出现了叫虎、叫鸡、叫猴等。制作时分为首、尾两部分,中间用皮革或牛皮纸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哨子,用手摇动则会发出鸣叫声。并极力夸大老虎的头部,特别是虎口,以显示老虎,威风凛凛,居百兽之王的神态。为了便于生产,又不使孩子玩时碰破,在耳朵和鼻子的设计上,只稍稍突出一些。老虎的尾巴和四肢的处理也很特别,虎尾本来是长长的,却设计得特别小,仅在虎腚上露出一短短的凸突,

  在民间美术领域,生肖文化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十二生肖这一题材作为装饰艺术,早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内容。民间的十二生肖剪纸,很多是代代传承,变化不大。在构图形式上有'全家福'式的,有单幅的,也有两种生肖双双入图的,最常见的是《蛇盘兔》,蛇首兔头相对,蛇躯环绕兔身。因为在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另外,还有生肖与人物共同构图的,大都是兽面人身,逐一排列。 在年画中,十二生肖也是传统题材。年画多以雕刻木版单色或套色印刷。河北武强清代年画《莲生贵子图》,是用红、黄、绿、紫四色套印,画面两个大圆占了画幅大部,一圆内用两个儿童身躯环绕拼成四孩;另一圆内以三个儿童头脸、五个儿童身躯环绕拼成六孩,圆圈内的儿童俯仰卧立。此双圆之上为生肖图案,龙、虎、兔居中央,鼠、羊、牛、马依次排于右侧,蛇、鸡、狗、猴、猪依次列在左侧。'连生贵子'与十二生肖齐备,以祈多儿多女。

  在年画中,《老鼠嫁女》的题材很多。四川夹江的清代年画《老鼠嫁女》,说的是四川有天府之国美称,物产丰富,米粮满仓,因而老鼠也很多。这一天,有一老鼠嫁女,远看场面宏大,仪仗齐全,有提灯、有旗锣、有吹鼓手、有花轿、有伞盖……各种执事与轿夫均由老鼠扮演,只有新郎与新娘绘成人形,十分有趣。古老的生肖题材也被搬上'国家名片'--邮票,我国邮电部于1980年发行了第一枚《庚申年》的特种邮票,这枚邮票上的图案是一只昂头凝视前方的金丝猴。设计者既注意了题材的民族性和传统特色,又特别着意于体现时代特点。《辛酉年》是一只引颈啼晓的彩色大公鸡。第一轮的最后一张邮票是《辛未年》的羊,其图案是一只回首而立的羊,因而被集邮界称为'回头羊'。设计者采取回首造型,一是因为它是第一轮生肖系列邮票的最后一枚,头向后,形成首尾呼应的格局,以求系列邮票的整体美感受;二是含有回顾往昔的意思,回首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十二生肖纪岁窗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活剪纸,它与求子生育风俗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生肖剪纸中,十二种动物形象有写实的,也有拟人化的〔1〕

  生肖文化在艺术领域具有最大影响及生肖产品中具有最大收藏价值的是生肖钱币。《古钱大辞典》引《稗史类编》:'命钱,面有十二生肖字。张端木日:'此钱旧称命钱,有地支十二字,又有生肖形。'生肖之说始于《淮南子》,则此钱不必出于近世也。今此钱有一字者、两字者、四字者、十二辰全者,大小不等,品种尤繁。'因此,生肖币又称十二支钱、命钱,也是生肖造型中颇有趣味的一个品种。生肖钱币在宋元时期即有铸造。有一种是穿孔之上铸一字,孔下铸相应生肖,如'子'字币铸鼠,'亥'字币铸猪,图案比较简单。另有一种,正面铸子、丑、寅、卯四字,背面铸鼠、牛、虎、兔四生肖。还有一种形式,正面铸'午生',背面铸人、马图案;正面铸'酉生',另一面铸人和鸡的图案,这就突出表现了人与生肖的关系。

  有一种生肖钱,正面为两重圆圈,内圈铸十二支文字,外圈在同十二支字相应处铸生肖;背面左右'敕令'字样,右有托塔神祗,下为神兽。这类古币,其图形已超出了单纯的地支配生肖的内容。另外一种图案采取连环珠形式的生肖钱。此种形工正面的生肖分别嵌于十二个小圆圈内,穿孔为圆心,六个小圆圈围绕着形成一圈,外圈又由六个小圆圈围绕一周,以云纹图案间隔,十二生肖呈连珠形状。背面铸莲花、芦荻和双雁等图案。

  2.生肖和民俗的关系

  任何一个民俗文化元素,一旦被民俗主体的人所认定、接纳并取得共识,就会立即约定俗成,习以为常;一旦这个民俗文化元素被民俗主体的人们广泛运用到物质与精神的重要层面时,它就要渗透到所有民俗领域产生最有效的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元素也就会转化成民俗主体的一部分民俗属性。这正是人生活在习俗中,民俗性格特征化之所在。生肖,就是这种文化元素的典型,它已经渗透到亿万人的生命时间确定和记忆的习惯中,已经渗透到人的赖以生存的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重要历程中,甚至影响到精神层面的信仰与命运观念。人们用生肖取名(如唐伯虎);过“本命年”(自己属相的那一年)时穿红内衣、系红腰带;在喜庆时杀猪、剪十二生肖图……〔2〕十二属相像影子一样与每个人相伴相随,难以分离。生肖已成为每个人的出生符号、生命符号之一,是每个人的吉祥物,人们赋予十二个生肖不同的意义,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

  历史上曾有过老鼠嫁女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而在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则将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称“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饼放在暗处,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准喧哗,如果惊动了老鼠,来年就会捣乱。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3〕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甘共苦。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新疆哈萨克放流行“羊头敬客”的交际风俗。新友到来,宰羊招待。吃钣时,先端上熟羊头,羊脸朝向客人的位置,然后主人请客用刀割羊肋肉献给在坐的长者,后割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再随意割一块给自己,然后将羊头盘捧还给主人。另外,全羊是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传统佳肴。上席时,将大块羊肉放入托盘,摆成整羊武装,以羊头献客。

  3.生肖动物的象征意义及对中国人人格的潜移默化

  从古到今,凡中华民族子孙,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一个生肖属相伴随一生,终生不变。这十二种动物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界动物了,人们更是赋予十二个生肖不同的象征意义,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仅举几种动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阐述生肖对中国人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鼠虽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讨人喜欢,还落得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千古骂名,但从社会、民俗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早已脱胎换骨,由一个无恶不作的害人精,演化出来一个具有无比灵性,聪慧神秘的小生灵.鼠文化使鼠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神秘。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包括它的机灵和通灵两个方面。其机灵劲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一种同人类比的标准,机灵劲已经上了相当的档次,形容一个人行动迅速,顺时应变,我们也常说他“象老鼠一样善变”。民间还认为鼠性通灵,能预知吉凶灾祸。老鼠在人类心目中逐渐变成了通灵的神物。我们通过周公析梦中关于鼠的解释就可略见一斑。鼠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生命力强、繁殖力惊人,成活率高,故而民间将子女居群的善生母亲戏称为“鼠胎”或“鼠肚”,比喻它的生育能力特强。鼠的第三个象征意义是精致细小。鼠生就一副小巧玲珑的体态,喜欢上窜下跳,是无法与“大”字联在一起的。鼠总与微不足道 ,无须挂齿连在一起,如鼠窃狗盗指一般的“小毛贼”,《旧唐书·萧铣列传》中描述隋朝末年社会混乱状况时说:“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盗,大则鲸吞虎距。” 其它如“鼠子”“鼠辈”等具有同意思,并隐含有鄙视,看不起的贬义。三国时王允讨厌凉州胡文才,杨修二人,故意当众说:“关东鼠子欲何为耶?”。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不是很客观但也形象说明了老鼠的生活习性。由此可见体小乖巧但多少让人生厌的老鼠形象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和拟人化比喻。〔4〕

  龙虎作为十二生肖中相对威武有力的形象,历来是广泛关注的对象。在所谓的歌曲排名中经常会见到'龙虎榜'的字眼。'什么是'龙虎榜'?〈〈新唐书·欧阳詹传〉〉中说欧阳詹中进士时,与韩愈、李观、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时称'龙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于此。看见龙和虎的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民谚中的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谁敢摸?”、“老虎未吃人,样子吓杀人” 有其本质的深层含义,表现出某种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在这些谚语的背后,潜藏着意味和生活的情趣。这种谚语实际上是种比喻,可能是某种象征,都是思维的美丽之花,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设想或虚构出来的。又如:“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羊跟老虎交朋友,总有一天会吃亏”、“猪给老虎拜年,有去而无归”、“苛政猛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从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他们反映了人类在强敌面前保护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人们对于生肖又寄予生活的思考。老虎虽然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有胆量去打“虎”.人们将“虎”与某种强权恶势联系起来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而敢于同强权之“虎”抗争的如武松似的民间勇士则是人人称道的英雄,也是社会所颂扬的理想的人文至士形象。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把自己自诩为“真龙天子”,后代为“龙子”“龙孙”。皇权的至高无上权威在龙这个虚拟的生肖形象下变得高不可攀。而那些敢于对抗皇权的行为称为“拔龙须”“剥龙磷”等。

  在这些话语中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权贵的反抗精神,“龙”也重新赋予了新的意义,寄托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愿望。龙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如诸葛亮自谦为“卧龙”。

  憨态可爱的猪在今年是其“本命年”。年初的“金猪赐福”“金猪贺岁”到随处可见的“猪宝宝”就可见一斑。猪在华人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龙,古代传说猪就是落在民间的龙,而且在古汉语的篆书文中猪的字形和龙相似。从生肖崇拜到生肖文化,形成了亙古不变的崇龙宠猪文化!史记汉武帝本纪里有记载,汉武帝14岁前,叫刘卮,卮就是小猪。而其父皇景帝给他起这个名字的寓意在于,将来让他成为储君,意为猪是真龙最小的儿子,但是为避旁人洞察其废长立幼的未来举措,不便明说,遂于冠礼之前改刘卮为刘彻。猪一方面代表着愚笨、懒惰、贪吃、肮脏,往往成为了蠢笨、懒惰、贪婪、丑陋的代名词,但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勇敢、厚道、忠诚、谨慎、诚实、宽容。猪是衡量勇敢的尺码。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内养猪,就连当时的社会活动,也以与猪有关的事为中心,例如“事”甲骨文象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之状。古代举子欣赏猪的奋勇向前,有进无退的精神,猪成了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

  4.生肖和数年纪岁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历法农历,采用了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符号与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符号配合而成的“干支纪年法”,但民间却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符号上,各配一个动物的名称: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为年的别称,作纪年和计算年龄用,民间称之为生肖年或属相。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崇敬动物,对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有着一种图腾情结。比如我国一些如蒙、维、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十二兽法用以纪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种图腾情结就与天干地支联系起来,并用于纪时了。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5〕用动物纪年的方法,后来同干支纪年法融合,产生了十二生肖说。它的产生最晚不过汉代,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中有“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的记载。《四讳篇》中也有:“子之禽鼠,卯之兽兔”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十二生肖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北史·宇文护法》中,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表明当时民间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参考文献

  〔1〕叶舒宪.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J〕. 《寻根》 1998年(1)

  〔2〕张方著. 中国生肖文化. 外文出版社 2001年

  〔3〕陈勤建. 生肖趣谈—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2005(5)

  〔4〕吴裕成. 生肖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3 (10)

  〔5〕宋丙玲 崔霞. 十二生肖与中国文化丛书. 齐鲁书社出版社 . 2005年(9)


猜你喜欢:

1.中国文化传统作文

2.传统文化作文300字三年级作文

3.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

4.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5.关于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6.中国传统文化励志小故事

13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