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扩招,艺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呈上升趋势,然而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专业毕业论文篇1
试论微景观在艺术设计类院校中的应用
一、微景观的基本概念
微景观原是指用苔藓、多肉等生长条件差不多的植物,配上各种精美的小玩偶,做成的既实用又美观的桌面盆景。本文的微景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景观而言的,但微景观并非指原有景观的一部分或是将原有景观按比例缩小。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学》中提到的第三类游园空间,如雨廊、凉棚、喷泉、草皮以及修剪过的树木等,正是属于微景观的范畴。本文以景观设计师约翰?凯尔的《人类生态系统》和钱学森先生的《再谈园林学》为构建微景观尺度等级的参考,从微观层面划分不同的观赏层次、观赏尺度,从而限定微景观的尺度范畴。
微景观的概念:微景观是指观赏尺度在几厘米到几十米,具有观赏或使用功能的人工景观。本文研究的是微观层面的校园室外景观,旨在通过微景观的创设营造交往距离更小,交往强度相对更大的校园室外交往空间。
二、校园微景观设计现状
微景观在各大高校校园内普遍存在,但其品质良莠不齐。一些校园在设计规划过程中把校园环境当作“纯艺术”创作,更加注重的是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的法则,完全忽略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体验和思考,创作出了只是“看起来美”的校园环境。总的来说,校园微景观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使用功能单一,无法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例如,校园内的道路设计多数属于非停留式设计,学生目的明确地穿梭来往,道路利用率单一,本身并未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使用者与环境的互动性缺失,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是很好的参与校园环境规划的策划者与实施者。让师生们参与到校园环境规划中,不仅能够提高师生们的创作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由于材质和尺度的问题,原有公共设施利用率低
铁质公共休息椅,冬天冰凉无人敢坐,夏天太阳直射,烫的使人不敢坐。不仅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校园环境千篇一律,无法体现学校自身特色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一个考虑地域特色,利用当地资源展示校园特色极佳的范例。运用回收的600万废弃的瓦片,不仅塑造了独特的校园环境,同时源自当地名居的瓦片叙述了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意义。在众多相似的校园环境中,独树一帜。
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身份的象征,是内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在校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独具个性的、充满活力的、具有良好交往氛围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校园环境的理想状态。特别是艺术设计类院校,应该更加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积极表现其专业性,彰显它艺术设计的品味及实力。
三、微景观的设计要点
(一)从交往看校园微景观
1.提高交往活动发生的频率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往活动的发生,在校园这个人群密度比较高的地方,交往活动发生的概率自然也相对较高。虽然所交往活动的发生与否是由人的决定的,但是,交往活动是否发生与人所处的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例如上课、吃饭、等人等。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完全不同的活动,它对于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环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时间、地点有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例如演讲活动、约会散步、休息思考等。
2.微景观促进人与人之间更亲密的交往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o.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四类。校园微景观以个人距离(0.45-1.30m)为尺度依据,对于景观各要素,如植物、铺装、小品等都保障最优的尺度定位,确保室外的交往活动能够具有相对的私密性,为师生们提供更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的交往。
3.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
另一方面,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交往。艺术设计类院校学生及专业学习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具有专业学习上操作性更强;更个性化;教育成果的实用性及市场化特点。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可以更多地接受师生们参与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欣赏、阅读的层面转化到体验、参与的层面,让师生们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对校园环境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以认同带动交往,在交往中互相学习,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另一方面,这种将教学与创作结合于一体的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从环境的育人功能看校园微景观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在校园中微景观通过对本地自然景观的呈现,校园历史相关人物雕塑的设置,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间接地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相关人物的生平故事,产生教育的作用。
(三)从视觉感受看校园微景观
微景观对于校园环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从观赏的角度还是使用的角度来看都是这样的。以校园为对象的微景观,尺度小,空间布局比较灵活。校园作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集合场所,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的职能比较丰富,微景观可以依据需求形成功能性较强的布局。教学区、生活区、休闲区各个区域有各自的特色,形成丰富的体验感受。 四、校园微景观的设计要点
(一)注重体现空间的层次
校园微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空间层次的营造,使用者使用过程中不因空间的尺度较小而觉得乏味、平淡、一览无余。中国古典园林的对景、借景、隔景、障景等造园手法都可以在视觉上扩大所处的空间。微景观的设计应当对这些手法进行借鉴,实现在小尺度空间内移步换景的效果,丰富使用者的视觉感受。
(二)注重微景观的可识别性
校园微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利用地方及学校文化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识别度较高的校园景观。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博雅塔。
(三)注重微景观的边界设计
校园微景观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为不同类型的交往活动服务,集体性的集会活动、朋友同学间的交谈沟通活动、个人的思考休憩活动。不同类型活动的私密性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注意到微景观的边界设计,从而处理好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私密性空间的过渡。
(四)微景观设计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校园微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不应仅仅局限于景观设计的方向,更应该以解决校园问题为主要责任。小规模的改造是一种适应性改变,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微景观以其尺度方面的优势可以以“见缝插针”的模式解决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及灵活性。
五、个案分析――以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内,文汇路校区属于较早建设的校区之一,因此,校园内的公共设施显的比较陈旧,且利用率不高,存在着一大批“失落的校园公共艺术”。美术与设计学院处在靠近学校南大门的位置,分为团委楼和美术楼两块。美术楼处在一大片绿荫之中,有点“世外桃源”的意味,其余室外微景观并未过多设置。小亭子及景观走廊里常看到晨读及三三两两交谈的学生,开放的草坪上会吸引大量的在这里进行课外活动的学生。然而,团委楼前的微景观相比较于“张謇小花园”实在是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景观树长时间处于无人照管的状态下,最靠近团委楼正门的两棵树一直是歪着的,没有人修理;其次,车棚及信息公告栏这些具有实用功能的微景观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从材料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工业生产时代的千篇一律,只注重功能,形式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整体上,须从团委楼前的景观区域进行改造,重视学院形象的塑造与“张謇小花园”的“实用性”相结合,使其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
对于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微景观改造的若干建议:第一,由于团委楼前的景观过于平淡,没有视觉中心,建议将团委楼大门左侧一小片绿植改造为“微景观群”。将主体的微景观设置为雕塑,配合小型的景观凳及绿植景观。要求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二,实用性微景观例如车棚、信息公共栏等,材质应以木质或仿木质材料为主,造型多借鉴园林中建筑的造型,配合“张謇小花园”整体营造园林气息;第三,团委楼前大片的空地可作为露天的展示场所。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雕塑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公共艺术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等专业学生的课程作业有了专门的展示场所,对于学院形象的宣传、同学们作业的积极性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六、结语
校园微景观在校园环境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校园环境的可识别性,使校园环境蕴含着历史与文化,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收尾到艺术与文化的熏陶。艺术设计类院校中微景观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兼顾与周围大环境的和谐,争取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下页带来更多的艺术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