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论文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鉴赏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鉴赏论文篇1
论《中秋帖》艺术鉴赏
摘要:墨迹本《中秋帖》,行笔痕迹清晰,墨色变化丰富,具有鉴赏学习价值。从中既可上窥王献之书法堂奥,又可探米芾书风,亦可在与王献之《十二月帖》对比中细究米芾学王献之的得失,进而探索晋人和宋人书法的艺术风格之联系,具有多重意义。
关键词:中秋帖 十二月帖 米蒂 王献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历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他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米芾为北宋尚意书风的巨匠,书法理论倾向崇古,他以晋韵为归,追求气古韵高。米芾一生于书法用功最深,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结构、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他笔法功力深厚,具有高超的临古水平。
名作《中秋帖》历来为书家所欣赏,其真伪亦说法不一。今天,我们收集文献材料,重新审视梳理其流传过程、版本考辨等诸多方面,对学习书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墨迹本《中秋帖》,过去,世人多以为是王献之真迹,据现代书画鉴定家考证,《中秋帖》并非王献之真迹,而是王献之《十二月帖》的变种。即米芾节临《十二月帖》的书迹。墨迹本《中秋帖》,行笔痕迹清晰,墨色变化丰富,具有鉴赏学习价值。从中既可上窥王献之书法堂奥,又可探米芾书风,亦可在与王献之《十二月帖》对比中细究米芾学王献之的得失,进而探索晋人和宋人书法的艺术风格之联系,具有多重意义。虽然《中秋帖》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截取一段文辞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名迹,我们不会因其非王献之所书而否定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中秋帖》笔法沉着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采。但因是米芾信手临写,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笔画厚阔,结体技斜,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书法特色。《中秋帖》通篇笔画丰满肥腴,而且连绵如带,了无飞白,且有“托古改制”的痕迹,米芾临写时,很在意一笔书的飞移畅快之势,却不能兼得“火箸画灰”的精劲。他用笔习惯于翻挑,写不出王献之行草书俊逸的风度,所以,《十二月帖》横阔的态势,在《中秋帖》中变成了一例的纵展。米芾临本《中秋帖》虽然与王献之墨迹本《十二月帖》有差异,掺入了米芾的笔法,但大体能反映王献之书法的原貌。张怀璀赞美王献之书法“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气”。我们读《中秋帖》时,当会有同感。
一幅书法作品需要多大的尺幅才能体现书家的精神,这是没有一定规格的,并不是越大越好。像《中秋帖》这类尺牍般大小的作品,不是作为壁上观,而是案上观。尺幅小并不影响精神的寄寓,甚至一篇终了仍兴犹未尽。《中秋帖》的气势和笔意很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它虽然体势连绵,一气呵成,但精微之处,也毫不含糊。《中秋帖》一起笔,就显得胆量开张笔调腾跃,连带在瞬间出现了。先是“中秋”两字相连,而后稍作停顿,再一气将“不复不得”四字旋风般地席卷而过,痛快淋漓。这四个字急速得让人应接不暇,线条忽左忽右,回环起伏。有的长线条大距离的牵扯,如“不复”二字,酣畅爽快,长而不乱;有的线条则在一个比较短小的距离里使转,如“不得”两字,空间不大,放纵中笔调细腻,又是翻转又是勾连,衔接自如。《中秋帖》字势浑厚,大方舒展,生机勃发,尤其是外拓笔法,大大的增强了通篇的厚度。比起王羲之的书法,《中秋帖》的确不够“妍美”、“秀雅”,却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书者的创造能力,在飞快的速度中处理好线条的空间结构及起承转合,线条富于弹性,有内涵可品。譬如“大军”两字,在不断运动中,线条由细变粗,一刹那完成,干净利落,毫无赘笔、滞笔。其结字和用笔都时出新意,不尽依常法,体势豁达纵逸,自由而又自然,上下之字多顺势而相连,更增加了流美甜畅的情趣。《中秋帖》笔力雄健,淋漓酣畅,形气相贯,机无停滞,势如破竹,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其操纵自如的笔法,如风蹙水而为文,泉出山而任势,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中秋帖》走笔如风,活泼飞舞,一笔数字,连写而不断,体势连绵牵绕介于小草和大草之间,字虽不多,却个个奔放狂纵、气势夺人,追求写意的味道浓郁,有很强的抒情意趣。
透过《中秋帖》,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米芾书法疏旷不羁、道峻奔放的雄强气势。该帖行笔快捷,情感在线条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痛快淋漓的运笔和刚健有力的情绪宣泄充溢其间,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米芾书法追求率意自然,崇尚魏晋平淡书风,对他的书风而言,影响至深的则是王献之。米芾的书法可谓集各类书体之大成,行草造诣尤高,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得王献之笔意最多。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从《中秋帖》我们也可以看出米芾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米芾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晋唐名家法书,又目睹了内府及私家收藏的大量法书名迹。他不时将这些名作加以临纂,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晋唐法书已经消失在战乱与水火之中,而米芾临摹的部分法书则幸运的流传到了今天。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米芾的这些临书,由于笔法功力深厚,气韵直追晋唐,而又独具风骚,故长期被认为是晋唐名迹,备受世人珍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中秋帖》了。
米芾书法造诣是很高的,具有用笔精熟、结体多变、气韵雄健的艺术特点,他的独到之处在于造险,但又能化险为夷,雄武神纵,灵姿秀出。米芾的行草书用笔深得王献之行草三昧,笔触轻灵,运笔迅疾,有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正侧锋互用,字体上同王献之一样,以斜反正,错落有致,气脉贯通。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相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再观《中秋帖》,虽聊聊三行字,但在用笔、结体、墨色方面均富于变化。行笔看似迅疾,却刚健圆润,妍媚多姿,点化疏朗,顾盼有情,结体筋骨开张,清劲端和,用墨随和而带有一种苍浑华滋的自然变化,其环转起落分明,通篇显得笔力矫健,气势磅礴,给欣赏者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此帖墨迹线条富于弹性,于粗细环转中展现干净利落。字与字间搭配得宜,相顾生辉。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逐字细看,“中秋”两字相连,尔后稍作停顿,又一气将“不复不得”四字横扫而出,线条回环起伏,长而不乱,翻转勾连,疏密有致。在“不复不得”之后,又以行楷书一“相”字,端庄饱满,一本正经。与此帖中其他21字相比,
“相”字给人突兀蹊跷之感,引人思索。过了“相”字,笔锋再次急起直追,震荡绵回,直至终了,正是“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但这种放纵豪情中,又蕴藏着清雅洁净的气息,再现晋人书法那种天然去雕饰、秀媚洒脱的时代风貌。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被《中秋帖》表现出的大气之美所震撼,他赞道:“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参考文献:
1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2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2004.7重印)
4 卢和华:《米芾书法技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11
5、朱以撒:《中国书法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
6、黄源:《书法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7 梁少膺:《名家手札》,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3
8 大江:《米芾鉴真一多景楼诗帖辨伪兼米书研究》,百家出版社,2008.1
艺术鉴赏论文篇2
浅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二)缘情性。
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三)伦理性。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涵善。欣赏书法也是在欣赏人格。汉代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可见书法所透露的是君子小人之分,所以书法学的美也就是人的品格的美;还有作字应先作人,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项穆在《书法雅言》里关于《中和》就已经指出:“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即是说高尚的人写出的字应该是中和的,而且是最美的,也是最善的。
(四)禅意性。
最代表佛家书法理论的当推禅意派。这类的书论例子有很多,典型的书法家有黄庭坚、米芾等。这些宋代的书法家几乎都和禅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黄庭坚最喜欢引用禅家的话语来点评书法,如:“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米芾评价唐代诸家的楷书为“一笔书”,并戏称自己的笔法为“八面风”也是禅家语。还有一段关于当时书法名家的著名议论:“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他自己是“刷字”这明显受到文字禅的影响。这些泼辣的语言也是深受“自性成佛,身外无佛”乃至呵佛骂祖的狂禅文化内涵的影响。
书法学的文化和内涵较为独特,并具备完善的理论依据。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决定的。即书法学是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中国的文化是讲综合的,所以书法艺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书法艺术自逐渐脱离实用性其艺术性得以强化以来,书法学的学科建立成为书法艺术史发展的必然。书法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成就成为文化领域独有的艺术现象。
总之,书法艺术所涵盖的丰富文化内涵,是难以一言而概之的,认真研究其文化内涵对于书法学的学科建设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传承书法艺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3] 宋民《中国古代书法美学》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
[4]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5] 陈振濂 《书法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6]《书法学论文(三)》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7] 李松朋 《中国书法笔法所蕴藉的文化》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9 年 第23 卷 第3 期
[8] 钟明善. 《书法基础与欣赏(下)》 [M]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孙美兰. 艺术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