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艺术研究论文
歌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音乐化的语言为载体,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感情直接抒发出来,达到听者与歌者心灵的共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唱艺术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歌唱艺术研究论文范文一:浅谈吴雁泽歌唱艺术
论文关键词:吴雁泽 歌唱艺术 歌唱情感
论文摘要:本文对吴雁泽先生歌唱艺术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歌唱技巧、歌唱情感、润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对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创造的艺术成就、凝结的艺术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吴雁泽简介
吴雁泽,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四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声乐演唱和研究工作,并身体力行地走出了一条科学的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特点的歌唱道路,被誉为“歌唱诗人”、“歌坛上的长青树”。1984年被文化部授予“民族音乐艺术家”称号。
1992年他被文化部调回北京担任中国歌剧院院长。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雁泽曾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991年出版了《我的歌唱技术、技艺的形成》声乐专著;他有着润柔的音质、宽广的音域,气息饱满而深长,善于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他的演唱韵味浓厚、技巧精湛、咬字准确。1995年11月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颂发的第三届“金唱片”奖。
吴雁泽先生的歌声所表达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气质,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当今有责任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
二、吴雁泽精湛的歌唱技艺
(一)真假声的自然融合与假声的自如运用
1.真假声的自然融合
吴雁泽在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时唱完几句《上去高山望平川》后说:“你听出我在哪儿换的吗?我现在都找不着我在哪儿换的了”。这足以显示在吴雁泽的歌唱中真假声的使用确实已经达到了自然融合、炉火纯青的地步。
吴雁泽假声的学习、获得是受到我国民间歌唱艺术的启发并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吴雁泽当时在同学当中属于弱者,但他觉得越弱就越要多学。当时他学习河北梆子,演《游龟山》。河北梆子的高腔很厉害,它是真假声结合的,这对于他后来的真假声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假声的自如运用
假声的生理特征如下:1.具有深呼吸的气息支持;2.具有开、松的发声腔体;3.声带边缘振动,不完全关闭;4.声音位置高,有较多的头腔共鸣泛音;5.音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穿透力。主要是在表现某些特定地域歌曲风格时使用假声较多,并且此时假声的使用能较好的体现作品风格,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歌坛上的常青树”
1.气息的从容保持与高度掌控——歌坛常青的法宝
歌唱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良好的歌唱方法。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即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的调整、控制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演唱较长的乐句时,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吴雁泽在演唱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他将“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响四方”两个乐句开创性的连在了一起,这种独特的、高难度的处理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长句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更加连贯、自然,更多时候给人以震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坚持训练——歌坛常青的关键
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歌唱的练习在歌唱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歌唱技巧通过科学的练习是可以获得的,获得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不易的,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天天坚持练声,却更为不易和难得。
吴雁泽在做客《艺术人生》栏目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自始至终坚持训练;没有因为我成名了、当官了就开始坐办公室抽烟、喝茶……我一直坚持,到现在仍在坚持;每天下班后,晚饭以后半小时,八点到十点就是我练声的时候”。
(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发挥的,语言是形成歌曲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吴雁泽歌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歌唱者去揣摩和学习的,然而他最初在咬字吐字这方面却下了极大的功夫。
吴雁泽老家在山东淄博,初学歌唱时可谓是一口的胶东半岛话,为了克服咬字吐字方面的困难,除了听夏青、葛兰同志主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还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吴雁泽在自己文章中曾这样写到:“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唱段,对于校正我的普通话和歌唱语言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真切动人的歌唱情感与润腔
1.声为情发、以情动人
在我国古代唱论中就将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效果放在重要位置。《乐记》中曾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与声”。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声为情发”的歌唱方向。
歌唱是将情感通过声音载体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情感本身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觉和心情的反映。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细致的理解、感受,应用歌唱技巧,按照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进行演唱。
2.运用润腔,升华情感
歌唱润腔是对作品旋律做进一步处理时表达歌唱情感的重要手段;歌唱中细腻流畅的润腔犹如歌曲的肌肤,通过润腔的运用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表现作品独特的情感。歌唱时润腔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装饰音润腔、顿音润腔、跳音润腔是表达歌唱情感的主要方法,吴雁泽在唱每一首歌时,除了在咬字吐字方面下功夫外,还在润腔的抑扬顿挫作上下功夫,使演唱有起有伏,层次鲜明。
吴雁泽先生现年已经69岁,他的歌声之所以至今能够如此辉煌,所演唱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依旧如此持久,这除了他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外,还与他对事业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歌唱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自始至终的坚持练声密不可分。最后我想以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文本,以求与大家共勉:“做为一个舞台演员,我有个想法,能唱多久就唱多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参考文献:
[1]潘乃先《声乐实用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第1版.
[2]薛良《歌唱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0.第1版.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第1版.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第1版.
歌唱艺术研究论文范文二:浅论歌唱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歌唱艺术情感整体美审美心理
【摘要】从音乐起源至今,音乐可谓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声乐学员,学习的目的就是把歌唱好,得到听众的认可。简单的歌唱时不能满足听众的要求,歌唱艺术即人们所说的声乐,它是人体科学领域里的一门音响学科,以身体为乐器,建立一种良好的歌唱生理状态,从而发出优美的声音,用来演唱歌曲,为表达情感服务。
从音乐起源至今,音乐可谓经历了漫长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那些荡涤历史尘埃、历久弥芳的音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存在的。歌唱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表现真实的人性、抒发真实的人情。歌唱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要求歌唱者把自己化为曲中之人、在情的贯穿下,把歌唱的外部技巧与心理因素统一起来,把心中所想艺术的转化为眼中所见、口中所唱。用歌声塑造艺术形象,它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与歌声的内涵,取决于深刻表现情感的成功于否。那么,要怎样才能成功的表现这种情感呢?
首先,应以理解作品的“一度创作”为基础。从现实意义讲,音乐是通过创作者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多为静态的谱面创作。要理解这个过程,重点就要从谱面上下功夫。这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歌词的理解一=是对曲谱的分析。例如,歌曲《黄水谣》从谱面上就可以分为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前黄河两岸人民幸福生活、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奸淫烧杀以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后,黄河两岸凄惨悲凉的三部分情景。又如,在演唱歌曲《乌苏里船歌》时,就要严格按照谱面所标记出的力度记号来演唱,如果该用轻声演唱的地方不轻声演唱,那就必将破坏意境。
理解作品的原意后,就要进行一个最重要的过程——“二度创作”。何谓“二度创作”呢?它是指在理解、尊重原作品风格与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演唱者自身的诠释,用其特有的艺术手法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严格意义上讲,理解作品“一度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必须投入全部的热情、丰富的感情、智慧和才能去窥探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思想,理解作曲家所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应有的准确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风格与思想感情,又要能体现演唱者的创作个性与感情色彩:在追求音乐美的间时又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音色美,从而赋予音乐以有机的生命力。
一、情感体验与表现
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与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演唱者在再创造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是在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问接的途径,具体、细致地体会情感形态的程度、层次、个性特征以及变化、发展的逻辑,并在演唱中予以充分的体现,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情感的表达应建立存良好的歌唱技术的基础上,精神的体现离不开演唱的技巧,而对声音的控制与调整则需要足够的演唱经验,演唱者应该非常清楚怎样使用声音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日常的练习中,演唱者要逐渐地使对作品的情感与技巧获得稳定,并成为自己的演唱轨迹。在这里,技巧与内容已融为密不可分的音乐整体。表面化的投入感情或者企图以身体的动作来解释感情都是虚假的、肤浅的:过分的严谨、冷漠、缺乏情感的炫技也是不可取的。这些都是造作、感情疆硬的表现。演唱中的情感流露不仅要求演唱者技巧纯熟,得心应手,更重要的还是演唱者要将音乐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发自内心地进出自身的情感。
二、审美心理与演唱个性
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的制约与影响。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环境际道、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将有形无形地支配着他的创作思路。同是抒情的美,莫扎特的抒情体现心灵的净化与音乐自身的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均衡理想而崇高。而普契尼的抒情则是情爱的、世俗的、悲剧性的美;同是撼人心魄,戏剧性的力量,威尔第的戏剧力量来自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血与火,而瓦格纳的戏剧力量则来自奥林比亚山上的众神。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经历,其情感必具个性。透过作品我们总能窥视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它不仅是艺术家学识修养的具现,也是品德修养的具现;不仅是心胸、气度或意志的具现,更是人格的具现。
卢乐表演艺术中的创造性与真诚性是美学原理的最好体现。如能将二者恰到好得地平衡、完美的结合这将是艺术家的个性与人格的具现。音乐家刘德海曾说:“每位音乐家在奏乐前皆须从三方面进行构思——用什么样情感去宣扬什么样理念;用什么样音响去抒发什么样情感:用什么样技法制造什么样音响。”演唱者在对某一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仔细的研究前人的成就,吸取其精华,了解其局限,而不受前人之束缚,寻找自己创作的新视角,挖掘再创作的可能性,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专业特长、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感受,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
许多声乐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培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它不仅表明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利用自身条件及专业特长,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风格源于个性,置于知识的最深厚的根基之中,它是一个艺术家成就的主要标志。
三、把握激情与实现整体美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演唱者除了必须具备的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使之转化为美妙歌喉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强烈的创作意识、创作激情以及在理性的支持和引导下的支配、控制激情的能力,这种创作的意识与激情,能使演唱者获得美的音乐表现的基础,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记忆,以演唱的热情去拨动听众的心弦。但与此同时,演唱者又必须用理性来控制这种激情,使激情沿着理性的轨迹发展而不会溢出理智所设置的堤岸,使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能按照美学的规律进行,并逐步地达到完美的境界。声乐表演中,过于理性会阻碍演唱者通向无意识的道路,给人以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感觉:过于感性又会使音乐表演中的激情泛滥,而无法控制技术。只有当两者恰到好处地均衡,演唱才能进入最佳的境界。
曾经看到不少人尽情地表演,但其过程不是声嘶力竭就是扭捏作态,毫无艺术水准。因此要提高歌唱的表演能力,必须提高歌唱的声乐技巧。任何技艺不以技术力量作保证,声乐的美感则无从谈起。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歌唱者来说,既要注意技巧又要兼顾表演,这也许只能是理论上的愿望,实践中很难同时并进,但不失为追求的目标,为技术而技术和为表演而表演的路子都不是可取的,声乐艺术是声音技巧和表演相互结合的综合艺术,作为声乐演唱者还应花气力掌握好发声技巧为首位,逐渐的雕琢表现力。
现实生活是获得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一个演唱者,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演唱技巧之外,应不断地扩人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研究文学、诗歌、观赏书画、戏剧等,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尤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要热爱生活,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多方面的熏陶是获得艺术想象力的有力保证。演唱者再创造的情感体验主要是在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问接的途径,具体、细致的体会情感形态的程度、层次、个性特征以及变化、发展的逻辑,并在演唱中予以充分的体现,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一首歌曲完整的艺术表现过程,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还得考虑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此为“三度创作”。因此,一一首歌曲完整的艺术表现过程应该是三度创作的过程。声乐作品的素材分为很多种,有政治的、爱情的、生活的、人文的……但任何类型的作品,其演绎过程都是三度一体的创作过程,做为声乐演唱者,既要作好优秀创作的代言人,又应体会三度创作的旁观性,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一首声乐作品拟出一份完美与细致的创作蓝图,以最贴近个体与群体的感染效果来完成艺术表现的全过程。演唱者的成功演唱,是心灵的再现,用声乐教育家许讲真老师的话来说:一靠修养,二靠且日识。眼光不高,不能越众;胆子不大,不能驰骋。
浅谈歌唱艺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