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2)
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篇2
浅谈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环境和问题
一、前言
南本是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一个全部为傣族居民的村民小组,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勤劳、善良,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南本,南本傣族传统音乐是被需要的。南本寨子就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很长时间里,南本寨子是依靠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完全可以关门自给。也正因为依靠种地谋生,自然是人们唯一能够依赖的对象。为了上天能够有好天气,人们崇拜、祈求;为了娱神,音乐成了他们最好的工具。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得以保留下来。
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除了受到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生存在以依赖自然发展的小农经济为生活基础的南本乡土社会。其次是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处在南本着这个相对封闭的村落中,在南本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整体的发展,南本的文化环境开始变得开放、多元化,很多外来文化逐渐介入,给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最后,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主要靠传承人或者传承主体进行保护和传承。因此,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作为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所经历的自身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和生境的变迁也影响着傣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二、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环境的变迁
生境变化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和驱动力[2]。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的变化无疑都对南本带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影响,而其所经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
90年代以前,波叶法老人(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等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家庭的经济收入与整个南本寨子村民一样,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出售农作物、经济作物,而且多数时候都只是能够自给自足。那时,南本寨子基本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收入水平偏低,为了能够保证基本的收成,因此人们对自然十分依赖。祭神和娱神成了人们能够获得好收成的方法和途径,这时具有傣族传统音乐技能的传承人就派上了用场。那时,传统文化传承人大多可靠拥有一技之长为生,寨子里需要表演时,虽然不收费,但是寨中还是会给一定的慰问金,能给家庭带来除了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但是随着历史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情况发生了改变,现阶段想仅靠一技之长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显然已经是非常不现实的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以前靠祈求获得收成的愿望变得容易实现。现在,要想有良好的收成,只需要运用各种生产设备、化肥就可以实现,人们不再需要祭天祈求,傣族传统音乐也慢慢的失去了其作用。加上,年轻人们纷纷走出寨子,进入城市读书和工作。只要有机会年轻人都倾向于在城市里安家,随着老一辈一天天老去,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将面临失去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问题。
由此可见,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赖以生存的技艺,因适应不了时代的改变或选择,无法再传承甚至无需再传承下去。即使是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后代也选择了其他的生活方式,不再依靠其父辈曾引以自豪的技艺来谋求生存。
(二)村寨文化边界逐渐消解,多元文化加剧碰撞
除了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家庭本身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瞬息万变。无论是政治风云还是变革革新都与文化传承人的命运休戚相关。传统文化传承人身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和国家需要的广阔背景中,生境的变化虽然是存在于国家的宏观层面,但是却也是实在的,看似遥远却也跟传承人息息相关开放的发展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生境,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多元文化介入使南本傣族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科技的介入让南本傣族人民生活变得简单便利;交通的便利让南本傣族人民的生活出现了新的谋生方式;现在的南本,已经在慢慢的改变其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的特征,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随着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对南本傣族的行为有着相当的同化力量,南本傣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傣族传统音乐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
(三)民众主观意识改变,传承主动性弱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活态的传承体,一方面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定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传承者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创新或者抛弃他们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因此,传承人的主观选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两种传承方式: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主动接受主要表现为,传承人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有着特别的偏好,出于某种原因对传统技艺真心喜欢和愿意继承父母的传统。被动接受则主要是因为外界原因而被动学习传统技艺,可能是为了继承家族传统,父母硬性传授,而自己并不愿意等原因。
老一辈的艺人们,从小目睹师傅们走村串寨为人们表演,能够谋生的同时,得到人们崇高的敬意,在村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老一辈从心里觉得会一门传统技艺真的是值得骄傲的事,所以他们发自内心愿意去学习传统技艺,并且会积极去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随着老人们渐渐老去,他们大部分处于体弱多病、年老无力的艰难状况,无法再参与寨子里大小事务,社会地位自然大不如前,更别说利用自身技能谋生。而寨子里的年轻人自然看在眼里,更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了。
可见,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和生存环境面临着种种的变化,无论是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变、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介入还是人们对传统傣族文化的意识变化,都影响着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三、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进步,南本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村寨,发展变得开放、多元,在这过程中南本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的进入,把外来文化不断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南本傣族人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各方面正在发生着变化。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南本傣族传统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传承环境发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传承主体自身意识的变化给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传承人生活困顿,传承后继乏人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凭着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意识,靠着他们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用了几十年的刻苦学习、摸索和积累,才逐步形成了民族文传统化的系统体系。他们掌握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民间手工技艺,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方式一代代的传承、延续和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来自民间,一代代的被传承下来。在南本像波叶法老人一样的老艺人本来数量就不多,年龄都在70岁以上,身体或多或少都患有疾病,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传统技艺也随时面临着失传的可能。但是由于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愿意学习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更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如此古老的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可以靠技艺,尤其是说唱技艺生活得很好的艺人已经很难再养家糊口,所以很多传承人不得不放弃传统技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慢慢的失去了传承的基本条件,从而导致了很多传统技艺没人传承,出现后继乏力,难以为继的情况。因此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的问题就是缺少传承人。
(二)政策保护措施具体实施不到位
相较于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和中心文化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大部分都来自民间,只是一种相对弱势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有很多并没有被大众所知道,是属于小众所有的,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上缺乏优势。民族传统文化在强势文化、主流文化面前,只能形单影只的艰难前行,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应得到保护和传承,而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特征,应该是更全面和系统的保护。但是正如2010年6月2日,前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所说“初步查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近87万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而且遗产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能够被国家计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是少数,剩下的难免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现在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 、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处偏僻、无人问津的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被发现从而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在南本寨子里,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只有波叶法老人,也有专业人员到村里对傣族传统音乐的演奏、歌曲进行了记录、采集、保存,但是也仅限于变成书面的保护,之后再没有其他保护措施。就连根据相关规定,每年约3000元的补贴,也从未拿到过。其他的传承人也把自家流传下来的乐器放在村里的文化展览室中,可是却得不到来自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帮助和扶持,这大大打击了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的积极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授予的 20位民间工艺大师和 600位民间工艺家中,不少人因美国提供优厚条件而移居美国,反映出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面临的现实情况。[4]国家在政策实施中的忽视和放松,严重影响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
广大人民群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规划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己之愿。所以,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某些部门、某些个人的事,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且是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但是放眼全国,民族传统文化多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偏远,当地教育意识也相对落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在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偏低,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自身存在价值都缺乏清楚的认识。从而,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主动性,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和被生活所迫的心态才会去传承传统文化,绝非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生。从当前的普遍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传统文化传承人,但凡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改善其现有的生存状态,他们首先会选择的就是放弃传统的技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南本傣族群众因为家庭、生活原因,并没有把当地的傣族传统音乐看做一种宝贵的遗产,而是把它们看做一种生活的技艺,当人们的生活需要它时,就对它充满了重视。反之,当生活条件变好,能够找到其他更容易挣钱养家的方法,不需要在靠技艺养家时,南本傣族人民就忽略掉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本身价值,人们对这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就会慢慢变淡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需要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如果民众意识薄弱,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会受到巨大阻碍。因此,南本傣族传统音乐想要得到长远的、持续的传承,就应该考虑重塑和提升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在南本当地以及整个社会地位的问题。
总之,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华夏儿女创造了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华文化,留下了灿烂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感情要素和文化意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现状、文化理念和民风民俗。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南本傣族传统文化的其中部分,体现了南本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认真分析和总结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南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