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会计审计论文>审计>

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

秋梅分享

  审计风险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审计事业的发展。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篇1

  试析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摘要:会计以及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关系以及转化进行探讨,以此来更好地规避风险。

  关键词:会计风险,审计风险

  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1.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首先,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都存在着固有风险。财务会计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产生。审计固有风险可以理解为是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些差错反映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客体上(多数情况下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客体本身的局限性是审计人员无法克服的,因此审计风险必然产生。

  其次,工作性质也会带来一定的固有风险。由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经济背景及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报表只是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而且,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追求上也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对会计行为施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偏离客观事实,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差错,进而存在会计风险。

  同样,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使审计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这就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潜在性。

  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隐藏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它们是否发生、发生风险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能否由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一定条件。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现象,但没有被发现,或虽被发现未被追究,则会计人员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做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3.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可控性。

  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对于因这种原因产生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会计处理上选择的可能性来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降低会计风险的目的。在影响审计风险的三因素中,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是一种反比的关系,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如评估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1.会计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动性以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之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实施,会计人员意志薄弱,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等等,导致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具体来说,在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中,会计人员受以上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利益驱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审计人员在对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对象的客观不足必然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下降,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风险转化为会计风险。

  受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客观环境的不足,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的存在。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或是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并造成其直接经济损失,企业出于对自身股价、企业发展等因素的考虑,进而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可能性加大,导致广义的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三、规避会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1.提升会计文化观念,加快会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能起到良好的凝聚、激励以及约束作用。我国目前针对会计行业文化建设的可提升空间很充分。首先,要秉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养,从整体上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其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门槛,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混杂,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失误、错报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健全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执行性强的较为完整的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内控制度的可执行性关系到内控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避免因“天高皇帝远”心理的存在而加大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最后,各级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方的责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最大可能地完善业务操作规程。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

  一是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完善《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技术规范,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主观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

  二是促进会计技术规范与《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提高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实用性与预见性,尽可能降低由于会计法规不配套形成的风险。

  三是通过完善会计法规体系,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把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四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单位以及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有章可循,尽量减少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主观性,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陈东辉.会计风险初探[J].财会通讯,1998,8:3-7.

  [2]林俞.试论会计风险[J].会计研究,1999,11:33-37.

  [3]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75-76.

  [4]张云,王艳.刍议会计风险之特性及其防范[J].现代财经,2008,3:63-67.

  [5]谢志华.审计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6]阎金锷,刘力云.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8,(9).

  [7]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J].审计研究.2003 (4).

  [8]叶陈刚.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杜杰.创造价值的会计与财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0]王健,熊筱燕.会计管理与案例评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1]吴水澎,刘启亮.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J].会计研究,2007.6:47-48.

  [12]林俞.试论会计风险[J].会计研究,1999,11:33-37.

  [13]苏孜.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财会研究,2007,2:46-50.

  [14]易仁萍.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2005,12:16-19.

  论审计风险毕业论文篇2

  试析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创新,科学的审计理念也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审计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

  关于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从而受到有关关系人的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由此,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财务、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客观原因和主观的原因就形成了审计风险。

  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想要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审计风险,要清楚的认识到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要清楚的知道减低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提高审计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1.要坚持依法审计

  首先,法律程序具有独立的法律价值。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没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审计机关是行政机关,审计监督行为是行政行为,只有依法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遵守法律对监督工作的规定程序,这样能够有效的符合审计监督合法、有效的基本要求,才能确保审计监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如果审计机关违背了审计程序,或者审计人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监督行为就是不受到法律保护的。

  其次,审计的定性要以审计问题的属实性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审计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状况、问题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采取适合的法律法规以便能够妥当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在审计程序合法的范围内,审计定性准确审计处理恰当,弄清楚审计事实。

  2.要加强质量控制

  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要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监控,提高审计质量。想要全面的发现并且解决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就要在强化审计过程的控制力度的监管下,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调节和控制措施。所以,要加大对审计全过程的控制力度和审查的频度,全面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而控制审计进度和提高审计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3.建立“跟踪机制”

  审计监督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查错纠弊,促进规范,加强管理”,核心就是加强审计整改,纠正被审计单位在财务财政收支方面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这是审计机关落实审计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

  必然要求。只要深刻的认识到 审计纠正和整改的重要意义,就可以建立“跟踪机制”。国家 经济在与时俱进的 发展,必须要加大审计纠正和整改力度,全面实现审计监督目的,这样才可以促使审计 工作大步前进,减低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4.要规范审计操作

  审计证据是审计认定事实的基础和前提 ,是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事实根据,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证据不随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和想象而存在,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是审计证据必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必须要与所调查的内容相关联的事实证明,这样才能使审计证据起到证明审计结论的作用。

  审计证据要求必须完整、到位,形成封闭的证据链条,能够全面反映审计事项的全貌,不能因为被审计单位主动承认自己在财务方面有问题,审计人员就放松警惕,没有进一步的取证调查。审计证据要依据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取证,违反法定程序的审计证据是不受到法律保护和承认的。所以,审计单位和人员要在规范审计操的指导下,加大对违纪违规财务问题的查处力度,深究任何案件中的每一个疑点,广泛的搜寻有用的线索,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清楚明了,慎重对待审计结论和处理,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5.要健全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检查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复核是审计法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质量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审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审计复核应该成为审计项目的必经程序,任何审计项目都不能有例外,要健全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检查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复核具有全面性的同时也具有突出的问题和主要的矛盾。

  根据常规的程序,想要降低审计风险,就要找到审计风险的实质性问题,要注意对问题的事实是否清楚、审计取证是否充分、完整和履行法定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复核;在定性和处罚处理方面要严格的遵守法律的程序进行复核的过程;要在错综复杂的事实面前,善于从法律角度和当前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实际情况去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到本质的问题。

  坚持依法审计的同时,又要从审计的实际出发、寻求客观可靠的证据;在提高复核的宏观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复核层次,善于综合、归纳和分析,从对个体的复核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讲,这不仅综合的归纳 总结了审计执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现象,复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利用掌握各审计项目情况的优势,归纳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行为的规律,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倾向性、苗头性和规律性问题,审计人员发现的这些规律和现象能够减轻审计机关的工作负担,减低审计风险。

  6.结语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作为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的基础,充分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工作的内在 联系。审计机关把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作为的一项长期任务和中心工作,所以,我们要有保持头脑清醒,认真研究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我市经济 社会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286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