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风险研究论文
风险审计不同于审计风险,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审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审计风险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一
《 试析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
摘要:会计以及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对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关系以及转化进行探讨,以此来更好地规避风险。
关键词:会计风险,审计风险
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1.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首先,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都存在着固有风险。财务会计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产生。审计固有风险可以理解为是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些差错反映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客体上(多数情况下是指财务报表),审计客体本身的局限性是审计人员无法克服的,因此审计风险必然产生。其次,工作性质也会带来一定的固有风险。由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经济背景及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报表只是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而且,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追求上也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对会计行为施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偏离客观事实,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差错,进而存在会计风险。同样,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使审计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这就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潜在性。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隐藏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它们是否发生、发生风险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能否由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一定条件。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现象,但没有被发现,或虽被发现未被追究,则会计人员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做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即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3.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具有可控性。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同一经济事项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对于因这种原因产生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会计处理上选择的可能性来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降低会计风险的目的。在影响审计风险的三因素中,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是一种反比的关系,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因此,人们就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如评估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转化
1.会计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动性以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之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实施,会计人员意志薄弱,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等等,导致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具体来说,在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中,会计人员受以上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利益驱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审计人员在对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对象的客观不足必然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下降,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风险转化为会计风险。受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客观环境的不足,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的存在。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或是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并造成其直接经济损失,企业出于对自身股价、企业发展等因素的考虑,进而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可能性加大,导致广义的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三、规避会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1.提升会计文化观念,加快会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能起到良好的凝聚、激励以及约束作用。我国目前针对会计行业文化建设的可提升空间很充分。首先,要秉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养,从整体上为会计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其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门槛,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混杂,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失误、错报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健全会计内部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一套执行性强的较为完整的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内控制度的可执行性关系到内控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避免因“天高皇帝远”心理的存在而加大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最后,各级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方的责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最大可能地完善业务操作规程。
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普及法律知识。一是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完善《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技术规范,可操作性越强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主观判断的任意性就越小。二是促进会计技术规范与《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提高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实用性与预见性,尽可能降低由于会计法规不配套形成的风险。三是通过完善会计法规体系,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把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四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单位以及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有章可循,尽量减少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主观性,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陈东辉.会计风险初探[J].财会通讯,1998,8:3-7.
[2]林俞.试论会计风险[J].会计研究,1999,11:33-37.
[3]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75-76.
[4]张云,王艳.刍议会计风险之特性及其防范[J].现代财经,2008,3:63-67.
[5]谢志华.审计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6]阎金锷,刘力云.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8,(9).
[7]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J].审计研究.2003 (4).
[8]叶陈刚.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杜杰.创造价值的会计与财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0]王健,熊筱燕.会计管理与案例评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浅谈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二
《 论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内部工作的有效进行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与外部审计相比,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较短,总体执业质量有待提升。所以,如何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防范及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提供保障,也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述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企业战略以及目标的实现存在影响的事件、行为及环境进行密切关注,识别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依据审计风险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形成审计报告。风险导向审计坚持战略观以及系统观的思想,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以及整个审计流程形成指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而企业的固有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第一,内部审计的重点发生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对风险评估测试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明确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注意的高风险审计领域以及应当重点进行审计的项目,从而对企业审计资源的分配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程序的设置进行安排。
第二,被审计部门的地位发生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的被审计部门多是被动的参与,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居高临下,被审计单位疲于应付,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中,要求被审计部门主动参与,只有被审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一同参与,才有利于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
第三,审计的范围发生变化。与传统的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有所扩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包括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所涵盖的范围,而且进一步扩展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
3.企业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法,它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且首先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得以实行。在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重视及实施,但是对于内部审计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已经不再适合,而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则变得十分必要。一方面,传统的审计方法自身存在固有的缺陷,直接引起了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索。传统的内部审计仍然停步于遵循上级审计部门的工作安排以及要求上,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自身生存以及发展的需要推动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发展。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审计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风险评估阶段、制定审计计划阶段、实施审计程序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阶段以及后续审计阶段。
第一,实施风险评估阶段。在风险评估阶段,应当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环境进行了解,主要包括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对企业所处行业现状、法律及监管环境等因素;企业自身的性质;企业自身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运用;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企业对财务业
绩的衡量以及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现状等。 审计 工作人员在对本企业自身及外部 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审计工作的战略风险。其次,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环节进行分析,因为经营的成败关系到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分析被审计单位从生产到经营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从而分析在监督以及控 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在对战略风险、经营环节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所谓剩余风险指的是在进行了所有的控制以及风险 管理技术之后仍然存在的,尚未被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控制的可能性,而这些风险会对 会计报表的重要性产生影响,它们可能产生于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可能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应当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第二,制定审计 计划阶段。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方式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之上,构建相应的风险坐标系,对风险展开定量评估以及定性评估。在识别出企业重要风险的基础上,明确审计的重点,确定审计的范围,并制定出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内容应涵盖下述内容:初步业务活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对审计风险的评价、重要性水平、审计策略、审计时间的安排以及审计资源的安排等。
第三,实施审计程序阶段。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应当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所确定的审计核心、审计时间及范围展开。通常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一般而言审计程序主要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从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当包括:控制测试,即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审计效率;实质性测试,即在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的认定做出评价;风险再评估以及对审计计划的修改。
第四,出具审计 报告的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完成现场审计同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当简洁清晰,同时应当对各项风险因素的披露以及审计建议的执行度进行重点关注。
第五,后续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出具审计报告并不等于企业内部审计过程的完结,还应当展开后续审计。而后续审计的重中之重即在于控制目标实现与否,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对审计结论的风险存在影响。而这种风险决定了后续审计的本质以及范围。一般而言,风险与内部审计的范围成正比,即风险越大,后续审计的范围则应当越广泛。所以,后续审计的重要内容即是控制目标的实现以及风险的再评估。
有关浅谈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推荐:
1.浅谈审计风险论文
2.审计风险论文范文
4.审计风险控制论文
5.审计毕业论文
6.审计风险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