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方面的论文
审计风险管理是为达到最理想的审计效果而采取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审计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完善我国审计收费制度 提高审计独立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需要依赖财务报表判断投资风险,在投资机会中做出选择,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就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在审计中,独立性的保持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很多,审计收费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针对我国CPA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减少这些因素对独立性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收费,审计独立性,影响,对策
一、我国CPA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一)审计收费的支付方式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客户收取审计费用,客户管理当局充当实际委托人。这种方式导致审计人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形成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上的一定程度的依存性。在被客户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遇到重大审计问题时受到经济威胁,为了维持自身的经营,作出顺应客户管理当局意志的妥协,从而影响其独立性。
(二)审计收费的费用额度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在我国,行业中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过低的审计费用会对独立性产生重大的影响:迫使事务所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雇佣更多的初审人员来代替注册会计师,以损害审计质量为代价来减少审计成本,这样有可能无法查出重大的审计问题,即便发现,也有可能迫于审计费用的压力而与被审单位合谋。
(三)审计收费的费用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这里的费用结构指主要是指某一客户的付费占整个事务所收入的比例。当某一或某几家客户所提供的审计收费占事务所整个费用收入总和的比重很大时,该事务所就有可能单纯从利益出发,屈从于客户管理当局的压力,将很难保持独立性。
(四)审计收费支付时间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费用的拖欠对独立性的损害非常严重。所谓拖欠审计费用,一般是指在连续审计下截止签订本年度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尚未完全支付上年度审计费用,在变更审计下对前任事务所尚未完全支付审计费用的行为。拖欠的审计费用是对今后年度审计工作的影响,说明上市公司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非本年度审计费用外的经济利益关系,形式上与实质上均未完全独立。
(五)审计收费的披露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审计收费的披露透明度不高,披露不充分,只是含糊公布一个数据,不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决策,同时不利于监管机构掌握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利于社会各方利用这一信息的透明度,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审计收费制度,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审计收费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我国现有的直接收费的方式的弊端,有一种在独立性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的审计模式——基于账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审计委托模式。
财务报表保险,是指公司不再任命和支付报酬给注册会计师,而是购买财务报表保险,使投资者在面临财务报表虚假陈述所带来的损失时,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公司所能获得的保额和为此支付的保险费将被公布。
由保险公司任命并且支付报酬给注册会计师,让他们对潜在投保人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提供鉴定。那些公布高保额和低保险费组合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在投资者的眼中他们具有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因此,每家公司都将渴望得到更高的保额并且支付更少的保险费。这将导致报表质量的一次飞跃。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将保险公司置于整个审计委托模式的核心地位,由财产所有人通过批准购买财务报表保险的形式,委托保险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此模式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保险公司负责,而由于保险公司在财务报表质量方面与股东利益的趋同,保险公司将乐于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客观勤勉的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发表真实意见的动因。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审计代理关系,取消了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关联,增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方面的论文范文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的应用之我见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在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的量化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改变了审计风险控制重点,提升了审计效率。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有重点、有针对地制定内部控制审计计划,有利于从更广泛的范围把握基层央行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保障基层央行科学有序履行金融服务职能。
1 基层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导向审计相辅相成
1.1 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须以内部控制为基础。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的相应的审计策略,目的是加强对高风险的实质性测试,将风险降至最低。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明确了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份,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风险导向审计离不开内控基础测试,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时需要深入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决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策略。
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正如COSO对内控的定义所描述的:“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更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评估改善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石。
1.2 基层央行内部控制促使加快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为:保障本单位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保障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保障各类资源有效利用和各项资产完全完整;保障各类业务和管理信息真实可靠。
为此,基层央行将突出关注隐性和显性风险对自身及辖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作为未来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向。而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立足于对风险控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行全面控制测试,制定审计策略和与基层央行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特点,与央行强化内部控制有效吻合,要求内部审计应优先考虑基层央行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客观促进基层央行加快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步伐。
2 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的应用建议
当前央行内部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纠弊、强化控制等功能,必须适应金融服务新职能需要,向风险管理和控制为重点的风险导向审计转型,切实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的应用,规避内部控制风险,有效履行基层央行金融服务职责。
2.1 提高思想认识,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稳步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观念决定行动,思想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风险导向审计在央行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成效。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加快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既是更好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也是优质高效履行央行职责,防范内部风险的重要保障。
基层央行要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加强教育宣贯,切实使内审人员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央行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央行流程风险、管理风险等进行全面排查,牢牢抓住各项业务的风险点,在现有审计模式基础上逐步过渡到风险导向型审计,不断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保障央行金融服务职责、规避业务风险保驾护航。
2.2 转变评价模式,探索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截然不同,要求审计人员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以风险管理为基准,把评价的起点和重点放在关注控制环境和识别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内审人员要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重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内控信息交流互动平台,设计健全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风险管理审计为切入点,应用内部控制评审系统,对风险管理、业务操作、职能履行、安全保卫等各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以揭露问题,堵塞漏洞,促进央行内部控制建设。
2.3 创新审计手段,全面提升内部控制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效能。要再造基层央行内审工作管理机制,打破审计区域限制,整合跨区域审计资源,将履职审计、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合理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监督等审计手段,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内审非现场监督、质量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从制度上有效规避央行内部审计风险;加快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构筑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监督的目的。
浅谈审计方面的论文相关文章:
1.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