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力的逐渐增强,公共危机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的管理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失,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危机管理体制。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篇1
浅析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摘 要:近年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应对危机,减少损失,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也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针对现阶段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简要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事件的管理体系的整套运行机制。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做出展望。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各个领域千差万别,高度不确定性、动态性与复杂性因素错综交织,潜藏和孕育着无处不在的风险.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取得高新科技,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新型突发事件频发,多重公共危机四伏,传统社会面临非传统威胁,现代政府面对后现代危机,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重塑、再造与新生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转换考验。在全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共同威胁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独善其身,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责无旁贷,必须要在监控预警,化解风险,应急处置,危机重建的全过程中,发挥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和公共管理系统的优势,引领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强力抗击各类灾害,科学抵御各种宿敌,有效回应社会危机。
2003年的SARS阻击战,促使中国在与疫魔短兵相接数轮交锋中迅速组建起了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2007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迄今最高法律位阶上跃动着应急管理法制化的足音。如果说在2008年春节百年未遇的暴雪洗礼面前,中国的应急管理系统还稍显稚嫩的话,那么短短几个月之后的“5・12”汶川大地震,时隔两年之后的玉树强震,海内外无不惊讶于中国政府卓越领导之下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全程实报真实境况,各方协力迅速整合以及井然有序稳步推进的灾后重建,充分彰显了一个坚强有力、沉着高效、蓬勃成长的政府形象。但毋庸讳言,成就面前我们仍然需要理智警醒,更加需要痛定思痛,付出更加切实的努力,采取系统变革措施,摒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坚持不懈地构建起中国特色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的部级对策结构,包括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决策中心、指挥平台、运行机制、作业流程、项目网络,以及高度体系化、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和配套法律支撑框架。
尽管环境动荡不安,但风险是可以防范的,危机是可以管理的,而且是需要治理的。防范风险和化解危机,这是解决公共问题的难点,也是社会公共关注的热点。为此,应急管理常态化,常规管理应急化,应当成为政府首要的公共事务。政府只要存在一天,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推进这项公共工程。毫无疑问,这需要科学的探索,科学的认知,科学的引领。虽然我们意识到,灾难来临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愚昧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的,但是当我们真正应对时,当政府协同全社会组建精准有备、演练成熟、蓄势待发的应急力量时,这才发现,原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体系和科学方法论使规划和行动获得强大的智力支撑。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防范机制――预案体系
1.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准备机制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救援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预防比救援更加重要,因为再成功的救援也只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有效的预防则能够完全避免突发事件的影响。
2. 公共危机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
“非典”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实现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从结果导向到原因导向的演变,大力推进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断将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在此过程中,突发事件应对的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预事在先,未雨绸缪的意识,建立和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二、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处置机制
1.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重大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方面,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没有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应急管理部门就不能把握事件的动态和走势,有效地进行应急决策。决策信息的来源中下对上的信息报送以及水平方向的信息共享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民主程度日益提高,公众的知情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政府有责任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发布和传递有关公共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演进与处置的信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危机事件双向的信息沟通。
2.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
当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应急管理部门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各种应急资源和社会力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应急决策,开展应急处置。应急决策处置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应急管理能否有效地遏制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其次,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即使有时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也并不能完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当事件发生后,要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各种应急资源,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以降低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所遭受损失的程度。
3.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动员与国际合作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来看,为了迅捷、高效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并降低应急行政成本,政府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将企业、NGO、公民个人等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应急合力。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的催化作用下,人类的交往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这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提高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经受着重大突发事件提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SARS在世界内蔓延,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国际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等。这要求我们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我国政府在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应该加强同国外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展开合作与交流。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恢复重建机制
公共危机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给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事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急管理从以抢险救灾为主的阶段转向以恢复重建为主的阶段。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机制,不仅要尽快恢复灾损设施以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秩序,还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恢复重建作为增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契机,整体提升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恢复重建并不仅仅意味着补救,也意味着发展,因为恢复重建要在消除事件影响的过程中除旧布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恢复重建既包括挑战,又蕴藏着机遇,是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实现转“危”为“机”的关键环节。
四、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调查评估机制
人类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与各种灾害顽强抗争的历史。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灾害及其应对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评估,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造成的影响,总结抗灾救灾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是一个闭合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调查评估应贯彻其始终。调查评估的目的包括:有效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组织应对危机事件的效能。
危机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它对一个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因为应急管理体系内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弊端都会在特别紧急的状态下被放大。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事件也是完善应急管理措施,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机会。但由“危”转“机”,从挑战到机遇,这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建立危机事件的调查评估机制。
从2003年抗击“非典”开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围绕着“一案三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危机事件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在的应急管理体制之下,健全与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未来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过程中,应该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加强协调联动,迅速整合各种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避免因部门、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推诿扯皮或多头管理、贻误战机的现象,及时总结和积累重大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经验。
第二,在重大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突出“风险管理”的原则,力争使诱发危机事件的风险因素消失于无形之际。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增强公共安全,必须扭转“重救轻防”的倾向。
第三,随着我国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必须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使企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公民个人能够有序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中来,形成多元主体应急管理的局面。
第四,针对我国危机事件管理合作性缺陷的弱点,我们需要密切应急管理部门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应急决策部门与智囊库的关系、应急管理中的军民关系、应急管理中的区域及国际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宏伟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宏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论文篇2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 经济 波动、恐怖活动等对 社会 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 总结 、 分析 、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 科学 、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 规律 ,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中国 传统的 历史 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 方法 ,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随着社会的 发展 , 现代 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 目前 ,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 内容 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 教育 ,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原有的 社会 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 经济 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政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 目前 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因此,危机发生时,公众出于对危机的恐俱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
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我国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时间内爆发并在较大区域内流行,与政府有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淡漠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会丧失平息
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 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 影响 ,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4.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危机状态下政府协调职能的发挥,例如英国为了协调各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政府于2001年设立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英国应付突发挑战的能力”,在政府内外协调各部门作出综合整体反应,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开发和共享英国关键 网络 和基础设施资源,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机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政府在处理危机期间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社会职能。美国国务院下设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灾资源,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发生重大灾情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降到最低。总之,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5.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也使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 方法 ,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理的结束。当人们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沟通工作,向国民承诺政府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总之,随着 现代 社会的 发展 ,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