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

秋梅分享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的时代己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篇1

  浅论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各国政府虽然采取了大量措施消除贫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绩效依然不尽如人意。普遍而持续的贫困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客观事实和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贫困不断加深的现象广泛并存。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驱动的经济会自发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过程,并渐进的实现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现实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却并未出现主流经济学家的预言。我们将这种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有贫困的进一步加深,甚至是自我强化使得贫困在一定的时间里持续存在的现象称为贫困陷阱。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完全、腐败猖獗及国内政策制定的原因,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甚至强化贫困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贫困陷阱。

  二、贫困陷阱理论

  1、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一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等领域,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贫困最显著的特征是收入水平低下,教育医疗卫生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最低生存标准。近年来对贫困概念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研究贫困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要对贫困给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定义是相对困难的事。我们在此给出世界银行对贫困的一个描述性概念:贫困是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意味着饥饿没有栖身之地,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更不知道如何获得知识。贫困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贫困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的一种状态。贫困就是权力和自由的丧失。

  2、贫困的标准

  贫困测量有不同的标准。(1)贫困的收入标准。1979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收入水平的贫困标准为人均年收入200美元(1970为基期)。(2)贫困的营养标准。1979年世界银行提出了贫困的国际营养标准,即每人每天摄入2250卡路里。(3)贫困的人文标准。由于购买力等因素决定了维持生存水平的收入标准,且在各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而发展中国家贫困程度的测量要采用综合标准测量。有学者提出度量一个国家的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可使用婴儿死亡率、人均寿命、知识和生活体面程度、文盲人数和人均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来反映。

  3、贫困的分类

  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英国经济学家Rowntree和Booth最早提出了绝对贫困的概念,认为人们拥有获得相对财富和服务的权利,当缺乏或失去一定程度的财富和服务或这种能力时被称为绝对贫困,但他们的概念中忽略了人们对社会地位、自我心理和文化修养的需要。相对贫困则是指人们的收入低于一定时期人口平均收入相对比例时被称为相对贫困。这个定义并不是采用固定标准来定义穷人,而是使用整个社会成员的相对收入作为标准来衡量。在实际中通常将低于平均收入水平1/2的人或把收入分布中最后5%占比的人定义为穷人。我们将绝对贫困也称为生存贫困。发展贫困则是指在一个国家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当穷人的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穷人就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用以抵御贫困。当穷人的收入水平低于这一标准时,国家就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扶持、补助穷人,让他们达到发展贫困水平以上,从而缓解和消除贫困。

  三、我国扶贫工作的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将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转移,向贫困地区输送生产力来消除和缓解贫困。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当贫困人口的发生率低于10%时,市场作用将显得微弱。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消除贫困,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来消除和缓解贫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并充分重视建立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走开发式扶贫路线,通过培训贫困人口使其自主摆脱贫困。

  2、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及科学技术增进扶贫。总体而言,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育程度还很低。儿童入学率很低,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并未显现和义务教育推广中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医疗卫生事业还相当的落后,国家对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的设计制度安排以及地方病的防治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科学技术问题主要集中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科学技术在贫困地区扩散缓慢无法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

  3、劳务输出问题。在专著《中国劳务输出扶贫研究》中,吴国宝发现199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量45%和贫困下降率70%的贡献来自劳务输出。这表明劳务输出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全国出现的农民工潮,很多农民工在城市的打工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成为贫困地区人们改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培训、技能知识和组织问题,国家的社会保障及居民户籍问题。

  四、结语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能够自我强化,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摆脱贫困,这也为政府干预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来缓解和消除贫困,这要求我们对导致贫困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透彻的比较分析,对形成贫困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找出异同并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缓解或消除贫困。只有这样才能在扶贫攻坚中避免“病急乱投医”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的扶贫事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篇2

  试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财税政策

  一、财税政策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相连

  (一)财税政策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融资渠道,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税收,税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税收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有力杠杆。近十年间,国家采取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农业、能源、交通、外贸、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以及特定区域的发展(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几乎涉及所有税种。特别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初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择时实施燃油税费改革,简化了税制,降低了税负,避免了重复征税。作为巨大的内需潜力,我国的城镇化促进了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二)财税政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型城镇化有“新”要求,重在提高质量,最终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及转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首先,以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与税收相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而工业化必然会受到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也会受到税收政策导向的影响。其次,城镇建设与税收相关。城镇建设主要是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需要充分的财力支持,税收的政策导向也将会起到“风向标”作用。再次,生态文明建设与税收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生态文明要引领城镇建设。税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只有通过生态资源配置的税收调控、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税收体系,才能使我们不断向着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目标迈进。因此,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税收与之紧密相连。财税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可通过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来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才真正有财力作保障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使人才、资金、资源向中小城镇流动,解决“有产业进镇”和“有资金建镇”的问题。

  二、通过财税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要让新型城镇化真正成为中的长期依托,就应该从改革财税收体制入手,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财税改革的重点是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中央一起形成合力来推动城镇化发展。现有的户籍制度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户籍改革的成本因素对分税制进行改革,使地方政府愿意积极配合落实中央政府制定的城镇化目标,并且使地方政府不再为推动户籍改革的“代价”过高而发愁,真正有财力作保障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另外,还要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输入地政府与输出地政府等对农民工市民化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既不能使地方财力无力承受,避重就轻,也不能使中央财力撒胡椒面,收效甚微。

  (二)构建地方税体系

  改革地方税收制度势在必行。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考虑建立省级政府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市县政府以财产税为主体,以行为税、目的税为辅助的分级次主体税种,逐步构建收入稳固、结构合理、征管高效的地方税收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但要保证市场统一,不得实行地域歧视政策,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改革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镇建设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提高其收入比重,建立地方城镇化建设所需的持续财力基础。

  (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

  处理好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地方的积极性,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税种结构失衡,需要提高直接税的比例,降低间接税的比例,完善“双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房产税为突破口,增加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份额,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使居民个人直接缴纳的税收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接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四)变革税收征管机制

  为应对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活复杂化和新型城镇化给税收征管带来的挑战,税务部门要依法治税,完善税务法规,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加强同海关、工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构建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严格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城镇化建设税收征管效率,寻找新的税收增长点。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

猜你喜欢:

    3158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