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危机方面论文免费

秋梅分享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面对各类公共危机,政府作出了快速反应,实施了危机管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危机方面论文免费下载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共危机方面论文免费下载篇1

  浅议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都有巨大的破坏,深刻认识公共危机并挖掘出其成因进而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对于我国政府来说目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带动社会转型,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多发,公共危机的速度、规模、频率、影响程度急剧升级和扩大。这种情势下,政府要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必须将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纳入有序、规范的轨道中。

  一、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是一种紧急状态,这种危机的出现严重的干扰社会运转秩序,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环境都有强大的破坏力,并且这种危机超出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社会的自治能力,从而要求政府组织相关社会力量采取一系列强制的、特殊的紧急措施以更好地应对的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在处理一系列严重的干扰社会运转秩序,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环境都有强大的破坏力的事件时组织相关社会力量采取一系列强制的、特殊的紧急措施从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种过程。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

  危机管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决策模式、冲突、灾难、公共管理以及其他的宏观领域:

  国际关系研究:研究主题主要关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的危机状态、危机决策和应对,主要代表有欧文,杨的《实力政治:超级大国危机期间的讨价还价》、赫尔曼的《国际危机》、齐默尔曼《政治暴力、危机与革命》。

  危机灾难研究:这项研究的重点是危机灾难带来的紧张局面的管理,核心是国家对灾难的应对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能力,其代表人物有达伦多夫、格尔、蒂莉、齐默尔曼、科塞、亨廷顿等。

  综合研究:在这一阶段主要加入了实证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在细致分析公共危机的性质、产生原因、类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索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良好运作。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希斯,他用下述四个英文单词来代表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目的,称为4R模式:缩减、预备、反应、恢复。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自SARS危机以后,其研究范围才逐渐扩展到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相关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大批立足于危机的基本界定和分类展开危机管理相关各个方面的研究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得以出版和发表。

  发展早期有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开山之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一书,填补了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空白。研究中期开始强调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和职责所在,《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一文就指出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角。

  《转型时期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公共管理的协作机制、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等对策。目前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公共危机中的公共关系处理过程中强调媒体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及强调公众参与对公共危机处理的速度影响,也开始研究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参与的影响等。

  二、中国政府危机管理发展现状

  近年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虽然基本上问题都妥善解决,但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弊端与缺陷:

  1、信息不够透明公开。

  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公共危机事件发展变化迅速,不仅有时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其发展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增大了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难度。

  2、缺乏危机管理专业人员,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缺失。

  当面对危机事件时,一定要有一个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但是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尚非常缺乏,导致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表面上看好像这些部门都各司其职,但是危机一旦发生难以迅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使得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从而贻误了救援和恢复的良机。

  3、危机管理主体过于单一,公众参与程度低。

  我国政府由于是一个全能政府,过分依赖于政府力量,忽视或不重视政府以外主体如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因为社会发展政府行政机关能力的有限性已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常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政府能力更有限。

  三、关于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与思路

  1、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加强宣传教育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现在政府应该把关于危机的所有信息都丝毫没有遗漏地通过官方的生命告知民众降低大众不必要的恐慌,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建立政府与社会各个部门合作的新机制。

  在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必须定位政府职能的界限,划清政府、社会和公众个人所承担的危机风险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从狭义上理解就是让政府学习去接纳第三种力量的参与管理,也就是第三部门的参与。当前在公共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共治的制度选择,也已成为公共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3、加强媒体舆论的引导、沟通和监督机制。

  媒体的舆论导向是一把双刃剑,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只有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才能更好的履行职责,化解矛盾,转危机为契机,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2]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

  [3]徐磊,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7

  [4]徐朴,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公共问题研究,2010

  [5]苗红伟,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绉议[J],新西部,2011

  [6]李昕,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

  公共危机方面论文免费下载篇2

  论我国网络公共危机的管理

  摘 要:网络所引发的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以网络为源头和载体,具有很大的扩散性、破坏性和发生概率。网络公共危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实体形式的群众事件,更有精神层面的道德危机等。我国在网络公共危机的管理方面应加重预防,并结合治理、补救等多种方法。

  关键词:网络;公共危机;政府公信力

  一、引言

  网络公共危机是指由于互联网应用引起的,影响范围广大,或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网络公共危机作为公共危机的一种,但由于其产生方式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危机所没有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高度的扩散性。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快捷,网络覆盖面的广泛,由网络谣言、犯罪等引起的一点涟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扩散甚至产生轩然大波。

  其次,它具有更高的破坏性。引起公共危机的网络信息,其本身具有不真实性或传播过程存在偏差,而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对网络信息具有极高的依赖性,二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公共危机的程度。

  再次,它具有更高的频发性。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网络成为人们宣泄对社会矛盾不满的主要渠道,各种声音的撞击把网络环境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网络的任何纰漏都有可能成为引起社会公共危机的导火索。

  二、我国网络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伦理价值及信仰危机

  网络世界具有高度的虚拟性,一些人不顾社会责任的把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甚至是伪造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与其他网民共享,不顾任何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对我国伦理价值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于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伦理道德的引导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发生在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使原本作为我国主要慈善源泉的组织被网络负面信息蒙上了侮辱慈善捐款的恶性印象,公民开始对红十字会的慈善事业产生怀疑和排斥,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产生怀疑,也是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次打击。

  (二)群体性事件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广泛为群体事件的集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渠道缩短了时间、扩展了范围,也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增加了事件的虚幻性,因此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造成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比如重庆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事件等,都是以网络为主要渠道滋生群体事件的典型例子。

  (三)影响政府公信力,危及政治稳定

  面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挑战,部分官员采取被动和消极的态度,删除网络舆论或封堵IP,甚至对曝光真相的网民进行"法律制裁",比如上海的王帅因发帖曝光家乡河南灵宝非法征地,被灵宝警方以"诽谤"罪"跨省追捕"。

  这些官员不能正视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反而以打压的方式限制网络民主的发展,使公众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承担风险,导致很多人选择网络政治冷漠,而更多数人则由于官员的错误做法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加之网络上一些恶性舆论的引导,致使政府的信誉在公民中更加受挫。

  (四)公众面对更多安全隐患,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网络为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网络的虚拟世界使犯罪行为更加隐蔽,也排除了传统犯罪行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近年来,网络犯罪行为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网络犯罪的增多和网络所导致的现实犯罪的增加,为公众的安全留下极大隐患,使公众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三、推进我国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预防举措

  1、增加信息发布主体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第一,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用科学、权威的舆论引导公众。

  大众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的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经过一个'大众传播一舆论领袖一一般受众'的过程"。[1]网络公共危机的产生,包括对政府的不信任、社会道德伦理受到冲击以及一些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公众受到错误甚至恶性网络舆论的引导。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应及时就危机问题与公众形成互动,或发布信息,对危机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阐述,使公众产生理性认识,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缓和、化解危机矛盾。

  第二,选择无利益牵连的信息发布主体。

  当信息发布者与事件的任何一方有利益关系时,即使所发布的信息是真实的,社会公众都会对其真实可靠性产生怀疑,因此,在选择信息发布的主体时,应辨清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并尽量避免任何一方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公正能够增强公众对事件的客观认识和对待,降低发生冲突和危机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促进政治稳定。

  2、提高信息的真实性,赋予弱势群体阐述事实的机会

  我国政府和人民之间、资本和人民之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社会墙"较为坚固,当发生矛盾时,社会公众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如果网络信息全部是来自非弱势的一方,而在优势不倾向于弱势群体时,公众往往会对其公正性产生质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网络话语权,使他们拥有充分的机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并将其呈现给社会大众,才能缓和坚硬的社会隔膜,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二)治理及补救阶段

  1、推进立法进程,对网络谣言者、犯罪者等严惩不贷

  法律制裁不仅能在事后惩治违法犯罪者,也能在事前给其以警示。我国网络谣言及犯罪的立法进程较为缓慢。2012年3月9日,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会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2]要根治谣言和网络犯罪带来的恶性影响,就要从法律层面对其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快网络立法和执法进程。

  2、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民主

  政府的信任危机是网络公共危机中影响最大而又最难以修复的,就政府信任危机的原因来看,在网络环境下,恶性信息和政府对网络信息及其发布者的打压是其主要成因。因此,政府要缓解信任危机,改善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就要和网民形成充分的沟通。当网民对真实的不良信息进行传播时,政府应积极回应,并与网民形成良性的互动,鼓励公众参与到网络政治生活中,监督政府的言论和行为,而不应采取单一打压甚至以法律制裁发布真实信息者,让网络民主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吴群虎.网络媒体的舆论管理[EB/OL].中国关系网,[2009-04-19].

  [2]吴邦国.提高立法质量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EB/OL].新华网,[2012-03-9].

  [3]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斌.公信力危机、网络技术控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交集--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探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93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