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

  一、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内蒙古地区共有101个县,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现有乡镇苏木641个,文化站848个,嘎查村12215个,农村牧区人口约136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9.1%。全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完善的关键层面。

  (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间内蒙古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制度、项目工程以及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得以实施运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在自治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旗县的公共文化建设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二)公众公共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提供方式的创新性,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草原(农家)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基层两馆建设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得以推进。区内各类表演团体面向基层也开展了大量的文艺演出。从地方来看,公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本地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庆祝活动,也举办一系列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举办旨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特色节庆活动。从公众个人来看,文化需求日益变化,文化诉求及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都在不断提升。

  二、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困境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肯定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上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全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多,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相当普遍。由于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大多数旗县的文化单位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全区人均藏书量和购书费均低于人均全国平均水平,多个旗县图书馆没有专门的购书经费。还有,大多旗县文化馆(站)由于业务经费欠缺,每年只能在春节开展一次元宵文化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活动有时都难以保证。

  (二)公共文化各类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

  国家对于图书馆和文化馆场所的面积标准最低是15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全区62个图书馆和58个文化馆的场所面积不达标。全区11224个嘎查村有文化室6850个,但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的仅有1253个。旗县剧场缺乏,全区只有8个旗县有剧场、影剧院,大部分旗政府所在地都没有专业的演出场地,文艺演出活动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目前73支旗县级乌兰牧骑,现有办公和排练场所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有17支,不足1000平方米的有18支。

  (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不强,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方式保守落后,文化创新意识弱,难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如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及有特长人员少,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高素质的具有领军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匮乏。同时,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资金匮乏,难以提供专业培训。一些基层服务人员长期受编制和薪资待遇问题困扰,影响正常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四)城乡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城市聚集着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而一些偏远的、经济发展较差的农村牧区,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无法保障。呼和、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再除去各盟市政府所在地占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留给县级政府和乡镇基层的就更少了。由此导致城镇与乡村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三、完善和加强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途径

  (一)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发展资金,解决旗县图书馆、文化馆没有独立财务的问题。切实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基层,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县域地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建设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形成具备各种功能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苏木乡镇服务人口数量,建设符合其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并且配备相应的技术服务设备以及图书、报刊、棋类、球类等文体游艺设备。

  (二)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多项惠农工程的独特作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差距。吸纳各方力量,改善、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1.推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贫困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依托各级图书馆以及县域地区的文化站,形成具有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便捷服务的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提高共享工程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2.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通过自筹资金,兴办农家书屋、民间剧团、电影放映队、文化大院等,实现自我管理,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带头人。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村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的传统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发展适宜地方的现代文化项目。

  3.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工程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车和电影放映车,以利于提供开展政策宣传、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普宣传、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为县域群众提供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三)完善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

  1.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创新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区域特色,挖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地区文化,树立地区文化形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提供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和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项目,从而满足不同特点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2.吸收多方的力量,形成城乡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互动促进机制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公共文化发展差异。建立城乡共同发展和互利双赢的统筹机制,以城市辐射带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要注重城区文化设施的延伸功能,市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向乡村拓展,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要改进“三下乡”办法,实现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文化下乡应与公众需求对接,确保实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城乡之间结对帮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双向助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四)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健全相关文化制度

  1.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中国政府整体的转型,自治区政府应该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职能,提高文化服务的创新意识,改善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扭转文化管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把政府传统的以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完善文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尤其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为当前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提供各项法律保障。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考核办法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研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及服务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设备建设的具体标准,以及其应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等,都可以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这种做法的益处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便于基层落实执行,并引导政府及文化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观。如浙江在2010年推出了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山东省建立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考核表,类似做法的地区还有上海、浙江嘉兴等。所以,内蒙古可以在当前国家和地区已有的考核标准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做法,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体系化,分别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考察。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改善,素质提高。要保持基层文化站人员的稳定性,着重解决人员的选拔、任用、待遇和服务年限问题。积极引进人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应达到3名以上,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工作人员。同时,应实现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制度化,更新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每年对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发挥基层文化骨干和地方文化名人的作用,加强基层演出队、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等社会文化业余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活力。

  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公共文化论文 》

  一、石柱县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县开展群众公共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已基本具备,但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还不丰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不少基层领导对乡镇公共文化的作用缺乏认识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现行的考核机制有关。GDP的地位压倒一切,这一指挥棒引领基层领导拼命抓经济建设,而忽略其他。二是错误地认为乡镇公共文化是消费品。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不能塑政绩,不能当饭吃”思想,认为只投资不赚钱,是费力不见成效的事情,所以对之只是应付而已。

  (二)活动场所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一是活动场所小。目前,乡镇公共文化场所多为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不少乡镇文化建设这一块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纳入重点,有的很久才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场所面积很小,有的已经挪作他用,比如堆放杂物,门上只有一个标签而已。二是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目前,各乡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的来源于县城一些单位的淘汰产品,有的因为购置年代长已经陈旧,不能使用或者用起来效果很差,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素质差,业务能力弱

  一是他们素质普遍较差。不少乡镇公共文化的定位是闲职,基层领导舍不得在这个岗位上配备高素质人才,一般把没有什么真实本领的人派到这个岗位充数。二是他们业务能力弱。大都占着编制干自己的私事,乐得清闲。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上面要来检查时打扫一下卫生,做做样子。

  (四)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不够

  一是本土人文、历史资源发掘整理和宣传力度不够。石柱始建于唐武德二年,拥有近14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间历经600多年土司制,有巾帼英雄秦良玉的英雄事迹。历史跨度大,传说故事多。石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有特别的风俗。全县幅员3012.51km2,54万人口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2%,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特征,比如石柱有“哭嫁”的风俗,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二是没有将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转化。石柱背靠武陵山区,处于浩浩长江、渝鄂边塞、巴楚文化结合部,承山继水,山地文化与江河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是值得各位公共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五)乡镇公共文化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有的乡镇会象征性地拨一点可怜的经费,但杯水车薪,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而有的乡镇更恼火,釜底抽薪,十分有限的一点文化事业经费被挪作他用,这项工作也就陷于瘫痪之中。

  二、石柱县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需要和谐发展,要想实现乡镇文化建设的繁荣兴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在认识上打个翻身仗,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

  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乡镇公共文化事业是振兴群众精气神的有力武器。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文化生活,它是其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如果不在精气神上提振他们,他们没有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他们就不可能彻底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二是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它。要端正认识,抓文化也就是抓发展、抓未来,如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乡村这个广阔的天地,腐朽落后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它。而一旦后者得逞,就会给社会和谐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各位基层领导及各位乡镇公共文化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二)保障经费投入和乡镇文化用地,更新设施设备

  一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在乡镇文化金融、税收等方面进一步研究落实文化优惠政策。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乡镇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常态性保障力度和落实文化专项资金补贴。多渠道吸引外来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乡镇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乡镇文化发展的新模式,确保每年度对乡镇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少于财政预算支出的5%,保障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经费所需。二是把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考核目标。三是保障乡镇文化用地和更新设施设备。要将公共文化场所及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充分考虑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需要,留足活动场所。利用专项资金每年添置一些设施设备。

  (三)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一是打造乡镇文化品牌。优秀土家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无形资产,是土家百姓的根基和灵魂。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太保祠名震石柱;“玉带河之夜”是石柱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群众中已经扎下了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已经唱响大江南北。这些文化品牌要继续传承下去,在各乡镇也要汇集力量打造文化品牌,把这个作为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主攻方向。比如,黄水镇、冷水镇的“苦文化”,悦来镇以辣椒产业为代表的“辣文化”等,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都可以打造成乡镇公共文化品牌。二是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开发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在宏观上进行掌控,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地方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处理好城镇化与优秀文化遗产的关系,避免旧城镇改造建设中破坏优秀地方文化遗产的不良现象。

  (四)培养乡镇公共文化人才,组织开展好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多渠道培养乡镇公共文化人才。首先,加强现有乡镇公共文化人才的培训。这部分人有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实战经验,如果在知识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可以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学习培训,邀请本行业的专家学者讲课,逐步提升他们的素质。其次,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高校毕业生中不乏爱好文艺的各类人才,鼓励他们到基层锻炼,从事公共文化工作。再次,创新人才开发管理模式。围绕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向社会广集优秀的文化策划人才、组织人才和市场运作人才。最后,从中小学生中培养乡镇公共文化人才。文化与教育部门要联系协作,组织编写本土优秀文化教材,开办本土文化传承讲习班。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本土文艺优秀人才,让这支队伍后继有人。二是组织开展好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首先,借开办“辣椒节”、“黄连苦文化节”等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公共文化生活。其次,坝坝舞是展现群众公共文化的舞台,要注意其领军人物的合理引导。最后,各种业余文化活动队是群众自得其乐的地方,作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他们提供方便和支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现。

  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新形势下城市公共文化论文 》

  1公共文化公益性质遭遇资金障碍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场所都是由国家资助,靠政策扶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公共文化场所被推向了市场,形成了纯公共文化与准公共文化这两类公共文化形态。纯公共文化场所仍然是由国家投资支持;准公共文化场所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商品优势,以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加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所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树立自身文化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入。这是新时期公共文化发展道路上的有力探索。

  但是,缺乏后续资金支持仍然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例如,我国目前在纯公共文化设施、场所的管理上,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依托,广场与雕塑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负担,阻滞了更多高品位雕塑的继续建设与持续维护,也就无法真正带动公共文化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公益性作为公共文化的根本特性,标志着公共文化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因此,资金障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公共文化发展的最大阻碍。

  2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呈现上升势头

  在现阶段,精英文化可以说是以超越现有水平的、富有创造性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主,以“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此类文化最终也要进入消费领域,甚至有的还将逐渐融入大众文化的范畴,但在经过必要的转化之前,其成果被用于消费时往往表现出与受众的距离。例如,某些文艺作品(如戏剧、高雅音乐演奏等)具有可观赏性,但受众数量较之通俗文艺形式而言明显较少。就公共文化而言,在各国公共文化都是既以大众需要为指向,同时又含有明显的精英文化成分: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与哲学、科技、社科等非通俗读物并存,广场上的大众健身娱乐活动与环境艺术雕塑、各类高雅艺术展演并存,音乐厅里的流行歌曲演唱会与高雅音乐演奏会并存……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平等自由地享受文化。

  在我国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市民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都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向作用,这就使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越来越多。反映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建构上,不仅强调规模扩张,使绿地、公园、文化场馆得到数量上的提升或是面积上的扩大,同时还强调美观,也就是要满足现代人的视觉审美需求;不仅强调数量多,也强调质量高,要带有明显的文化品位,使市民享受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欣赏自由与选择自由;与此同时,还更加强调公共文化内部的精神含量,力求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通过公共文化的方式走入市民群体当中,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

  3公共文化人本理念逐渐得到重视

  当今中国社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发展变革过程中,人本身的需要开始成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这种需要不仅包括政治、经济领域的需要,也包括文化领域内的最新需求。公共文化作为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必不可少地担负着通过文化空间与文化作品树立先进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念、宣传现代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弘扬完善的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培养健康心理的职责。

  从小的方面来讲,满足人的需求就是为人的生活提供方便。这种方便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用以歇脚的公园石凳或是方便阅读的报刊展示窗,而是通过公共文化建设来加强城市人文环境,给人以舒适、宽松、和谐的生活空间。通过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使社区内的体育、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同时还可以加强城市布局、建筑造型、道路规划、公园雕塑等城市文化载体建设,使市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公共文化的使命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和更加艰巨的使命,不仅要满足人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人生活的需要,不仅要使物质条件更加便捷还要使精神世界更加充盈。“人”的概念在当今社会被反复提及,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要有全面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未曾刻意营造的教育与学习氛围里,实现对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对“人”的关怀。

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公共文化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

3.论公共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4.浅谈公共文化管理论文范文

5.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本科公共政策毕业论文范文

    161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