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商管理>企业文化>

有关企业家创新精神论文

斯娃分享

  企业家是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内核”,是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企业家创新精神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家创新精神论文1:《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

  摘要:建设企业创新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企业创新体系与企业家精神有很大的相关性。由于受到传统体制与现实矛盾和企业家素质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暴露六大弱点。文章分析了企业创新体系的概念,企业家精神对创新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新体系;体制;政策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核心。中国民营企业们的创业过程和发展轨迹,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迅速地崛起,迅速地衰落,不断演绎着“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

  一、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长远的战略决策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基本上不谈战略。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还和创业初期一样。一些新办的民营企业,虽然员工和老板的素质相对较高,但很少能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去审视企业自身走过的道路和制定企业完整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有名的生产通讯和电子产品的大公司,可在最初它也不过是一个小作坊。当它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就定下长远的战略目标,就是因为有这个长远的目标支持,使索尼和其他的小公司区别开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以看出,缺乏长远的战略决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一击。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所处的阶段,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基本处在成长期的末期、成熟期的初期。这就出现了一般企业在这个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之前,高层经营者往往优先关注业务的增长,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大企业,小管理”的矛盾突出出来。

  组织行为中的个人倾向严重。在成熟的企业里,部门和团队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单位,个人只能通过部门、团队和规范的制度起作用,个人行为必须遵循组织行为。而中国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和制度规定,企业的正常运行基本上依靠的是人治,从而引致个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影响甚大,个人的风格、好恶、情绪等因素也随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相反,企业运行的基本单位――部门、车间等组织的相应功能被弱化,甚至成为了某些经营管理者个人的附庸或办事机构。

  (三)没有有效的授权机制

  由于组织行为中的个人倾向严重,个人代替了部门或团队起作用,使得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和各种资源(市场资源、组织资源)掌握在单个人的手里。结果,经营、管理信息成为个人私有信息(而非组织信息),各种资源成了单个人的私有资源(而非企业的资源),导致资本所有者或其授权人在经营管理上的实际失控。企业在较小的时候,老板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很强。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老板不得不从具体的生产和业务管理中脱离出来,从事经营性和战略性的管理工作,而把具体的生产和业务管理工作委托给各位副总,甚至直接委托给部门(车间)领导。伴随业务的迅速扩大,这些副总或部门领导同样必须向下级授权。结果,具体的生产、业务管理信息和相关的资源就逐渐转移,如果此时再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那么,老板甚至副总们就会一步步失去对企业的有效控制。当信息和资源掌握在个人手里时,不仅使老板当期失去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更为严重的是,老板实际上甚至不可能进行中、高层人事变动,否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会受到震动,从而使老板处于两难境地。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个人无法预期其在组织中的前途和利益;个人取代部门发挥作用也必然导致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明显增加(利用一切机会谋取个人的短期利益)。当这两种现象同时发生时,企业不可能及时监察到或者让个人承担制度缺陷所带来的损失。于是,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利用手里的权力偷偷为自己谋利;没有权力的人,则想办法偷懒,不努力。这样,企业就没能激励全体员工沿着最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方向去努力,或者在员工偏离了企业利益方向的行为出现以后,企业又没有有效的机制去纠正和约束。许多“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五)信用和信任危机

  民营企业绝大部分的交易都是现金交易。由于缺乏信用环境和信用的平台,信任也就出现危机,以致所有者不信任经营者,所有者、经理、员工之间没有信任,企业家喜欢处处身先士卒。然而,高层管理者事事过问,中层管理者得不到锻炼,则不利于培养企业的接班人,不利于整合企业人力资源。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企业家在事务性的工作上浪费大量的精力,势必影响在企业战略发展上的研究。

  (六)家长式的管理模式

  企业采取家长式管理模式,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民营企业家长式管理的局限性、随意性,造成追求时髦,搞多角化经营,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又不吸收新经营项目的专业人才,盲目进入,结果必定导致企业的衰败。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到后期,独裁和集权化的倾向严重。甚至搞个人崇拜,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效率降低,组织僵化,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争权夺利,企业迅速走向衰败。

  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因为家族中不可能产生这么多“优秀可靠”的人才,即使有也是忠诚有加,才能有限。而事实上,既忠诚又有才干的人才并不少,但之所以显得匮乏,是一些企业看似招贤若渴,实际却是浪费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观念落后,管理方式生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把员工的利益和人格尊严逼到他们心理的极限。许多优秀人才轻易跳槽。从企业发展和长远观点来看,采取家长式集权管理模式可以说是民营企业合理吸纳和利用人才的最大障碍。

  二、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体系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应该是:勇于产权制度创新――改变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对称的现状,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所有权力下放。善于选择制度创新――取消行政任命制,大力推进企业家职业化,逐步形成面向市场、由市场选择企业家的制度;善于激励制度创新――一方面要由报酬激励为主转变为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和声誉激励三者并重,另一方面提高报酬激励的数量和完善报酬激励的方式;勇于约束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完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负责感。

  企业创新应该是建立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制度化和创新是“动”和“静”的关系,没有“动”的“静”是保守,而没“静”的“动”是随意。管理正规化是克服随意性的有力武器。

  三、实现企业创新的目标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浪潮,民营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实现战略管理上的创新。如果以公共投资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组建资本市场或建立相应的信贷机构向民企融资倾斜,使民营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向大量的中小型国企进行输血,这样民企不但可以进行现代化企业机制改造的洗礼,而且能借此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这无论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使民营企业在新的市场机制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完全是双赢的结果。民营企业在确定竞争战略时,也只有将眼光放在这种高度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家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并制定响相应的发展战略。必须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不是民营企业所有者的,企业不仅仅为股东负责,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负责,这样才能使企业成长于行业,溶入于社会,培养和改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果只将企业看成个人的,就跳不出个人利益的圈子,时时处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结果是最终失去企业生存的根基,这是许多民营企业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只有追求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明确了企业的社会化属性,才能赢得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站在这个高度,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创新。

  学习与创新是相互作用的,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民营企业进行创新的尤其是民企的员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更应该不断学习。现在在多变的时代,顾客的个性化日益突出,就要求将上述金字塔式结构倒置,应为:顾客――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现在决策由一线工作人员决定,而上层领导变为支持服务。当然此举绝对是对“权威”的一种挑战,尤其是那种家长式的民营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公司法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人才开发方面,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应在用人观念上,要从注重资历、仪表、处世、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转变,大胆重用有独特技能的人才,甚至包括有某种缺点的人才;在人才选拔上,应积极采用公开考试考评等竞聘方式选拔人才,坚决打击用人腐败;在人才使用上,要通过多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创造出比国有企业乃至“三资企业”更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如通过“给舞台、给目标、给权力、给环境、给责任、给够利益”的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

  民营企业老板们应从独裁式、家族式的管理向民主管理,聘任优秀经营者管理企业过渡;要能够信任优秀管理者,大胆地放权,以便自己从琐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企业重大管理项目;要吸取一些优秀民营、“三资”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要勇于吸收国企的一些管理精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建先进科学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还要能够慷慨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如送股份等,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以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带动体制完善。

  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企业经营的实际紧密相联的东西,准确地说应该是从企业经营的实际中提升形成的,外于企业经营的文化只是“文化”,而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更不是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与企业一起“共同成长”,没有创新或者不能包容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消极的文化。

  因此,民营企业要真正抓好管理创新工作,取得管理创新成果,必须掌握好科学的方法,注重效果,踏踏实实地做好其每项工作。

  四、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1、要处理好巩固现有管理成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管理创新是对现有管理成果的改进和完善,巩固现有管理成果与管理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管理创新的否定不合理管理方式时,可能对某些管理成果的修改,甚至使好的管理风气受到影响,还可能破坏现有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为此,应科学地对待此矛盾。在涉及改革某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较重大的管理工作时,要科学地评价改革的效果,若正效果大于负效果应当坚决实施管理创新,否则可不考虑改革;同时,在实施管理创新方案时,应尽可能少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把对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要在灵活运用先进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实施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目的不是求新、求奇,更不是取得一时的新闻效果,而是取得最佳的管理成果,要既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又利于管理关系理顺,还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因此,只要能够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不管经验方法来自何处,都应当大胆地采用。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优秀的管理成果、管理经验层出不穷。企业应当广泛地吸取这些管理经验,结合实际加以创新。但企业在吸收先进管理方法时要切合自身实际,不应照搬照抄,应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要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精心筛癣灵活地加以运用,使之真正在管理中取得好的管理效果。

  3、坚持不懈,踏踏实实地做好管理创新工作。对于某一项管理创新来说,既包括一套完整的工作步骤措施,还包括一系列配套工作,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民企应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抓好管理创新。为此,民企在推进企业整个管理创新活动中,应当把抓管理创新放在日常经营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尤其对于一些效益长期徘徊乃至长期滑坡的企业来说,绝不能以效益不佳为借口放弃改革与创新工作,要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施每一项乃至每一环节的管理创新时,都应坚持“不成功不罢休,不见效不放松”,直到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而不能时紧时松或打“退堂鼓”;在具体实施改革创新时,还应当能忍受改革的“阵痛”,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念,把创新坚持下去。此外,应在抓好各环节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各项配套性工作,从整体上推动创新,使民营企业在机制上真正显示出优越性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必须经过“再生”才能达到成熟。企业的创立使得企业第一次获得了生命,但只有当企业得以脱离创业者的影响时才会获得再生和走向成熟。相比较而言,再生的过程,更为痛苦,时间也拖得更长。

  对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也有一个再生的过程,这个再生过程就是企业的二次创业。战胜自我,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胆识的,但惟有如此,中国民营企业才有希望走向成熟和发展成大规模的现代企业。相信民营企业通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其竞争力,一定可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1.

  企业家创新精神论文2:《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比较》

  美国企业家以创新精神闻名全球,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科技产业,美国企业家凭借着自主创新建立起了领先地位,并获得令人瞩目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成果。中国虽然有“世界加工厂”的称号,但是在创新上严重不足。本文试图以美国企业家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的比较,解析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的原因,为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一些启示。

  一、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的比较

  意识决定行动,企业家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主动打破思维定式,有勇气和毅力去实践自己的创新思想,而创新行动最终必须转化为成果才能体现出创新的价值。

  (一)创新意识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英雄主义,鼓励个性、颠覆与创新,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企业家,敢于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如戴尔15岁创办戴尔电脑公司;盖茨20岁创办微软公司;英特尔从不等别人发明新产品来取代他们;乔布斯每一次都立志于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在美国公司里,“人人都是企业家”,“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企业采取的是创新或差异化战略,立志成为行业技术的领先者,因此企业家鼓励创新,并且为员工的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形成了一个从企业家到基层员工都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中庸、团结,排斥标新立异。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以及近几十年的经济改革的变动中,人们首先追求的是安稳与保障。表现在企业运营上,企业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降低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健康运行,因此生产与延续企业成功产品,采取成本领先,实行低价销售成为大部分中国企业家的战略指导方针。由于在企业内部必须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员工要言听计从,既没有进行创新的资源,也没有创新的动力,因此从上到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成为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的处事哲学。

  (二)创新行动

  美国研发投入总量是世界第一,2009年达到430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3%左右,成果转化率80%。微软公司2007财年研发投入高达75亿美元;惠普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达35亿美元,约占公司年销售额的4%;3M公司每年投入其销售额的7%用于研发,而且规定员工可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检验他们认为有用的创意。正是通过这些巨额的投入,不断的实践与摸索,美国企业才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垄断。而企业创新一旦成功便可获得高额利润,并且在市场上领先于竞争对手。

  中国的企业家明白创新的巨大价值,但是敢于行动的人却很少。因为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并且具有不确定性,总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即使发明成功,由于国内知识产权等保护制度的缺失,无论是产品还是模式的创新,都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其他人抄袭复制,并不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中国企业家选择了低风险的简单复制和微创新模式。以研发投入为例,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2%,远低于世界500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平均3―5%的水平;2008年国有控股企业中仅有18.5%的企业有研发活动、21.6%的企业有新产品开发,而民营企业则更低。

  (三)创新成果

  创新可以表现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其中技术与知识的创新是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最能代表一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看,美国企业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如惠普公司拥有专利2.5万多件,每年申请2000多件;英特尔公司拥有专利2万多件,每年申请1000―2000件。美国企业称其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美国企业形成了一个个专利网络,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开发和系统工程等当代最新技术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但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增加了新进入者的难度。

  中国研发投入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位,2009年达到5800亿美元,约占我国GDP的1.7%,但产出的专利等科研成果却只有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而成果转化率更是不到20%, 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5%。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由于绝大多数核心技术都被国外企业所掌握,在已申请的专利中,又以实用新型为主,战略专利数量太少,因此中国很多企业只能长期处于世界产业分工的末端,依靠加工制造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

  二、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的成因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它是在内外因素综合力量的影响下发展壮大的。

  (一)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美国文化模式是由“个人主义”、“平等观”、“实用主义”、“竞争意识”等构成的。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实证研究是美国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相分,向外追求和强调斗争。由于国家成立的历史短,没有受到过多的封建主义思想抑制,崇尚自由竞争、平等开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不论血统、宗族如何,只要是依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士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而美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又为竞争提供了保障,因此以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文化造就了一个适合企业家成长,鼓励创新、勇于冒险的环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行的方面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知的方面受佛道的影响较深,潜存于这二者背后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则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义。其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是直觉感悟、体验证悟,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向内追求,崇尚和谐。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儒家思想中诸多消极的因素,如思想大统一、无为而治、等级制度置高无上等却制约了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压制了人的创造性。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谦虚谨慎,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中庸或消极应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二)个人特征

  美国人生性乐观、自信、侧重外向探索、发展和改造世界以获取自由,他们认为机会到处都有,关键在于主动发现和利用。美国人从孩童起就被灌输以不依赖于他人的高度独立性独辟蹊径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的爱好、意见、选择及创造力被放到优先的位置。同时,美国社会到处充斥着白手起家的成功案例,对企业家的顶礼膜拜使其地位远远高于政治家及其它行业。因此,很多美国年轻人都有自己创业的愿望,而不以进入政府部门或世界知名企业为荣。

  中国人内向、含蓄,追求个人身心和外部环境相适应。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在强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牵制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习惯容忍、依赖和合作的“依附性人格”。中国人传统的强调血缘、亲情的家庭观念,又造成很多父母对子女越俎代庖,忽略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此外,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学生就业时首先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其次才会考虑进入民企或私企,而选择创业的则寥若辰星。

  (三)教育模式

  美国教育者认为自由是创造之母,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美国教育的灵魂。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教育者都秉承着尊重学生的天性,培养思维灵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的理念,他们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运用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很多大学都开设有专门的创业课程,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有机会尝试创业,或为一些大公司做基础性研究,直接与企业联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家长、老师和学校首先强调的是分数,只要听话,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们把时间都花在了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很少参加课堂以外的活动。此外,中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仍然是高分低能,头脑僵化,不会独立思考,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国的很多大学也开设了创业等课程,但囿于资源的限制,纸上谈兵的多,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或商业市场进行实战。

  (四)经济发展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2010年全国GDP14.624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4.7万美元,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基础设施健全,个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企业考虑的是如何突破旧的生产模式,通过颠覆式创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依托健全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放的资本市场,美国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转化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并且已经在信息工程、新材料、宇航技术、生物工程等代表一国科技水平的领域建立起了高科技优势,成为这些领域全球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从而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010年全国GDP5.745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均GDP4283美元,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世界处于低水平,企业与个人考虑的主要是生存的问题。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主要以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机械、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高科技附加值低,企业大多停留在中间的生产环节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达50%。由于我国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对落后,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经营环境

  宏观与微观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起着重用的作用,它为企业家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我们经常用经济自由度来衡量一国的企业家经营环境。经济自由度主要包括商业自由度、贸易自由度、财政自由度、政府开支、金融自由度、投资自由度、财务自由度、劳工自由度和产权、腐败对自由度的影响10个指标。根据2010年全球183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指数,美国排名第8位,说明美国在市场自由竞争、法制建设、宏观调控和政府监管等各方面都很成熟,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的经营环境。

  中国大陆在2010年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中排名第140位,说明中国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自由竞争的程度大有可为。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去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探索新的制度与行为模式,不断完善整合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政府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能型”转变的过程中,还受到认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国有经济地位、对外开放程度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家还需要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求平衡与机会。

  三、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差距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中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简单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土壤截然不同,中国在教育模式、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自由度方面与美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现阶段要求中国的企业家们像美国企业家一样具有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是不现实的。但是,经过2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内部资源、外部条件恶化等压力,长期以来依赖的“低端扩张”模式已不再适用,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注重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推动技术密集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激励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含量迫在眉睫。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企业家个人、社会、教育、经济发展和经营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的企业家成长环境,推动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张茉楠.尽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N].证券时报,2011―9―8

  ②孟韬,罗亚非.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及国际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1(8):20―23

  ③付剑峰,郭戎,张明喜,潘昕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与启示[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9):7―12

>>>下页还有更多企业家创新精神论文

1586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