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励志日志5篇
经典而又哲理的励志日志都有哪些呢?你是不是正在找经典哲理励志日志?那就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5篇经典哲理励志日志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典哲理励志日志:哭着向前奔跑
我有一个学生是学舞蹈的,她告诉我,舞蹈老师对学舞蹈的女孩子要求相当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老师曾经这样教训她们:“当你练舞特别累想休息的时候,就问自己:我死了么?如果回答是‘没有’,就要继续练。什么时候练死了,就可以不用练了!”
其实,不止是练习舞蹈,一个人想在他所在的行业出人头地,都要付出远远超过常人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2002年,我在北京工作,住在清华大学旁边的小区里。傍晚经常去清华大学的田径场散步。有一次,妈妈从老家来北京看我,我就带她去田径场散步,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的教练带着二十多个7-10岁的孩子来到场地练习长跑。做完准备工作,教练一声令下,孩子们开始一起奔跑。一圈,两圈,三圈,孩子们都跑得大汗淋漓了,有些孩子们的体力渐渐支撑不住,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渐渐拉开了。年纪大一些的孩子跑在了前面,年纪小一些的孩子跑在中间,两个小不点(看样子只有五六岁的样子)跑在了最后。20分钟以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都跑完了规定的圈数,只有那两个小不点还差两圈没有跑完,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一开始我以为教练看到这两个最小的孩子支撑没下来就会让他们停下来休息,但是没想到教练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停下来的意思。他们虽然支撑不住了,但是没有教练的命令,也没有一个敢停下来休息,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
跑到最后一圈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实在太难受了但是又不能停下来,就开始哭,随后另外一个孩子也开始哭,最后两个孩子一起哭,但是让我震撼的是他们虽然在哭,但还是咬牙坚持着奔跑,最后让周围所有人动容的是——两个小家伙手牵着手,肩并肩,一起哭着向前奔跑!看到这里,周围清华大学的学生,我的妈妈还有我,都为他们鼓掌,呐喊:“加油!”
年龄那么小的孩子居然有那么强大的自律能力,忍受着身体上巨大的煎熬,还是不断地朝着目标奔跑。这一幕,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顶格,化成一股永远激励着我的力量。
众所周知,如果想成为一名长跑选手,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训练。而自我训练最最重要的就是强大的自律。如果规定自己早上跑一千米,有的人坚持不了几天,就开始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赖床,最后就不了了之。
有的人可以坚持的久一点,平时可以坚持训练,但是遇到比较大的风雨天,还是会松懈下来。
再有些人,可以坚持得更深一些,即使遇到风雨也坚持每天的训练,而且逐渐加大长跑的时间和强度,并持之以恒。
但是,真正的绝顶高手与普通选手的最大区别,就是二者面对狂风暴雨的天气使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大风呼啸,风雨交加的天气,普通选手连门外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休息。而高手一定是继续在风雨中训练,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擦把汗,换件衣服,再回头冲进屋外的风雨。
绝顶高手,永远不跟别人竞争,永远与自己竞争。
他们会有一种时刻都高于常人的“自我要求”,这种要求体现了他生命的最大价值。他会为了这个要求而释放全部的生命潜能,充分地绽放,从而实现难得的自我跨越。
哭泣着向前奔跑,这就是草根青年们对待生命真谛的最最真实的态度!
经典哲理励志日志:努力始终是实力的保证
今年的春天来得晚,三月初还是冷风嗖嗖,欲醒的柳条似乎还在做最后的冬眠。
每年的三月开头三天,对所有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申请双学位(学生们简称2+2)的大二学生来说是个特殊时期,期待录取结果的明朗成为了他们每天除了正常学习之外深夜乃至凌晨必修的“主课”,等待中少不了焦虑,忐忑,心情自然多有起伏;然而,今年似乎有点一反常态,着实给这些焦急等待的学生和家长们开了个“玩笑”,大家从开始等待的焦虑和心神不宁,到一天一天无功而返而倍感失落,到后来大家因为无奈而不得不转而淡定;整整十天,当备受“煎熬”的学生和家长们等来录取结果得那一刻,他们却似乎失去了原先本应有的那种兴奋,显得异常疲惫;好在这一刻马上就过去了,3月10日上午校内上很多收到录取通知的学生更新了状态:“GoBlue”,不难明白,这句源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为盛名的橄榄球校队队员加油呐喊的经典语,后来成了UM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注:blue蓝色是UM标志主色),相信每位被录着在收到通知的那一刻会和UM那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产生共鸣:”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been admitted to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elcome and Go Blue.
记得去年3月初,我曾写过一篇《自信源于努力和实力》的博文,当时正是08级学生申请双学位录取结果尘埃落定的那一天,现在再来看看依然心情跌宕,难以平静。记得那时我的孩子还是大一,是在熬过刚入学密院后艰难的第一学期后,第一个放松心情的寒假后,2月底初次紧张的托福考试后,那天,她在分享很多学长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为自己熟知的学哥和学姐被挡在了双学位门槛之外感到遗憾并难过,为此,她带着一份颇不平静的心情写下了《海阔天空----写给我的学哥学姐们》以此和那些落榜的学哥学姐们共勉并激励自己!一年过去了,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我的孩子和很多成功入选的孩子一样,顺利地获得了“进军UM”的入场券,他(她)们深知肩负着JI的光荣传统和神圣的使命,今后的学习之路更加艰辛,需要付诸更大的努力,因为努力始终是实力的保证!
当然,发榜之时永远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尽管今年09级学生比较少,申请双学位的学生人数较上两届人数相应减少,或许申请的学生和家长带有较高的期望值,然而,美国密西根大学自有其严格的筛选原则,所以,还是有一些学生被“无情”地淘汰了,惋惜之余,我在和学院老师和某些同学沟通后总结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听说今年申请双学位的学生总共100人左右,最终录取的也不到80人,首先我们来看看被拒的原因总总:
a.听说这次申请的学生中有几个学生在固体力学这门科目挂了,而深究其原因却是在其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同时,还有连续翘课的记录,这些同学或许咋也没有想到翘课这个坏习惯在关键时候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b.核心科目中单科有C以下的,也属于不合格者,这也是UM在录取时的王道,哪怕已经被录取的学生,如果在后来的大二科目中出现C以下的,依然会被再次拒绝。
c.托福成绩是美国大学衡量国际学生是否合格入学其本科的硬性指标,虽然不能完全衡量该学生的英文真实水平,但毕竟是一项多年来一直盛行和官方认可的,所以托福成绩很不理想的,也是被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我们看来,口语一项是中国学生的软肋,比较难过关,这点UM也是非常理解的,所以,如果总分还不错(至少不勉强),其口语差一两分应该都可以过关,哪怕口语低于20分的,总分能在100分以上的,加上在JI学习期间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前提下依然是可以接受的,老美不是不通情达理的,只是,如果学生有两门小分不合格的,就比较悬了。
d.GPA不够,或者GPA比较勉强同时在托福上也有欠缺的,其志愿填得不够合理也都是被拒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填同一个志愿的申请学生对比下,这些学生就一定被比下来了。
其次,我认为录取和被拒虽然是绝对的,其实也是相对的。绝对的是这个结果,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之强弱,所以说是一定是相对的,因而千万别以录取和被拒来论英雄。
申请双学位在我看来是密西根学院的学生相比其他学院学生来说多了一次选择机会而已,每个学生可以视自身家庭条件和学习计划来选择是否申请,对于申请成功的学生来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兴奋之后即会回到更加严峻的现实中,他们要做的是再接再厉,并为将来在UM展现不俗的实力付诸更大的努力!而对申请被拒的学生来说,这个申请过程也是一次难得的经验,并且可以从中总结自己落选的原因,调整好心态,规划好人生和学习计划,目的为的是继续努力,以其真正的硬实力在不久的将来再创辉煌。
为此,我想再举两个小小的令我感动的例子和家长朋友们分享一下,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无论他(她)的选择如何,结果如何,他们都是最棒的,因为他们一定都会持续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09级有两位我知道的学习成绩超棒的“学霸”本来也是奔双学位机会来的,但现在主动放弃申请双学位,为的都是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的黄金四年里把一部分学习时间花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王雨舟同学,入学后虽社会活动频繁,为学院学生会工作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他的学习成绩一贯优异,获得上海市奖学金,同时他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在《南极,使命之旅》上海高校推广和选拔活动中荣膺冠军,现在正在南极参加科学考察活动,他选择了一条或许比申请双学位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旅程。
宋歌同学,身为北京籍女生,入学后一直对申请双学位抱有期待,综合能力很强并且成绩骄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这是所有学生所羡慕的,然而,在设想并下决心一定要把密西根学院的学生科学协会搞好之时,她毅然选择放弃申请双学位,现在在她领导下的学生科协搞得如火如荼,这份成就感或许是申请双学位所无法替代的。
还有一位08级申请被拒女生,我听说也是因为托福成绩被卡,在后来的一年里,化挫折为动力的她在学习上异常放光彩,不但当上了在学生们眼里含金量很高的助教,而且在不久前的GRE考试中获得了1450(或许有稍许出入)分的高分,这在我看来(原来因为托福成绩不理想被拒)的确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她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自己的真正实力,再创辉煌!
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祝愿所有努力的孩子心想事成!
经典哲理励志日志:体会改变,顺应改变,支持改变
人生的三次转变
从江苏来到北大,又从北大离开创建新东方,到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我经历了人生三次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个是外在环境;第二个是个人内因。个人想改变,通常是由环境引起,如果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就不容易求变。很多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相对温馨的小家庭,一间不管多大面积的房子,一般改变的愿望就不大。当然,这不是坏事。能够挺满足地过一辈子,其实是一件幸事。但是有些环境让你不得不求变,比如我在农村的时候,高中毕业以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认认真真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但是我不甘心;二是离开农村,离开农村的惟一办法就是考大学。我当时向往读书生活,城市生活,这两种生活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够实现。所以我不断参加高考,第一年没考上,再考第二年,第二年不成功再考第三年。这是我自己主动寻求的改变,主动的改变肯定来自于内心的某种渴望或者梦想。当然,渴望梦想有时候也会把人带向困境,那是后话了。
我的个性一直是比较安逸的。进北大后我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我也不太愿意去拼命追求好名次或者是通过艰苦奋斗得到荣誉。所以,我选择毕业后留在北大当老师。留在北大当老师,看上的是那份稳定和安逸。一个星期只要上八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可以在未名湖边散步,在图书馆读自己喜欢的书,没有任何人打扰。在北大,尽管我只有一个床的位置,需要跟另外一个老师分享一个八平方米的房间,但对我而言,那已经是非常知足的生活了。
我在北大一待就是好几年,直到另外一个梦想出现。这个梦想不是我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周围的朋友们。当时王强已经出国,而且在国外比较好的大学读书,我们的差距一下子被拉得很大。我很自然就产生了自己也到国外去读书的念头。结果,这次运气不好,高考奋斗三年成功,留学奋斗了三年多还是没成。因为我自己没有钱,国外又不给我奖学金,创建新东方实际上完全是被动的变化。出国没有成功后,我就到外面的培训机构教书,因为教书和北大当时规定不符,结果被北大行政记过处分,这个处分把我推出了北大。这跟我的个性有一点儿关系,因为我不愿意待在一个被看不起的环境中。当时北大的处分对我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污点,虽然我不认为是我个人的污点,但毕竟不太舒服。最后,我辞职离开了北大。离开北大以后,为了生计,我被动地去各个培训机构讲课。接触的机构和管理者多了之后,发现从人品和做事风格上,我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想法导致我最后做了新东方。既然做了,就选择努力把它做好,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拼命把新东方做好。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个转折是高考,第二个转折是离开北大。
第三个转折是新东方上市。上市我也是被推着走的,因为我没有太大的财富欲望,所以一直不想新东方上市。但当时即使我不想上市,新东方内部人才的渴望和外部竞争的需要,都逼得新东方不得不上市。一旦决定上市,我就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地走下去。于是,我开始研究上市公司的结构、上市公司的文件、上市公司的路径等等。尽管我对财务数据不是很懂,但新东方上市四年多了,一直走得比较平稳。因为上市前,我就明白了上市公司到底应该坚持什么。这是我个人三个最大的转折。
如果说人生有没有下一个转折,一定会有,但我想前半辈子一直在做加法,不断努力前行,下一个转折也许会往后退一退,给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生命一片更大的空间和悠闲。新东方一直做得不错,但把我自己的生命空间挤占得非常狭窄,连看天、看地、看云、看月的日子都没有了,对生命来说是一种愧疚。
新东方的四个阶段
新东方一直能做到今天,有一个不断追求改变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新东方刚开始是一个家族企业,我和我老婆、姐姐、姐夫一起做事。做到一定程度后,我想要做得更好、更大,仅靠我的家族成员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无法构建一个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当时我意识到企业想做大必须聚集一批同道中人,一批文化和精神气质跟我一样的同道人。这个想法直接促使我1995年到美国拜访我的大学同学、朋友,实际上这次拜访是非常有效的。谁都知道这个故事,第二年他们就全回到新东方,他们就是新东方著名的王强、徐小平等朋友。
于是,新东方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结束了。我的家族成员和朋友开始产生冲突,最后到了必须两者取其一的程度。在这个前提下,最后我取了朋友,舍了家人。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波折,但最终新东方摆脱了家族企业制度,变成朋友合伙制。当时的新东方还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司,但已经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大家都是朋友,地位平等,彼此尊重,这导致新东方一批人很愿意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推动新东方的发展,也是新东方在第二阶段实现飞跃发展的原因。
第三个阶段也是必然出现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新业务、新发展方向出现,合伙制的方式不再适应新东方的发展,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东方就有了一个结构改造阶段,把合伙制这样简单的生意模式改成股份制的生意模式。在股份制的生意模式中,每个人的位置需要重新定位,不像合伙制中大家都是一个平等的地位。所以,这个阶段不仅经历了新东方结构的改造,还经历了人的心态的改造。结构改造是容易的,比如说新东方合伙制变成股份制实际上两个星期就谈完了,但是人的心态不太容易变。每个人在改造当中会考虑自己的尊严、利益、未来的发展,于是形成很尖锐的矛盾,这一改革改了三四年,直到2004年才结束。这一改革对新东方起到了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这四年,就没有后来新东方上市的可能,合伙制是永远不可能上市的。
这个改造之所以成功,我觉得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新东方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企业或者事业,并且在这个地方得到的利益和荣誉会比其他地方得到的更多。第二个是我个人的原因。在不断的矛盾冲突和改造过程当中,我个人承担的角色非常简单,就是耐心和宽容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且检讨自己的不足,让机构和组织能够保持完整,继续往前推进。我的这种个性在这次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新东方改革成功的一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四个阶段是新东方上市的阶段。我上面讲到我本人其实是不想上市的,不过我当时也意识到,如果不把新东方带上市,新东方可能会解体、散架。所有人都期待着通过上市使新东方更快发展,使自己更加富有。如果我一个人挡着,是很不好的事情,或者说在未来谈起的时候是一件会被人耻笑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顺应改变。另外,从客观角度来考虑,教育企业上市已经形成一个趋向,如果新东方不上市,一定会有别人上市,如果别人上市带来的结果是新东方变得更落后,或可能被时代淘汰,新东方就没有理由不上市。
上市后,新东方又有了很多小的改变和调整。比如说新东方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简单的大班教学模式改变为大班、精品班和个性化辅导兼有;由原来的不注重服务转变为不断强调服务和对客户的人性关怀;由原来的单科英语教学转向包括数理化在内的全科教学;由原来的只面对大学生转变到包括任何年龄段的培训……
新东方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外界形势产生的结果,一方面是新东方内在发展需求所带来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是去体会改变、顺应改变、支持改变。
改变中的坚守
这是一个改变的世界。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主题就是一个词“change”。面对现在的时代,你不想改变也得改变,比如说新手机推出两个月可能就过时了。改变思维的工具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必须改变才能迎合这个世界潮流的变化,并且最好引领某些潮流的变化。快速变化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很多物质生活和好奇心的满足,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焦虑和无所适从。
不管世界如何千变万化,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变的,比如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是从来不变的。同样,人性中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说坚持、向善、勤奋、不贪婪、不自私,是一个人赢得尊重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你在社会中一旦被人尊重,在一个团体中一旦被信任,你未来得到的机会会更多。所以,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
一些内心对美好的欣赏也不要变,尽可能留点儿时间去看看青山绿水,抬头看看明媚的天空,低头看看满地灿烂的落叶。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有品德的人,让别人喜欢的人,这种对美的欣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根本,也不能变。
对新东方本身而言,一个企业所坚持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不能变。新东方从当初只有十三个学生到现在一年两百万学生,从只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到现在几十个亿的收入,新东方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才取得这样的成就。但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不断变化中,新东方对学生的爱护、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没有变,尽管有的时候会走偏一点点,但大方向没有变。新东方一旦出现方向问题,就会迅速被纠正,像最近发起的各种各样的新东方文化运动,我给教职员工们写的信,谢强老师做的报告,还有我们现在不断倡导对员工、对老师、对学员、对家长的关怀文化,这是新东方文化的本质。
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目标不能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变。比如说我们处在现在这个位置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中国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以及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不管是通过捐助的方式,建立希望小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的方式,还是给贫困学生免费上学的方式,这是新东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不能变的。
对于新东方管理者的人品、人格和胸怀教育是不能变的,他们人生的价值体系教育是不能变的。一旦变了以后,新东方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挣钱,而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就会出现很大的危险。
现在我是用比较平和的心态领导新东方的发展,但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做新东方,不管把新东方做的多好,我对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是对不起的。之前的生命我一直在做加法,后半辈子要做减法。我希望以后真正有机会读更多有智慧的书籍,到天底下走一走、看一看,给予孩子和家人更多的时间,这是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背负太多的历史重担,生长环境比较单纯,父母比较关爱。整体来说,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本身的成长和变化。这些年轻人的弱点在于没有历史感,对社会的责任感相对较弱。当然在特殊环境下,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能看到80后踊跃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现在,这些年轻人进入企业以后,对企业的责任感相对比较弱,不像我们当时找一个工作一般两三年不会动,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工作不顺心,甩头就走了,一年换几个工作的事例比比皆是。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但也是一件坏事,他们不能够沉淀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加深刻的体悟。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拼命去抓机会,拼命去投机取巧,机会才会到自己手中,但实际上机会常常落在勤奋踏实的人身上。当然,如果有机会是要抓住的。如果哈佛大学在中国招五个学生,这个机会一定属于那些为进哈佛大学做好准备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参加社会活动、拥有特长等等。这些学生过去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在做准备,准备好了,即便哈佛不要,耶鲁、北大肯定会要。所以,当改变的时机来临,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