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有哪些(2)
中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一、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是编者的汗水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虽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大部分篇幅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第七册的《回忆我的母亲》、《“两弹”元勋邓稼先》、《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第一千个球》、《巨人和孩子》、《地毯下的尘土》《最苦与最乐》《愚公移山》等这些篇目,对培养和树立中学生的“三观”非常好的效果,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的问题。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古人一直就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作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也始终把教会学生“三会”即“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作为教学的目标。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执教者却有意无意的偏离了这一主题。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长远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担负青少年“三观”形成,祖国、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的人文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二)、培养各种技能:朗诵、表演、讲故事、演讲等。 语文教育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识字和阅读的问题,更应该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在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更主要的应该要学会了解文章并欣赏文章。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加强自己的基础知识,进而做到会朗诵、根据课文片段进行简单的表演、讲故事、改编、演讲等。培养朗诵、表演、讲故事、演讲等各种技能,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主要的是通过培养这些技能,还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学习语文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而这些技能的培养成功,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做到“能说会道、能歌善舞”,进而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 文学,即是人学,语文是人们是学习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早在以前就有人提出大语文的说法,是对语文的定义、内容、作用更高意义上的认识,真正的语文老师所肩负的任务已不是教书识字而已,更多的是担负起要把学习者培养成一个对家庭、社会、民族、人类、地球应当担当怎样的责任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篇幅对这些内容有过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代表的是作者和编者的观点和看法,正确与否、客观还是偏激、个体还是共性。例如:《树林和草原》《鹤群》《山米与白鹤》《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最苦与最乐》《懒惰的智慧》等这些课文,作为教师在教到这些课文的时候,不要死教条,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实际去阅读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老师也不要轻易表态,而是把把教参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讲出来,穿插社会历史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认识,再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认识。
中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二、拓展开去,开阔视野,认真做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
一个知识衍博、造诣深厚的学者,他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必然是广泛而丰富的。同样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一节语文课、一本语文书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学好语文除了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课本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做到:(1)、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作好读书札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学到无限的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要的,而做读书札记则是大量阅读变得更有效的保证;(2)、阅读是为了补充知识,内在的知识更多的还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而课前五分钟,则是锻炼这种语言表现的最好方法,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这五分钟的时间,往往伟大的演讲家、出色的辩论者就因这五分钟而产生;现在很多学生,在私下里的时候,有一直说不完的话,但一旦真的要让他,在公共场合表现的时候,就变得脸红耳赤、说话吞吞吐吐,半个钟头说不出一句话,而课前5分钟,则是改变这种状况、锻炼学生胆量的最好方式;(3)、阅读是从历代的智者中获得已有的知识,而日记、游记则是从生活中获得及时的感知。即我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真知。读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写作,那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学了很多的理论,却从来不下水,结果也是不会游泳的。写作业也一样,因而,指导学生节假日、星期天要尽量的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奥秘无穷的大自然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假如上好语文课,是一滴水的话,那么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则是一个海,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会永不枯竭,要学好语文,真正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那就必须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当然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是要花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教会学生科学安排,以免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
中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三、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
现代的社会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但是,教学过程中如何作到这一点,确实令很多教育工作者头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归根结底也在于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由于高考定终身,分数即一切的观念,整个社会都只重视每次的考试结果,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很少有人问津,只要是分数高,就是你书教好、你就是好学生,因而,也就导致了补课再补课、考试再考试,也就有了“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流行话语,最后只能导致老师厌教、学生厌学,语文没人想学的尴尬的境地。
因而,真要让语文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还要树立语文学习是“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的观念,因为语文教育的人学教育决定了学生在学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的时候,短期内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譬如: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培养三观和各种技能、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实用但又不一定短期内的考试会考试的,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考试成绩,也必然会招来各方面的非议。假如没有自己的长远计划,没有教育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的观念,只是考虑考试一时的得失,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做法,最终使语文教育永远走不出沼泽地,深陷原先的尴尬境地。
如何才能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一个迫切而又永恒的话题,上面三个方面只是自己教学生活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也取得一些效果,但真要让语文在整个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语文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必须还是任重道远,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认真探讨。
猜你感兴趣:
5.语文的素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