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发现楚墓
河南省文物局马萧林副局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河南是文物考古研究大省,有“老家河南,华夏摇篮”之称,仅2016年的考古发掘项目就有152项。下面由学习啦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考古发现楚墓
“今年是第一次尝试举办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选取2016年度河南省境内新发现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成果,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一次汇报,让我们的考古研究成果活起来,给社会公众奉献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报告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研究员主持,4位青年学者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宝剑一出 谁与争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志江以“宝剑一出,谁与争锋”为主题,讲述了今年在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的考古发现。18号墓位于信阳市北部25公里的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郭楼村南部,这是一座由于盗墓破坏才被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墓。
据介绍,18号墓为甲字形,坐西向东,分墓道与墓室两部分。墓室东西长10.41米,南北宽7.7米,墓道长8.98米,宽3.66-3.80米,墓道深入墓室2.09米。至椁板,深4.5左右。墓葬总长17.27米,面积104.25平方米出土。
2016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18号墓及其周围的16号、17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者采用多用影像方式记录了工作过程,搞清了墓葬形制和葬俗。现场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紧密结合,例如专门邀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发掘现场对出土物品进行检测,随后再确定如何处理出土物品,很好的保存了出土遗物,取得了重要考古发现。
椁室出土遗物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有鼎、敦、圆壶、钫、尊缶、盥缶等,有的有彩绘,非常精美。还随葬少量的青铜兵器,如戈、剑等。主棺内墓主人随葬有(竹)木弓、青铜剑等。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判断,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墓。
此外,这次考古可谓多方“全方位合作”,集结了动物考古专家、植物考古专家甚至还有法医。对墓室中发掘出的动物、植物和人进行检测、分析与鉴定。
经初步钻探,18号墓周围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该区域应该是一处重要的战国时期楚墓分布区,可称之为郭楼墓葬区。
武志江说,这一墓葬区的发现,丰富了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
据了解,以往发现的墓葬都集中在城址西南岗地,且多为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郭楼墓葬区位于城址东南,紧邻淮河,多是中小型墓葬,不带墓道。
而18号墓虽然带斜坡墓葬,但其墓葬形制、尺寸以及出土遗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较西南岗墓葬逊色很多,推测这种差异或许暗示了郭楼墓葬区墓葬级别应较西南岗墓葬低。
藩王玄宫,繁花似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凯以“藩王玄宫,繁花似锦”为题,介绍了荥阳周懿王壁画墓的考古新发现。
明代周懿王壁画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为配合郑州新力热电厂项目选址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7月至今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这里是周懿王墓。周懿王墓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多部分组成。
周懿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子朱橚,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后,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久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朱橚被封为周王,建藩河南。
经过发掘可见,这个寝园坐北朝南,由于早期破坏,目前仅见享殿建筑基址和东配殿遗址。根据发掘情况可知,享殿形制应是面阔五间以绿色琉璃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配殿可能是以灰瓦覆顶的琉璃剪边式建筑,即中间是灰瓦,而四周一圈是琉璃瓦式的建筑。
享殿后端为周懿王墓,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和砖券墓室组成,墓室前部有琉璃瓦覆顶的单檐仿木门楼,墓门由青砖封堵,分内外两层,其中外侧封门墙底部正中有方形凹槽,竖置汉白玉描金墓志一盒,根据志文得知,墓主为明代周懿王。
而在这次发掘之前,关于周懿王墓的位置一直有多种说法,并没有确切记载,而这次发掘就揭开了这一谜题,也使之前流传的说法和推断不攻自破。
墓室内壁布满彩色壁画,顶部画面以云气、花卉、乐器为主要内容,东西两壁画面以云气、栏杆、荷花为主要内容,北壁目前仅清理顶部,画面为歇山顶房屋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墓主人脚部的位置,壁画描绘的是莲花,推测可能是“脚踩莲花”之意。
祔葬墓则分列于主墓东西两侧,南北向排列。东侧祔葬墓共7座,其中5座为竖穴土坑墓,1座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墓,1座为带有台阶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壁画墓。竖穴土坑墓坐东向西,足端壁龛中放置铅制供器一套;西侧祔葬墓由1座砖券墓室和4座(目前发现4座,部分位于厂房下)竖穴土坑墓组成,皆座西向东。
孙凯表示,周懿王壁画墓是国内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明代亲王级壁画墓,级别较高;同时,周懿王墓的主墓和祔葬墓的排序方式是国内同类墓葬首次发现,为研究明代王墓制度提供了研究材料,意义重大。
夏城商宫 绚丽文明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强以“夏城商宫,绚丽文明”为题,跟大家分享了郑州东赵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东赵遗址,位于郑州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东距郑州商城遗址约14公里,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东赵遗址新发现的“中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中面积最大的,它与郑州地区其他夏商遗址一起,孕育和繁盛了早期华夏文明。
2012年10月,为配合“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疑似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文化遗物。
2014年1月4日,正在进行的郑州西郊东赵遗址考古发掘中,新发现大、中、小三座“叠套”在一起的古城里,均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迹出土。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新发掘出的卜骨坑、祭祀区、儿童奠基现象等,都是我国夏代考古史上首次或为数不多的发现。
考古人员还在中城里发现商代早期大型回字形宫殿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这是目前郑州地区发现最大的、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宫殿建筑基址。
石牌魏书 注解三国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以“石牌魏书,注解三国”为主标题,汇报了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的考古新发现。
墓葬位于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南约650米,汉魏洛阳城南约18公里。墓葬地处万安山北麓的缓坡上,西侧距曹魏时期圜丘遗址约2.5公里。
墓葬于2015年7月19日在西朱村村民迁坟过程中被发现,因存在被盗掘的隐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葬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勘探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共发现大型两座墓葬(编号M1、M2),对遭到破坏的M1进行了发掘。
M1为长斜坡墓道明券墓,东西向,方向274°,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墓圹周边发现39个柱础坑和3条排水沟,南北两侧的柱础坑排列规律,基本南北对称。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2.1米。在前室砖壁上发现有残存的壁画,壁画保存状况较差。
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骨器和玉石器等共计约500余件,其中包括大量刻铭石牌,接近完整的约180件,另外100余件石牌残片还在修复中。石牌为平首斜肩六边形,长约8.3厘米,宽4.6—4.9厘米,上部有一圆形穿孔,一面有隶书阴刻的文字,文字内容为随葬品的清单,内容丰富,包括衣衾、葬仪、器用等十几个门类。
王咸秋介绍,目前这两座墓葬均未发现封土迹象,周边无陵(墓)园遗址,结合M1所出土遗物,推断两座墓葬均为曹魏时期高等级贵族墓。“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的葬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出土的刻铭石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上一篇:广东考古发现
下一篇:河南信阳2017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