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

燕青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政治结构逐渐瓦解,新的政治结构逐渐形成。那你知道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孙武传奇的一生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着成兵法十三篇。他的兵法得到吴王的认可,被任命为。公元前506年,吴楚大 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他所着的《孙 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出身贵族,另寻立足之地

  孙武的 祖先是妫满,他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带家小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听说了陈公子妫完的 大名,知道他虽然年轻,但很有才华,就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有了安身之地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 族出了很多人才,经过几代相传,已成为齐国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 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 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武就是孙凭的儿子。

  孙武出生在贵族家庭,优越的家庭 条件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使他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那个时代,战乱频繁, 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就为孙武军事才能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也可以说,孙武是一个幸 运儿。

  当时,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 封。后来,内乱越来越严重,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参与其中。为了摆脱混乱的环境,他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 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因此,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 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到了吴国。

  孙武到了吴国 后,便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 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他们两个人都有要成大事的心愿,因此谈得十分投机,遂结为好友。那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他们便决定暂时先避隐深居, 再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派刺客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 为王,称阖闾。因为他是靠不正当手段才登上的王位,所以格外地礼贤下士,广招贤才。他知道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就派人找到了他,对他委以重用。阖闾又体 恤民情,不贪美味,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孙武虽然隐居在吴都 郊外,但他对吴王的所作所为也很清楚,他也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根据自己以前积累的知识写作兵法,并请好友伍子胥向吴 王推荐自己。

  孙武练兵,难得将才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决定向西 进兵征伐楚国,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才有取胜的把握。他向吴 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吴王答应接见孙武,看看他是否真如伍子胥所说那样有本事。

  孙武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吴王将这13篇 兵法一一看完,感觉兵法头头是道,对孙武赞口不绝。身为一国之君,他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他怕孙武如果万一是个纸上谈兵的人,要是对他重用那就惨了,就 想考验一下孙武说:“你的兵法我都看过了,写得很好,使我受益不浅,但不知你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你可以试一下指挥队伍吗?”孙武回答说:“可 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 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派出他后宫中的美女180人,交给孙武操演。心想:如果你真能将我后宫中的美人练好了,那才是真正有本事。

  孙武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吴王是故意为难他。他也决定在吴王面前展露一下自己的才能,他隐居那么长时间才写出来的兵法肯定不是白写的。于是,他就把 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以吴王宠爱的妃子两人担任两队队长。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 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又解释说:“向前,就是看前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转朝背的方向。听明白了吗?”宫 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 孙武说:“是我规定不明确,你们军令军法不熟悉,错在将帅。”于是再次三令五申,击鼓发令。宫女们仍大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是 将帅之错;既然已反复地说明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队长的错了。”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

  吴王眼见孙武要杀掉自 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我已经知道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不要杀了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 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又重新选定了两个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 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队伍已训练整齐,请吴王来看看!”吴王刚失去两个爱妃,痛心不已,不想去看。其实,这也不是孙武 的错,谁让他想出用自己的后宫美人给孙武做试验品的呢?他本来只是想试一下孙武是否真的有才,能否重用他,没想到却因此而失了两位爱妃。真是意外啊!虽不 高兴,但也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着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人,就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于是,就封孙武为,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 楚。

  西征南伐,赫赫战功

  吴军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了胥和孙 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被胜利充昏了头脑,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 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 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话,感觉有道理,就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我军虽然人马疲劳,不宜远 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 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 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蔡国,那时,蔡国已经是吴国的附属 小国,吴国当然不会不管不问。于是,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 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 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伍子胥很佩服他能想出这样的高招。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做先锋,披坚执锐,轻装疾进。等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武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 胜。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孙武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以后孙武用半渡而击、乘楚军 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王仓皇而逃。孙武以3万破楚军 20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又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 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勾践虽然年轻,却想出了对付吴军的妙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 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 重伤身亡。

  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 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 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 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认为勾践既然败在了自己手下,就不会再有什么作为,就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同意了勾践的 求和要求。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信谗言。中了勾践的“美人计”,逼死了对他最为忠心的功臣伍子胥。至于孙武后来的命运如何,至今 还不完全清楚,一种说法是,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建立霸业后,看到自己的好友都被逼死了,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免遭杀身之祸,遂 退隐林泉,重新修改他的兵法去了;还有人说,他重返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总之,他的下场还是好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 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 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劫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 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孙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 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却包含着一个博大 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 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 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 学道理,从而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 无不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 《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 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场竞争即 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着《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 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 彩,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文武双全范蠡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范蠡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由流亡者到大富翁,范蠡以其坚 忍不拔的毅力和宏远的谋略辅佐勾践兴复濒于灭亡的越国,灭亡称霸诸侯的吴国,创造了扶危定倾的奇迹,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着称于世。司马迁在《史 记》中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在春秋时期,范蠡真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

  文武双全,投奔明主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知,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人物,都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在所有的角色当中,范蠡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生于宛郡的内乡县,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 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 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大法宝”,对这些范蠡都十分推崇。可以说姜太公的思想对范蠡影响至深。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着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颇有圣人之资,再加上他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 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却不被任用。真是“思欲报国恨无门”,这种情况下,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往往做出许多令人吃惊不已的事 情,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 令。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本想在都城升迁,但由于不是贵族出身,被发配边陲小邑做了一个邑令(相当于今日)。文种之才可以治国,如今治邑,自然轻 松。上任不久,宛邑民顺政清。文种闲暇,四处察访。一察施政,二访贤人。当听说百里长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小吏去范公村召之。小吏去范公村,范蠡不见。 小吏回文种说:“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再召见了吧。”文种笑道:“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你不明白,明日备车, 吾亲往谒之。”

  到了次日,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住处。村人告之在村西北角。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黑色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地叫个不停。

  文种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是一人披着狗皮学狗吠叫。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种听了感到羞惭,就拿衣 服遮掩范蠡。文种不让遮,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他从容下车拜见范蠡,范蠡已 知文种不是昏官,戏笑太大,已不成礼,慌忙逃去。

  村人大笑。笑文种太痴,笑范蠡太疯。

  范蠡之所以要用狗吠迎客, 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文种。刚开始,他已知文种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却没有半点把握。世事维艰,世态炎凉,心不相通,不可深交。小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 见,是试试文种是否诚心。若心诚,必亲自来。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试文种是否会心。文种果然悟出,谓他是圣人,在村人讥笑 声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礼,可谓大智若愚。范蠡揣测,文种既然诚心交友,会心达意,明日必定还会前来。那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即引 为知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今乱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便宏图不展,也不枉来一趟人世。

  当晚,范蠡将思绪整理了一遍。次日 早饭后,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范蠡兄嫂均为老实厚道之人,私下也常为其前程操心,前日吏来不见,昨日装狗,实 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为。换了别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还坐等邑令来谒?昨日邑令在哄笑声中离去,岂不生气,今日还能再来?但弟弟说了,而且他说的话往往 很准,俩人也就不再多说啥了。兄长范水掂起篮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内翻箱倒柜,看有没有合适衣服。终于找到一件范蠡父亲生前出门见客常穿的一件旧衣,虽然 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穿的破衣服好多了。

  范蠡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都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于是,文种把他 推荐给楚王,范蠡从此开始步入仕途。但是后来,楚国忠臣伍奢被楚王杀害的事件给范蠡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认识到了楚国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后,他找 到文种,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两人一同弃楚国而去,投奔了越国。当时正值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越国的气势已经很盛,常年战事不断,越王允常正求贤若渴。范 蠡和文种的到来,使越王甚为高兴,与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深契于心,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了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从古至 今,像范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装狗迎宾”历来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当然,也只有满腹经纶、胸怀大略的人才会有如此作为,正如文种所以说“有才之人做 事,一定会有狂妄的举动,他们往往心怀独特的见解,行为上往往会给人一种狂妄无知的感觉。”是啊!哪有一个正常的人肯装作狗来迎接贵宾的,这样岂不是拿污 水往自己身上泼吗?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范蠡的苦心呢?

  深谋远虑,能屈能伸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即位后,勾践用范蠡主持军事,文种主持政务,携手振兴越国。当时,吴王阖闾闻允常新丧,想趁越国人心 不稳之际灭掉越国,便发兵攻打越国。但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用偷袭战术把强大的吴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回到都城姑苏(今 江苏省苏州市)后,便因重伤而死。随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立志复仇。此后,吴国和越国便成无法化解的世代之仇。

  公元前494年,越王 勾践想趁吴国尚未准备妥之时,先发制人,出兵伐吴,范蠡极力劝谏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但 勾践不同意,誓与吴国人拼个死活。越王勾践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 (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且被吴军团团围住,身陷绝境,形势危急。

  心急如焚的勾践,左思右想却无计可施。于是就问范蠡道: “因为不听您的话我落到如此田地,眼下我们该怎么办?”范蠡之高明终于体现,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甩手不管,他深谙大丈夫能屈能深的道理,向勾践建议:“人 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 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如此,即可以屈求伸。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 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终于被放回国。

  获释归国后,范蠡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王夫差,暗中积聚力量的兴越灭吴九方略,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 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方略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和郑旦,连同大批财宝献给夫差,以 麻痹夫差。经过多年努力,越国大治。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吴军北上争霸,和晋、齐等国会于黄池,国内精兵为之一空。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在国内举行誓师大会,出兵五万人突袭吴国,吴军措手不及,大败,连吴太子都丧命疆场。夫差闻得噩耗后,匆忙与齐晋订立和约,率军回救。勾践这次稳扎稳打,并不急于求成,他统兵避开吴国的锋锐,暂时撤回国内以待时机。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特大旱灾,“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勾践认为时机已到,便亲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越两军战于笠泽(苏州附近),越军在此 战中,首次采用时髦的“夜袭渡河”方式,并运用了“两翼佯攻”、“中央突破”的战术,使得吴军受到了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勾践连战连捷,顺势包围了吴 都苏州。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军围困吴都已达三年之久,夫差遣使求和,勾践欲许,范蠡认为,越国有幸不被吴国所灭,长期屈辱,志在灭吴,岂能失此良 机而纵敌贻患,促使勾践定下决心,最终破灭吴国。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卧薪尝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离我们有几千年了,但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津津有道!

  在这里面,每一步计划都有范蠡的谋略,他深知吴王好色贪财时,就建议勾践送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给夫差,这样夫差就有可能放掉他们,勾践以计行事,结果完 全就在范蠡的预料之中。反之,如果没有范蠡这些明智的提醒,那么勾践必然会盲目地与夫差拼命,试想,在这种盲目冲动的情况下去打仗,怎么可能打得赢呢?这 件事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

  在这场战争中,勾践之所以能打胜仗与他自身那种永不忘国耻的精神有关,他不像吴王夫差那样胜利了就得意忘形,而是胜不骄、败不馁,每天吃饭之前先尝一尝苦胆,深刻地体现了他要夺回大好江山的决心。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越吴这场战争是一种智慧上的较量,稍有一点疏忽、粗心,那么失败的矛头就会指向你,寇“无能”永久的罪名!

  激流勇退,务农经商

  勾践打败吴国后,众臣争相祝贺,皆大欢喜,但是,勾践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大夫范蠡看见这种情景,叹息说:“越王不愿承认大臣们的功劳,是怕功高之人以 后难以领导,对那些有功大臣怀猜忌之心已经非常明显了。”范蠡在这种情况下,见好就收,请求退隐。虽然勾践再三劝留,但范蠡最终还是不辞而别了。

  范蠡在临走的时候,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文种,信上说:“你还记得吴王说过的一句话吗?他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勾践的为人你是知道 的。他脖子长得很长,嘴巴像鸟嘴一样尖。他既能含垢忍辱,又忌妒别人的功劳。这种人,只能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共安乐。假如你不相信我的话,现在不赶快辞职 引退,那么,以后必定要遭他的毒手。”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勾践消灭吴国之后,并不论功行赏。

  慢慢地,曾经与勾践一起患过难的旧臣们疏远了,连与勾践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许多大臣看见这种情景都纷纷辞职隐退。虽然文种对范蠡说的话有几分相信,但是,并不相信问题有这么严重,对勾践还存有幻想,就没有听范蠡的话,他只是抱病不朝,并没有离开。

  这个时候,又有一些奸佞之臣诬陷文种自恃功高,对大王没有重赏心怀不满,所以就借故不朝,说不定是对大王异心,这样对大王就不利了。

  其实,在勾践的心里,也深深地了解到文种的才干,但是,他认为吴国已被消灭,越国也已称霸,文种对自己已经没有用处了。把这种人留在身边,如果他要造反 作乱,也没有人能制服得了他,最好还是将其杀死。于是,勾践整天冥思苦想,寻找杀死文种的计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勾践终于想出杀死文种的办法了。

  那天,勾践亲自去看望文种,文种故意装成病得非常严重的样子,勉强支撑着迎接越王。勾践把身上的佩剑解下来,放在座位旁边,就同文种谈起话来。他们交谈 了一阵之后,勾践对文种说道:“我听人说过,有抱负的人并不怕自己肉体的死亡,而是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你有七条计谋,我只运用了其中的三条就消灭了 吴国,剩下的四条计谋,你准备用来对付谁呢?”

  于是,文种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应该对付谁!”勾践说:“那么,我请你用这四条计谋到地下去对付吴王死去的祖宗们吧。”说完话后,他就起身走了,在走的时候,还有意将佩剑留了下来。

  这时,文种取过剑来一看,只见剑匣上刻有“属镂”二字。按当时的规矩,凡是帝王持“属镂”赠送给臣下时,这个大臣就必须自杀。吴王夫差就是将这把“属 镂”剑送给伍子胥,使伍子胥用它来刎颈自杀的。看来今天轮到文种了。文种叹息道:“我不听范蠡的劝告终于被勾践所杀,我是多么的愚蠢呀!”他说完后,就用 剑自杀了。有人曾对这件事写道:“悲哉文种,治国之杰,三术亡吴,一身殉越。”

  而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 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这时,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又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 想,曾对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 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算计,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 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 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范蠡被誉为“兵家奇才,商家始祖”。

  范蠡死于陶。他一生中的三次迁徙,皆有英名。远播于天下,垂于后世。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也没有做到。但是他们似乎都有同样的遭遇“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就不同了,他做到了。他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而且还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

  范蠡的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勋卓著,应该引起重视。然而,他的后半生更值得加以总结。他的后半生是非常坎坷的,大致经历了“浮海出齐”、“耕 于海畔”、“父子耕畜”、货物“交易”。也就是辞职下海、以农为本、农牧结合、弃农经商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其资产由“十万”到“千金”,再到“巨 万”的重要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不仅需要与传统的“贱商”、“抑商”观念大胆地挑战,而且还需要创造出新的经商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的历史大潮中,范蠡顺流划桨,率先驶向了改制的彼岸。为什么范蠡做官、种田、经商样样都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文化。倘若还有其 它什么可景仰的,那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他所评价的:“富好行其德者也。”

  纵观范蠡的一生,由于范蠡的出色智能,造就了春秋晚期吴 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不断地向越王献计,当达到自己的人生顶峰的时候,又能够适度地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 “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能之光。

  春秋战国的英雄人物故事:孙膑传奇的一生

  孙膑,字伯灵,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孙武的后世子孙,齐国鄄邑(今山东省鄄城县)人。

  孙膑少年时贫穷孤苦,年长后去深山跟自号鬼谷子的王栩学习兵法。因学习勤奋,精心钻研,深为老师所喜爱,但却遭到了同学庞涓的妒嫉,被庞涓暗算除去膝盖 骨。后由齐国使者秘载归国,被齐国大将田忌收留。尔后,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一跃成为叱咤风云、旋干转坤的英雄人物,名扬天下,威震诸侯。晚年在政治上很 不得意,被迫隐居,倾心于军事理论研究,成就了流芳百世的《孙膑兵法》。孙膑和《孙膑兵法》,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一向与兵圣孙武和《孙子兵法》并称“孙 子”,至今犹以“兵圣两孙子”的美称载誉中外。

  庞涓无义妒贤能,孙膑惨遭酷刑

  孙膑出生在一个七雄并立、战争频繁的多事之秋,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少年时期的孙膑,生活孤苦,加之连年战乱,使他深感战争问题的重要,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都息息相关,因而立志学兵法,决定在这峥嵘岁月里成就一番大业出来。

  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他在成年之后便外出求学,相传到深山里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刻苦学习《孙子兵法》十三篇等兵书战策,成绩优异而突出,深得鬼谷子的赞赏。

  鬼谷子是一位著名隐士,精通兵学和纵横学。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有一位学习成绩很突出的庞涓,与孙膑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与兄弟之情。

  不久,听说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而此时的孙膑呢?他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他还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当下先不出山。

  就这样,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他在临走时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话说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用我为大将, 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随心所欲统兵横行天下,战必胜,攻必克,魏国则必成为七国之道、乃至最终兼并其余六国!”

  魏王听 后非常兴奋,于是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魏国于战国初期第一个实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因而长期称霸中原,到魏惠王时国势仍很强盛,不断地东征西讨, 四面出击。庞涓到魏国后有了用武之地,率兵打过不少胜仗。此时,他就认为自己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

  在这期间,孙膑却还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他先前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就把自己秘不传人的本领也教给了他。因此,此时孙膑的才能远远超过于庞涓,在他之上了。

  不久,墨子又荐孙膑于魏王。经过老师的劝解,孙膑也觉得该为国家百姓效力了,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

  孙膑到达魏国后,第一个就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表面上庞涓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唯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就更是嫉妒起孙膑。而此时的嫉妒,庞涓只能隐藏在心里,不好表现出来。

  后来在朝上,魏王对孙膑十分敬重,“听人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非常高兴!”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事实上,在庞涓内心里,他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听到魏王这么一说,他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于是就答应了庞涓的请求。

  其实,自从孙膑一到魏国,庞涓内心就存在一种危机感。他下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

  有一天,庞涓心中忽生一计。于是在一次私下聚谈时,他问孙膑:“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家人接来一起享福呢?”

  庞涓的这一番话触碰了孙膑心里的那一根弱弦:“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峡谷个党兄孙平、孙卓带到外地流浪。后来我们被分散了。再后来我就从师鬼谷先生,许多年都不见故乡的亲人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在人世?”

  通过这一番谈话,庞涓知道孙膑是有思乡之情的。于是,他就决定利用这一点对孙膑下手。

  半年之后,在孙膑早就将这次谈话忘了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堂兄孙平的书信。信中以孙平口气,讲述了兄弟情谊,告诉了叔叔已去世。堂兄两人已回到齐国,希望孙膑也回到故乡,把几近消亡的孙氏家庭重新建立起来。

  孙膑看后,心里非常激动。然后热情招待传信人,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两堂兄在齐地故乡相聚、欢度晚年。

  殊不知,这位传信人根本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家人。庞涓骗到孙膑回信,又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一定回 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魏王信以为真,非常生气地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 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庞涓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把孙膑埋没起 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然而,情况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完美吗?孙膑真的被他打败了吗?

  装疯卖傻逃虎口,赛马之中显智谋

  话说孙膑变成残疾人后,庞涓把他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着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但他心计周密,明知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 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着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 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同时暗下决心,身残志坚,更加刻苦地 研读兵书,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用自己的智能报仇雪恨。

  这时,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而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乘庞涓的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直到此时,假孙膑才突然失踪。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孙膑到了齐国之后,就被大将田忌所赏识,留在府中做幕僚,侍之以上宾之礼。其中,在一件小事上孙膑表现出的智谋,尤其令齐国君臣叹服。

  赛马是当时最受齐国贵族欢迎的娱乐项目。上至国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田忌多次与国王及其它大臣赌输赢,屡赌屡输。一天他赛马又输了,回家后闷闷不乐。孙膑安慰他说:“下次有机会带我到马场看看,也许我能帮你。”

  当又一次赛马时,孙膑随田忌来到赛马场,满朝文武官员和城里的平民也都来看热闹。孙膑了解到,大家的马按奔跑的速度分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装饰不同,各家的马依等次比赛,比赛为三赛二胜制。

  孙膑仔细观察后发现,田忌的马和其它人的马相差并不远,只是策略运用不当,以致失败。孙膑告诉田忌:“大,请放心,我有办法让你获胜。”田忌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以千金作赌注约请齐王与他赛马。齐王在赛马中从没输过,所以欣然答应了田忌的邀请。

  比赛过程中,孙膑建议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千金。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军事上一条重要的用兵规律,即要善于用局部的牺牲去换取全局的胜利,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话说齐王在赛马中输给了 田忌,十分惊奇,便向田忌询问原由。田忌如实告诉齐王,他的胜利并不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马,而是用了计策。随后,他将孙膑的计策讲了出来,齐王恍然大悟, 立刻把孙膑召入王宫。孙膑告诉齐王,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在双方条件相差很远时,对策得当也可将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孙膑尽吐平生所 学,才华横溢,宏论高深,齐王顿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便任命孙膑做了齐国的军师。只这一件小事,足以体现孙膑的聪明智谋。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东方大国,但自战国初期以来却多次兵败于魏、赵、韩三晋联军,失去一些领土。齐王即位之后,雄心勃勃,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决心同魏国争霸中原。于是,孙膑在战国七雄并立的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猜你感兴趣

1.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2.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3.战国时期的人物的故事

4.战国时期人物的故事

5.战国时期人物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