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有关明朝的故事

燕青分享

  明朝是我国封建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它处在封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封建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完善和强固。那你知道有关明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明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明朝的故事:开国宰相李善长

  凭借个人奋斗登上皇帝宝座并开创一代盛世的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之所以能安邦定国平天下,宰相萧何的贡献不小。巧的是,朱元璋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宰相。他在朱元璋带兵冲锋陷阵的时候,出谋划策,屡建奇功——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宰相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李善长自小聪慧,十七岁时,他的学识就已经超过了私塾先生。一心想着光耀门楣的父亲李思远,把儿子送到知县府内做了幕僚。本以为走了捷径的李思远万万想不到,这不起眼的幕僚生活,让李善长彻底断了考科举的念头。在县衙的一年中,李善长目睹县太爷的昏庸无能,看到百姓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最终决定弃文从商,到滁州跟着外祖父学做生意。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已是定州首富的李善长也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他听说朱元璋率领的队伍纪律严明,凡是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的士卒,轻则被鞭笞,重则就地正法。他心中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和统帅,他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当时的朱元璋正准备南下攻打滁州,李善长毅然决定,前去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听说定远首富前来投奔,十分高兴,忙命人摆酒设宴。酒酣耳热之际,朱元璋向李善长求教:“如今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啊!”李善长从容不迫地回答道:“秦朝末年,战乱四起,汉高祖刘邦也是平民出身,但是他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从不滥杀无辜,只用五年就平定了天下。而今元朝廷纲纪败坏,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主公出生在濠州,离汉高祖刘邦出生的沛县不远,都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主公只要效法汉高祖刘邦,肯定可以平定天下的。”朱元璋见李善长将自己比喻为汉高祖刘邦,非常高兴,随即任命李善长做了掌书记,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管理后勤。

  随着朱元璋的威名日盛,来投效朱元璋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善长总是对前来投效的将领仔细考查,将他们的长处和能力告诉朱元璋,并代表朱元璋给他们合理的任命。诸将发生矛盾的时候,也是李善长从中调解,化干戈为玉帛,使诸将能和睦相处。

  人怕出名,猪怕壮。眼看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郭子兴对朱元璋开始不断猜忌,想夺走朱元璋的兵权,又想将李善长要到自己的身边。当时郭子兴的势力远远大于朱元璋,但是李善长不为所动,装出一副懦弱的样子,让郭子兴讨厌自己,最终不了了之。

  李善长不仅善于主持后勤,军事指挥能力也不弱。攻占和州之后,朱元璋率领部队转战其他地方,只留下八百兵力让李善长守城。哪知有内奸将朱元璋内部空虚的情况报给了元军,元军率大部队来袭击。李善长听闻大军压境,沉着镇定,利用有限的士兵暗设埋伏,最终打败元军。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对李善长的军事才能大加赞赏。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随着军事实力的强大,朱元璋想南下进攻集庆。李善长进言道:“我军虽然兵多,但是粮食短缺,而且船较少,还要再做准备。”不久,巢湖水帅俞通海、廖永安等率部来投效朱元璋。李善长便及时建议朱元璋:“主公,我们水兵增强了,可以渡江了。”采纳李善长的建议,朱元璋很快就攻下了集庆,改置为应天府。

  朱元璋改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后,任命李善长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大部分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后,任命李善长为兼任大都督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不久,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封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果断,又擅长辞令,朱元璋的军机檄文,都由李善长代为起草。朱元璋带兵出征,而留李善长镇守后方,全军无不听从他调遣,人民也安居乐业。李善长同时负责朱元璋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前线的胜利。李善长参照元朝的制度,去弊存利,专卖两淮盐业,设立茶法,又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渔税等,通过一系列法规,国家财富日益增多,人民逐渐富裕。不久,朱元璋按功封官,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因为改了官制,以左为尊,改封李善长为左丞相。

  朱元璋称帝后,任命李善长为大礼使,主持追封祖先以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朱元璋任命太子东宫的官属,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兼任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军政。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了六部官制,并奉命编修了《元史》《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朱元璋认为,虽然李善长并未带兵领将、驰骋沙场,但是一直跟随自己,忠心耿耿。而且常年管理后勤,功劳很大。所以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人为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是文职,而且是位居六公之首。

  同为辅佐君王之人,李善长与萧何最大的不同在于,萧何懂得如何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隐藏自己的羽翼,甘做平凡之辈;而李善长在人生已步入辉煌的时候,却被权欲迷失了双眼,恃宠生娇,被朱元璋慢慢疏远。在胡惟庸一案中,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牵连涉罪,其妻女弟侄家七十余人一律被处死,而铁券最终也未能为李善长免去一死。

  有关明朝的故事:传奇谋士刘伯温

  虽然李善长的功劳在明朝开国文官中最大,但论名气,最大的却非刘伯温莫属。据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一位历史上可与诸葛亮并称的大智若愚的超级智者。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是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刘伯温从小聪明,十二岁就考中秀才,被乡里人称为“神童”。长大后,刘伯温跟随名士郑复初学习朱程理学,郑复初对他十分欣赏。有一次,郑复初对刘伯温的父亲说:“您的祖先福德深厚,庇护子孙,此子必定可以光耀门楣。”此话不假,因为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通,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也有很深的造诣。如果刘伯温将所学应运于世,必能匡时济世,建立一番功业。然而,纵观刘伯温的前半生,他的仕途颇为坎坷。

  二十三岁时,刘伯温考中举人,但当时兵荒马乱、战火连连,所以在家赋闲三年。二十六岁时,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当时官场腐败,因与同事政见不合,刘伯温辞官而去。不久,刘伯温又被任命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但因检举御史失职,却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反受御史对他的刁难,一年后刘伯温二次辞官。几年后,方国珍在浙江台州起兵,当地政府无能为力,任命刘伯温为浙江元帅府都事。刘伯温建议修筑庆元等城,步步为营,以遏制方国珍的气势。但朝廷不想与方国珍硬碰硬,而是想招降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此法不妥,建言道:“方国珍一伙带头叛乱,不诛杀不能以儆效尤。”方国珍惧怕刘伯温,派人带来重金贿赂刘伯温,被刘伯温拒绝了。方国珍只好派人前往京城贿赂朝中的大臣,使朝廷下令招降,又免去了刘伯温的官职,拘押在绍兴。刘伯温心灰意冷,第三次辞官回家,在家一心著书。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下浙江东部。次年,在处州总制孙炎的再三邀请下,已五十岁的刘伯温出山,到应天府辅佐朱元璋。一到应天府,刘伯温便向朱元璋进言“时务十八策”,分析内外形势。朱元璋听后欣喜异常,对其非常赏识。刘伯温关于天下形势的评析,特别是建议朱元璋集中兵力将陈友谅、张士诚一一击破,避免两线作战,再北上平定元朝的进言,朱元璋欣然采纳。从此,在刘伯温的辅佐下,朱元璋完成他的宏图大业有了坚强的智囊保障。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大军进攻朱元璋,很快就攻下太平,直指应天府,朱元璋准备发兵抵抗,但陈友谅势大,群臣恐慌,有人建议投降陈友谅,有人建议撤出南京退至二线。这时,唯独刘伯温一言不发。朱元璋见到这样的情况,就召刘伯温进帐,问他的意见。刘伯温语出惊人:“主张投降和主张撤离的人,请主公斩杀。”朱元璋问道:“那先生您有什么计策么?”刘伯温沉着应答:“陈友谅现在已经是骄兵,待其深入,再以伏兵拦击,可轻易破敌。这道理就是后发制人的胜利。消灭敌人后成就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采用了刘伯温的建议。果然事态和刘伯温预料的一样,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为此,朱元璋欲重赏刘伯温,刘伯温却谢绝了。后来,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派兵直捣陈友谅的巢穴江州,再败陈友谅。陈友谅的部将江西龙兴守将胡美派遣儿子前来投效朱元璋,但是害怕朱元璋算旧账,就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自己的旧部,朱元璋犹豫不定。刘伯温见状连忙从后面踢朱元璋的座椅暗示可行,朱元璋恍然大悟,同意了胡美的要求,于是江西诸城全部被攻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进兵安丰,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劝谏,执意率兵解救安丰,陈友谅趁机而动,率重兵围困洪都,还好洪都守将英勇无比,牢牢拖住了陈友谅大军,使其不能进攻应天府。朱元璋后悔不该不听刘伯温的建议,率军回救洪都,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双方对峙数日。刘伯温建议:“主公,我军可以移师湖口,防止陈友谅窜逃,待风势有利,再一决胜负!”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最终陈友谅兵败身死。

  就这样,按照当初刘伯温所预测的那样,朱元璋消灭陈友谅的势力之后,平定了张士诚,再北上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称帝后,封刘伯温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为御史中丞,言官之首,有监察百官的职责。为了表彰刘伯温的大功,朱元璋特下令唯刘伯温的老家青田不加赋,也算是造福一方。

  刘伯温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因为他是言官之首,负责弹劾不法事宜,得罪了很多达官贵人,饱受排挤,最后急流勇退。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辞官归隐,回到老家,颐养天年。

猜你感兴趣

1.明朝历史故事

2.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

3.中国明朝历史故事

4.明朝历史小故事

5.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