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发生的历史故事
元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疆域范围最广的王朝,对外海陆贸易也最为繁荣。那你知道元朝发生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元朝发生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元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廉希宪施行仁政的故事
廉希宪是元朝初年著名的儒士、政治家,是元世祖的左膀右臂。他小的时候,言行举止便超凡脱俗,遇事非常有主见。9岁时,4个家奴盗走5匹马被抓获,依 法当死,廉希宪却声泪俱下劝父亲饶怒了他们;而且有一次,两个家奴借着酒劲奚落廉希宪,他觉得这是在侮辱自己,于是将这两个人送到府狱杖责。
廉希宪聪颖好学,19岁便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有一次,他正在读《孟子》,忽必烈要召见他,他就装着书出来拜见。忽必烈问他《孟子》的内容,他就用孟子 主张性善,好义非利,崇仁恶暴的主旨回答,忽必烈听后非常高兴,说:“你就可以称得上是廉孟子嘛!”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廉孟子”称呼他。
忽必烈的近臣们有一次进行射箭比赛,有个人射完了自己的箭就要取廉希宪的箭,他以为廉孟子一个书生,怎会射箭?哪知廉希宪微笑着制止他,从容地说:“你觉得我不能射箭吗?”。身边的人递给他一张硬弓,他三射三中,众人惊叹:“廉希宪真是文武全才。”
廉希宪的“武”更在于他有天才的指挥才能。宪宗蒙哥逝世后,他一面劝忽必烈还京即位,一面又先回京师,沿途宣讲天心人事——忽必烈应为大汗。得到了宗王塔察儿的响应。
忽必烈即位以后,廉希宪又根据当时的局势,建议遣回高丽王子,并与宋议和,得到忽必烈的赞许。接着又设计平定刘太平、霍鲁海的谋反,并代传圣旨,命汪惟 良带领秦州、巩州等处军队向六盘山进军,又调发更戍的蜀军及壮丁,由诸军总帅八春统领,与汪惟良会合,最后,彻底控制了关右的形势。忽必烈知道后,不但没 有怪罪他,反而觉得廉希宪用兵灵活,有胆有识。赐给金虎符,节制诸军,并下诏说:“朕委派你负责这方面的事情,你可以权衡利弊,自行定夺,不要拘束于平时 的制度而失去战机。”可见,忽必烈即位之初,廉希宪掌握和控制了整个西线的战事。因此,30岁的廉希宪便由中书右丞晋升为平章政事。
廉希宪整顿朝纲,兴利除害。他建议忽必烈根据治理的政绩,对世袭的官臣进行升降,刷新了地方吏治。奸臣阿合马擅权当道,管理财政,没人敢得罪他。廉希宪却认真追查阿合马的劣迹,如实上奏,使阿合马受到杖刑。
廉希宪在忽必烈面前奏事,总是据理力争,有时竟和皇帝辩论起来。气得忽必烈有一次大发雷霆,指着廉希宪说:“当初你在我的藩王府时,尚能忍受委屈,现在 你做了我的重臣,怎么返倒变得这么强硬呢!”廉希宪毫无俱色,从容答道:“王府事轻,天下事重,如果我不直言以谏,天下将受其害。我这样做并不是不自 爱。”忽必烈觉得他说得非常有理。
1270年,忽必烈下诏赦免京师囚犯。西域人匿赞马丁是先帝的大臣,为怨家所告入狱,这次也赦免 了。匿赞马丁的怨家向皇帝申斥。廉希宪得知后,立即在中书省签置释放匿赞马丁的书上补签了自己的名字。因释放匿赞马丁时他正在家休假,不知此事,他不想借 这个理由逃避此事。果然,忽必烈责问是谁做主释放匿赞马丁,廉希宪说:“这是陛下诏书上说的。”忽必烈生气地说:“诏书上说释放囚犯,有诏书说释放匿赞马 丁吗?”廉希宪回答:“不释放匿赞马丁,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诏书。”忽必烈果然大怒:“你们号称读书之人,碰到事情竟然这样,应该定个什么罪?”廉希宪不加 思索地说:“我们身为宰相,有罪应该罢退。”忽必烈见一点台阶也没有,很不高兴地说:“就按你说的办吧!”于是把他和左丞相耶律铸一同罢退了。
过了几天,忽必烈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问侍臣:“希宪在家做什么?”侍臣说:“读书。”忽必烈沉着脸说:“读书当然是我要求的,但是读书而不能用,多 读有什么用处?”奸臣阿合马见状,赶忙趁机进谗:“廉希宪天天在家同妻子设宴寻欢。”“胡说!希宪没有钱,用什么设宴?”忽必烈脸色更加难看。
1274年,忽必烈起用廉希宪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并派他去东北镇守辽东。有一次,大公主同国婿去京师,途经辽阳,以郊外射猎,践踏庄稼,侵扰百姓。廉 希宪当面向国婿讲道理,并说要向皇帝奏明。国婿害怕,来求公主,公主设宴来求希宪,并表示愿拿出一万五千贯钱偿还百姓,请求不要上奏朝廷。从这以后,诸王 贵族经过辽阳,再不敢放纵害民了。
1275年,忽必烈把廉希宪从东北召回,命他坐镇荆南行省,配合南征灭宋,廉希宪带病冒着暑热疾驱南下,到江陵,右丞阿里海牙率部到郊外迎接,望着来人掀起的尘土下拜,使荆州人士大为惊骇。
廉希宪来到江陵,马上下令,禁止元军抢掠居民财产,开展贸易,兴利除弊,地方秩序很快安定下来。廉希宪按忽必烈的要求施行儒家的“仁政”颁发了一些命 令。接着又大兴办学,在廉希宪看来,“办学讲经是不可延缓的”,所以他选教官,置经书。在学校成立的第天,廉希宪亲自到学校讲课,勉励学习生员。
由于廉希宪施行仁政,荆州西南地区宋境的苗族聚居区,很多头人都越境来归顺。忽必烈得知后说:“先朝非用兵而不可得的地方,现在希宪能令千百里外居民越境纳士,他的仁政感化力量真大啊!”
元朝发生的历史故事:元朝赞划重臣刘秉忠的故事
元朝赞划重臣刘秉忠(1216~1274年),原名刘侃,字仲晦,法名子聪,赐名秉忠,自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17岁时曾担任刑州节 度使府的令史,负责管理文书等事。因自感怀才不遇,遂隐居武安山从僧学道。后受燕京(今北京)大庆寿寺高僧海云禅师的邀请,充当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藩王府顾 问,并成为他最赏识、最信赖的人。
刘秉忠堪称元朝政体的总设计者:元朝的国号、年号、官制、国策,都是他一手谋划并说服世祖忽必烈采 纳实行的;元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俸禄制度、朝廷礼仪,都是他奉忽必烈之命,亲自主持制定的;元代的上都开乎府和元大都(今日北京城的前身),也是他具体勘 察、选址、设计并参与督建而成的。近800年来,人们一直公认他是元朝历史上继名相耶律楚材之后的又一个策划重臣。
刘秉忠一向认为:天子以天下为家,兆民为子,国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国,相需如鱼水。因此,在他给忽必烈出谋划策时,无不首先想到百姓的利益。
早在元定宗贵由汗二年(1247年),忽必烈受封于刑州。当时,刑州地处蒙汉交错杂居之要冲,是蒙古控制漠南汉地的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在此 之前,该地的领主却因辖治无方,横征暴敛,致使1.5万户居民不堪重负,纷纷逃亡他乡。忽必烈受封之初,当地百姓仅剩500多家。为此,刘秉忠建议忽必 烈:择良吏而治理,并推荐了张耕、刘肃为邢州安抚正、副使。结果,由于张、刘二人同心协力,革弊布新,斥禁贪暴,全州户口很快增加了10倍之多。
基于刑州的巨大变化,忽必烈在欣喜之余,又虚心征求刘秉忠治理漠南的意见。于是,他又提出了以下六条措施:
一、选择开国功臣子孙,分为京府州郡监守,督责旧官遵行王法,并照其政绩确定升降。为防止百官作威作福,残害百姓,还要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将现行的赋税徭役减去1/3~1/2。
三、禁止设置私狱,严禁酷刑。对犯有死罪者,奏请朝廷恩准后方可听断。
四、开放学校,尊奉孔子,实行王道。
五、兴礼乐,颁历法,修史书。
六、亲君子,远小人。广开言路,选拔谏臣。
刘秉忠曾随忽必烈多次南征北战,而在每次战役前后,他都不厌其烦地规劝忽必烈说:“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对南北人民一视同仁,不可嗜杀。”忽必烈也总是慨然答应道:“愿与卿等共守此言!”于是,命令诸将们痛改烧杀的恶习,并将所俘人员一律释放。
此外,刘秉忠还鼓励耕织,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反对奢华;他甚至建议成立孤老院,给衣给粮为养等等。
二
刘秉忠自从投身漠北,时时随侍忽必烈左右,“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一意“以天下为己任”。他鉴于蒙古贵族一向鄙视汉族儒生,而治国又离不开知 识分子的现实,告诫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并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灌输给忽必烈,渐渐使忽必烈认识到“人才乃治国之本”、“天下 治乱系于用人”。后来,忽必烈为延揽治国安邦之士,甚至还“诏求山林隐逸名士,所在官司,具以奏闻”。一经发现,无论身系哪个民族,都以重礼相待,或委以 重任,或安置于“集贤馆”内。
与此同时,刘秉忠更以荐举人才为急务。曾一度官至参知政事的贾居贞、左丞张文谦、平章政事王文统等人, 都是他亲自推荐的。中国历法史上的杰出人物王恂、郭守敬等,曾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推荐给忽必烈而得以施展才智的。天文星历专家田忠良、靳德进等,同样 是他将他们推荐给忽必烈的,并将他们安排到能充分发挥其专长的职位上。在至元十年(1273年),他一次举荐清官廉吏就达38人之多。
刘秉忠在推贤使能时,非常注意回避“私亲”之嫌。据史载,他的胞弟刘秉恕也很有才干,而且为人清正,但他却没有推荐他。后来,由于其他人的选拔引荐,刘秉恕才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并历任礼部尚书、淮西宣慰使和湖州、平阳两路总管,政绩也分外显著。
三
刘秉忠虽然深受忽必烈的器重,为元朝的奠基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看待个人的官名利禄却清淡如水,一直是僧衣斋食,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同僚们实在过意 不去,才奏请忽必烈“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忽必烈深以为然,即日赐名“刘秉忠”,令其还俗,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还下诏将翰林侍读学士窦 默的女儿许给他作夫人,赐以府第,成立家室。
刘秉忠还俗做官后,位极人臣,但他仍“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当昔”。有一次,忽必烈 赏赐他千两白金,他却坚持不受,还说:“臣山野鄙人,侥幸遭际,服器悉出尚方,金无所用。”忽必烈坚决让他收下,他才不得不受领。不过,为时不久,他便将 这千两白金全都分给了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和故乡父老。
至元五年(1268年),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大都竣工后,毅然辞去了中书省的要职,以明志淡泊。数年后,他在市郊的南屏山筑造了一座庐舍,闲居其间,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娱。
刘秉忠早在当和尚时就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功底,不但精通《易》理、天文、历法和数学,还对诗、赋、书法极有研究。著有《藏春集》6卷、《藏春词》1卷、《诗集》22卷、《文集》10卷、《平沙玉尺》4卷、《玉尺新镜》2卷等。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无疾端坐而逝,终年59岁。忽必烈闻耗,惊悼不已。他即命“出内府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随 后,又追赠他为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铁穆耳时,赠官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又进封为常山王。
猜你感兴趣:
2.元朝经典故事
3.元朝的历史故事
4.历史上的元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