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摘抄

燕青分享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的历史性文集。那你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摘抄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摘抄,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摘抄:英国强占香港“新界”

  甲午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公元1898年6月9日,清廷的代表李鸿章在英国的威逼下,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碧波荡漾的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早在公元1841年,英国侵略军就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登上了香港岛.第二年,战败的清廷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又屈服了.10月24日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九龙半岛界址街以南约十一点七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昂船洲)被割让给了英国.第二年1月19日,在九龙举行所谓的“授土仪式”.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把一袋装有九龙泥土的纸袋递给清廷官员,然后清廷官员再把这袋土授给香港总督罗便臣.这是使每个中国人痛心的一幕.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被迫赔款二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西方列强见清王朝腐败昏庸,都纷纷张开大口来吞噬中国.英国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又盯上九龙半岛界址街以北的大片土地.

  公元1898年4月2日,英国殖民者以法国租借广州不利香港防务为借口,要求拓展界址.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通知清廷,提出一个“租借”方案:陆地比以前扩大十多倍,水面比以前扩大四十到五十倍.李鸿章看了所谓的方案后气得胡子直抖,但是又无可奈何,只得采取沉默的办法拖延时间.

  窦纳乐见李鸿章迟迟没答复,就三天两头到衙门去大吵大闹,威胁说再不答复就派英国军队进攻北京.清廷最终只得屈辱地接受了英国的无理要求,但提出保留九龙城,由中国管辖;保留大鹏湾码头;大鹏湾和深圳湾中国兵舰商船有自由行驶和停泊的权利.

  6月9日李鸿章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上签字.凭这个条约,英国又霸占了我国九百七十五点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深圳河以南、界址街以北的九龙半岛地区,连同附近二百三十五个岛屿.后来这一大片地区被称为“新界”,就是新领土的意思,占香港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二.根据条约的内容,开始租借日期为公元1898年7月1日,租期为九十九年,到公元1997年6月30日期满.

  然而新条约的墨迹还没有干,英国就强行占领了九龙城寨,并一度攻占深圳全境.但是因为条约的限制,英国也从来不敢强行管理九龙城寨,使九龙城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地带.

  英国强占香港的历史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尽管清王朝腐败无能,但是爱国志士和当地民众反抗侵略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直到新中国诞生以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站立起来.公元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摘抄:康梁推动变法维新变法维新的领头人物是康有为.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与他的学生梁启超主张变法,改良政治,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光绪帝即位的时候只有四岁,朝廷大事由慈禧太后管着.慢慢地他长大了,公元1889年结婚,慈禧太后表示,以后让光绪主持朝政.其实当时正是中法战争过后不久,朝廷内外对西太后许多丧权辱国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她所说的让光绪管理朝政,只是做出一种姿态罢了.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种情况,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了保国会,创办《时务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要求朝廷维新变法.他们的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个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的高潮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是个倾向于维新的人物.他常常把社会上的一些情况告诉光绪,他还认识康有为,对康有为等人的改革主张很欣赏.光绪帝决心利用这个机会把朝廷的大权从西太后那里夺过来,振兴清王朝.他对军机大臣奕劻(kuāng)说:“太后假如再不给我实权,我宁愿退位,不当亡国的皇帝了.”

  奕劻把光绪的话告诉了西太后,西太后说:“哼,我还不想让他当呢!”

  奕劻在边上急忙劝解,西太后想了想,说:“也好,等他搞不出名堂来再说.”

  光绪帝决心按自己的想法去干.几个大臣上奏章要皇上把保国会给禁了,理由是:“保国会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光绪帝说:“保国会能保中国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查处呢?”这个说法传到外面,康有为等人的影响就更大了.光绪帝想召见康有为,可是奕?等人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根据历来的规矩,四品以下的官员,皇帝是不能召见的.”

  可是光绪帝还是要见康有为.奕?就搞了一个花样,说:“让康有为先写一个书面意见让皇上看看,如果可以实行的话,再接见康有为也不迟.”光绪帝没有办法,就下令康有为写一份奏章,说说他的改革主张.

  康有为精心写了一份《应诏统筹全局折》,他指出:“从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看,能变法就能使国家富强,小改小革仍然会使国家灭亡.”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内容.光绪帝看了很是欣赏,要衙门的大臣讨论.他不顾大臣的反对,要翁同龢把康有为请到颐和园的勤政殿,单独与他交谈.

  康有为应召来见光绪帝,他说:“现在外敌侵入我国的腹地,瓜分的大祸已经临头.我们的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变法就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光绪帝难过地说:“是的,现在确实非变法不可了.”

  康有为说:“皇上既然知道非变法不可,为什么一直没有什么举动呢?”

  光绪帝怕有人偷听,看一看帘外,然后叹息说:“我受到的牵制太多啊!”

  康有为点点头表示理解:“那么皇上就自己权力能够做到的,做几件大事也可以救中国的.”

  光绪帝表示同意.康有为继续说:“不过,现在的大臣太守旧,不了解世界的大势,靠他们变法是没有希望的.”他略微停了停,说:“我看先不必撤他们的职务,可以增设新的衙门,让一些主张维新的人有职有权就可以了.”

  光绪帝点点头,然后说:“改革需要钱,现在国库空虚,钱从哪里来呢?”

  康有为说:“日本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印度抽取土地税.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

  他们谈得很投机,光绪帝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这一次接见后,光绪帝准备重用康有为,但是遭到直隶总督荣禄和军机大臣刚毅的反对,光绪帝只好给了康有为一个准许专门上奏章的职位.康有为凭着这个职位,在短短三个月中上了许多奏章,内容涉及到废八股、培养人才,开办学堂,办报纸,振兴工商业、增强军事实力,以及创立宪法、开议会等等,甚至有禁止妇女缠足的内容.光绪帝还分别召见了维新派人物严复和梁启超等人.光绪帝从公元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三个月里几乎天天有新政颁布,要各地各部门认真实行,表现出他对变法的决心.他颁布的内容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工农业生产;设立矿务总局,修铁路,开矿山;改革财政,编制每年的预算和决算;办报纸,允许百姓上书议事,给百姓一定的出版、言论自由;改定法律规章;撤消无用的衙门和官员;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革考试制度,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可是就在维新派欢欣鼓舞的同时,保守派也对维新变法更加仇视了.一开始,西太后看到社会上很支持变法,她就对光绪说:“只要不违反祖宗的体制,你可以自己决定.”

  但是,当光绪帝在6月23日决定要废除八股的时候,西太后的亲信刚毅坚决反对.光绪帝大声责问:“你想要阻挠我变法吗?”

  刚毅马上说:“不敢,不敢.”又说:“这件事非常重要,皇上还是向太后请示一下吧.”

  光绪帝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专门到颐和园去见西太后,西太后也同意了.

  可是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政的内容渐渐地向政治方面发展,西太后一伙保守派就慢慢地坐不住了,双方的斗争逐渐变得尖锐起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摘抄:李鸿章主管洋务

  慈禧上台以后,清王朝同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清朝统治者由排洋、恐洋转变为媚洋;外国侵略者也认识到清政府可以作为他们奴役剥削中国老百姓的驯服工具,因而将对华政策由打转向了拉.清朝官员从西方引进军事工业,用以镇压国内民众起义,这就是最初的洋务运动.公元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而主持洋务活动最久的人物,则数李鸿章.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慈禧上台后,曾国藩保举他出任江苏巡抚,并让他按湘军的模式组织淮军.李鸿章在上海购买洋枪洋炮,又请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训练洋枪队,在血腥镇压太平军的作战中起了作用,使他尝到了使用西方先进武器的甜头.淮军在这一期间不断扩充,在绞杀太平天国革命后又赴河南镇压了捻军起义,逐渐发展为同湘军平起平坐的军阀力量.

  李鸿章因为镇压有功,升任两江总督.当时的两江总督,还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掌管长江流域和山东以南各海口的通商事务.李鸿章就在公元1865年收购了上海虹口的一座美商机器铁厂,同上海制炮局、苏州制炮局合并,成立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也把派容闳(hóng)赴美采购的机器运到上海,交付李鸿章使用.两年后又迁移到上海城南高昌庙镇,扩充了生产规模.江南制造总局招募中外技工两千多人,还附有译介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企业,以制造枪炮、子弹为主,还造出过一艘六十米长的大轮船.与此同时,李鸿章又在南京雨花台建造了生产洋炮的金陵机器局.

  当时进口的机器是第一流的,但制造的却是过时的枪炮.生产的大炮没有炮车,只能由士兵抬着走.金陵机器局为大沽炮台制造的重炮还发生过爆炸,致使全厂只得改为生产抬枪.这些落后的军工产品尽管起不了抵御外侮的作用,对付镇压手无寸铁或仅有大刀长矛的起义群众仍是绰绰有余,所以李鸿章还是不惜年年投入大量的国库银两,总数达两千万两之多.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深感经费严重不足,于是开始从“自强”转向“求富”.李鸿章看到西方国家虽然国土狭小,但从矿山、铁路、工业、邮政等方面可获得惊人的税收和利润.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开办企业,制成商品就地倾销,可以大开财源.于是从公元1870年起,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民用工业.这时他已升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重权在握,所以兴办过程十分顺利.

  李鸿章开办的第一个大型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从事沿海和内河航运.三年之间,所辖轮船从三艘扩大到三十多艘,并在同外国轮船公司的价格战中取得了胜利,为清政府赢利一千三百万两.尽管它开辟远洋航线的计划因西方列强的阻挠未能实现,但李鸿章仍认为这是开办洋务以来最得意的事情.他接着又兴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洋务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公元1874年起,洋务运动逐渐转入创建新式海军的第三阶段.经过十年苦心经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属李鸿章控制的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七千吨铁甲舰二艘、三千吨巡洋舰七艘等共二十二艘战船,全部从国外购买,海军兵力因此上升到世界前五名以内.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李鸿章既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又成了它的送葬者.

  洋务运动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混合产物,它一旦威胁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仍然会遭到他们的打击报复.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鼓吹的“同治中兴”,被历史证明只是一场幻想.随着在华利益的重行争夺,西方列强又开始了宰割中国的新一轮的侵略.

猜你感兴趣

1.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摘抄

2.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摘抄

3.上下五千年的摘抄

4.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章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