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的书的内容

燕青分享

  《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向青少年介绍中国历史的优秀作品。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书的内容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的书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上下五千年的书的内容: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做了皇帝,一心要恢复古代的制度,把天下的田地改为“王田”,不准私人买卖,叫富户把多余的田交给无田人去种,引起了豪门、地主、贵族的反对.农民受着沉重的剥削,没有农具,没有牲口,怎能把“王田”种好呢?结果,农业生产还不如以前.王莽只好又下一道命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弄得威信扫地人心不安.他又拉了三十万人马去打匈奴,为了打仗,就向老百姓征军粮、征牲口.谁要是慢一步,就处死刑或没收为官奴.

  老百姓闹得没法活,就起来反抗.西北边境靠近匈奴一带的百姓,捐税和官差负担特别重,他们首先起义了.

  公元17年,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闹饥荒,野菜都挖光了.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个叫王匡的,另一个叫王凤的人,带领好几百农民起义,抢了官仓的粮食,占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没几个月工夫,起义军就有了七八千人.后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好汉.

  消息到了长安,左公孙禄对王莽说:“大臣当中有不少人乱划田地,叫农民没法耕种;不顾老百姓,加重捐税.百姓造反,罪在官吏.只要惩办贪官,向天下赔不是,国内就能够安定下来.”他还要求把进攻匈奴的军队应当赶快撤回来,跟匈奴讲和.

  王莽一听,叫卫士们把公孙禄轰了出去,接着下令剿灭绿林.荆州的长官马止召集了两万官兵,奔绿林而来.

  绿林军跟官兵交火拼杀,越打越精神.官兵连爬带滚,四散逃跑,死伤好几千人.王匡、王凤趁着机会,攻进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两个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贫民,余下的大部分都搬上了绿林山.

  起义军猛增到五万多人.想不到公元22年,绿林山发生了疫病,五万人死了快一半.活着的人只好分成几路离开绿林山,一路占领了南阳,一路占领了南郡(在今湖北荆州北),一路占领了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

  就在南方的绿林军打击官军时,东方的琅邪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有个公差吕育,没依着县官的命令去打交不出捐税的穷哥儿们,县令把他杀了.吕育的妈妈怒火烧烧,约了一百多个穷苦农民杀了狗官.穷哥儿们跟着吕妈妈来到黄海一个小岛上,瞅机会上岸打官府,砸监狱,开粮仓,名声越来越大.没多少日子,跟着吕妈妈的队伍就有一万多人.

  公元18年,莒(jǔ)县又出现了首领名叫樊崇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打击官府,也有一万多人.后来,吕妈妈病死,手下的一万多人都上了泰山.公元21年,王莽派大将景尚带兵去围剿,叫起义军给杀了.王莽眼睛往上一翻,差点儿背过气去.他跟太师王匡谋划,集中兵马,先打一头,派太师亲自出马,率领十万大军去围剿樊崇军.

  樊崇他们听到了风声,怕打起仗来自己人不认识自己人,就叫起义的农民都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记号.这支起义军就得了个外号,叫“赤眉”.

  赤眉军立了两条公约:第一条,杀害老百姓的定死罪;第二条,打伤老百姓的受责打.老百姓都欢迎他们.王匡的官兵来了,赤眉军拼着命猛攻.樊崇是个大力士,枪头“出出出”地对着太师王匡直扎.王匡拉转马头就往回逃,大腿被扎了一枪,跑了.他的副手、廉丹死在乱军之中.十万官兵,逃了太师,死了大将,乱哄哄地散了一大半,有一部分投降了,赤眉军的人数一下子增加到十多万人.

  这时,全国到处闹饥荒,关东人一批又一批地往关中拥过去,进关的难民有几十万.王莽只好下令开仓发粮.可官吏们层层克扣,粮食到不了难民嘴里.长安有上千上万的难民死去.王莽只管催促各路官兵加紧围剿绿林和赤眉.当时除了绿林和赤眉,别的地方起义的农民也很活跃.单黄河两岸,就有大小起义军几十路.可是各地的起义军彼此没有联络,都自个儿打自个儿的,而且,地主、豪强和倒了霉的汉朝贵族,都趁着机会混进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

  上下五千年的书的内容:董仲舒引经断案

  汉武帝有一次在京城召集贤士能人商讨国家大事,三十九岁的哲学家董仲舒也到京城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从容对答皇帝的提问,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主要受孔子的影响.他特别推崇孔子,认为他的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的儒家思想应当大大提倡,而其他的学术思想则应当统统排斥,不能让它们齐头并进.董仲舒的这个“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不仅被汉武帝所采纳,而且充分肯定,积极推行,让它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由于董仲舒推崇孔子,因此把孔子所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看成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理论依据,因此,他在当朝廷官员时,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难问题,大多从《春秋》中去寻求答案.

  有个年轻的女子,她的丈夫出远门,在乘船渡海时,不幸掉进海里淹死了,尸首无法找到.过了一段时间,这女子的父母为她另找了一门亲事,并把她嫁了出去.当时汉朝的法律规定,丈夫没有落葬前,妻子是不能改嫁的.官府根据这条法律,把那个女子抓了起来,并判了她的死罪.

  董仲舒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判刑不当.他引用《春秋》中的一个条例,大意是丈夫死了后没有男人就可以再嫁.而且那年轻女子并不是德行不好,去和其他男子私奔,而是顺从父母的意思去嫁给别人,没有违反《春秋》中的原则,因此不能判罪.

  还有一桩案子:父子俩与别人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对方拔出佩刀要刺杀父亲,儿子见了,立即拿起棍棒冲上去援救.不料在混乱中棍子居然击中了自己的父亲,使父亲受了伤.根据汉朝法律规定,儿子打伤父亲,是不孝罪,要判重刑.

  董仲舒知道后,讲了《春秋》中的一则案例:春秋时有个叫许止的,很孝顺父亲,见父亲病了,连忙去买药,煎好后端给父亲喝,不料父亲因吃错了药而不治身亡.由于许止没有杀父的动机,因此没有论罪.

  董仲舒认为,这两个案子情况相仿,这个儿子是在混乱中误伤了父亲,他没有打伤父亲的动机,所以应该免除他的罪,不予处罚.

  由此可见,董仲舒在审案断案方面,是完全依照《春秋》的“微言大义”来行事,他提倡礼治,认为用道德的感化作用比用刑的惩罚作用更能服人心.用刑法治百姓,百姓们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敢犯罪,但内心的根子没有去除;用礼治百姓,百姓们觉得犯罪可耻,从心底明白不能去犯罪.

  董仲舒的这种思想对于统治者有利,因此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当他晚年退休后,朝廷如遇到一些重大的问题,还派最高司法官到他的住处去探讨处理的办法.

  上下五千年的书的内容:张骞探西域

  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ù 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陇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张骞他们走了几天,终于给匈奴兵围住,做了俘虏,只好住在那边,一住就是十多年.别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张骞在一起.日子久了,他们说话、做事,跟匈奴人没有什么不同,匈奴人对他们的看管也放松了.

  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带着干粮,趁着别人不留心时,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只往西走.他们跑了几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在月氏北边,是出产快马、葡萄和苜蓿(mù 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大宛人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这会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

  张骞见了大宛王,要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张骞见了月氏王,说汉朝愿意跟月氏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这样.原来月氏老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只是很有礼貌地招待汉朝使者.

  张骞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离开了月氏回国,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他们只好又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国内大乱.张骞同堂邑父就逃回来了.汉武帝见了十三年未见的张骞,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juān dǔ)——天竺(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汉武帝听了,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这次,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走了两千里地,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今云南南部).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很客气地招待使者,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让过,张骞只好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这次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

  后来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看到匈奴被汉朝打败,就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结交乌孙王,跟他和亲.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了.

  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

  乌孙王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都害怕匈奴,商议了好几天,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就打发张骞先回去,他借着送张骞回去,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

猜你感兴趣

1.上下五千年书籍里的内容

2.上下五千年书内容

3.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

4.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精选

5.《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