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的饮食文化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其优越的发展条件。它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发展的优势,但也还有不少阻力和不足。阻力主要来自三种世俗成见:第一,鄙视烹调工作和饮食业务。这是儒家“耻涉农商,羞务工伎”思想的影响。我国以往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鄙薄生产技术、贱视生产劳动者,认为做官当老爷才是上品,“皓首穷经”才是正道。近代,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陋习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对这种历史积习的清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第二,把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吃、喝、玩、乐划等号。其实,享乐主义也不能与资产阶级划等号,许多资产阶级的科学家、事业家和政治家都是反对享乐主义的。享乐主义只是资产阶级中一种腐朽的思想。吃、喝、玩、乐虽不是人类生活内容的全部,也不能看作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但都是人类的生存权利。我们应该反对的是那种“金樽美酒千人血,桌上佳肴万姓膏”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享受观和分配制度;以及那种恣食烂饮的靡靡之风。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健康的享受观和消费观。要在发展生产、提高全民思想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三,过去烹调学长期被象牙塔式的美学归入另册,那些美学家把烹调看作是满足低级感官的一种玩艺儿,认为美学是超功利的;他们鄙视烹调业务和烹调工作者,实在是一种门户之见,也是对美学本质的歪曲。其实,所有美学都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升华。饮食之为味感美学,与音乐之为听感美学,绘画之为视感美学,文学作品之为意感美学一样,同是人类美学园地中的一簇永开不败的绚丽之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40多年的奋斗,基本解决了过去历代未能解决的全民温饱问题,这是发展饮食文化的首要物质基础。人民政府的许多政策措施,如运用现代科技去发展农业生产的“星火计划”;改善生态环境的系列措施;大兴水利、改造草原和沙漠、开发荒山、开拓海上牧场、建立粮油和禽畜生产基地;引进动植物优良品种;开展生物工程研究;推进食品工业现代化等等,已使中国的食料和食品生产,跨上一个新台阶;中国饮食资源的潜力,正在一步步展现出来,这是孕育中国饮食文化大发展的另一层次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有关烹调和食品制造领域出版的专著和报刊,不下数百种;各类饮食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厨师、点心师、食品技师人才辈出;各地崛起的食品节,如豆腐节、葡萄节、红果(山楂)节、西瓜节、荔枝节等等,一个接一个,展现着各地优质特产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随着国家的发展步伐日益隆盛的现实表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1) 饮食的社会功能增加。人们之间业务性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
2) 为专门寻求饮食的“吃货”也在增加。饮食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吃饱喝足,在现代社会,追求美食享受更加盛行。从专业性的烹饪书籍到美食杂志,还有这几年央视兴起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求。
3) 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盛行。快餐文化的基本理念就是“速简”,以效率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考虑到营养和口味。它将推动饮食文化向易于制作、食用、保存的高水准饮食发展,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之一。
4) 食物营养的高低和能否起到保健作用,是衡量其食物的主要标志。现在讲营养,主要是讲如何使取得的各种营养素适度、均衡,使自己能活得健康长寿。
5) 西式饮食文化进入中国。自从80年代以来,无论是日本料理、韩国烧烤,还是法俄大菜和意大利比萨店都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6) 现代社会提倡从饮食提倡生活的思想也开始出现。最近在法国巴黎甚发起了场“慢食运动”,目的是提倡悠闲进餐方式。显然,这“慢食运动”与快餐所采用的快速进餐方式似有矛盾,但这“慢食运动”则代表了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和心度。在我看来,快餐是客观形势所迫,慢餐是内心世界要求。
上一篇: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下一篇:古代饮食文化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