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采葛》原文及赏析
采葛出自《诗经》,是一首出于先秦时代的四言诗,作者不详。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诗经·王风·采葛》原文及赏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王风·采葛》原文及赏析
【原文】
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赏析】
一首《采葛》,寥寥几句,被数代人传承了几千年,如此“简约而不简单”的诗句,我不得不怀疑里面藏着一个“大”的故事。
查了很多资料,旧说里的解释各不相同。《毛诗序》将其定性为“惧谗”--“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用今日语言来描述就是说“一天没有见到君王,就担心有人在君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故而仅仅离开一天,也觉得时日甚久,恨不能日夜伴君左右。我很是理解这种担心,甚至觉得这种心态勉强可算得是忠心耿耿的一种表现,可我又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担心和采葛、采萧、采艾有什么关系,用这些画面作始,诗人的用意何在呢?
朱熹的解析相对就好理解一些,他认为:“采葛,所以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绤,是葛布的统称。诗人之所以写采葛、采萧、采艾,而没有写采梅、采花、采树叶,不过是应时令的随手选择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本诗的关键不在于采的是什么,而是后面的“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采摘不过是借以表达思念的一个烘托,思念的切切才是诗人要表达的重点。后人抓住其中两字,把这种解析归纳为--“淫奔”之诗。
我极喜欢朱熹的这句“未久而似久也”,但不能接受“淫奔”之说。过度为“淫”,放纵亦为“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毋庸置疑的“淫”。这样的一个字,在中华文化中实在不是一个褒义词。诗中虽然有过度思念之嫌疑,但却没什么不好,用“淫”字来定义,在今人的眼中看来未免正有古人之“淫”的意味。“奔”是往之的状态,在此句中也是如此,没有悬念和猜想。但跟在“淫”的后面,就有些让人不太舒服了。向往爱情原本是青年男女生活中最美好的怀想,到了朱老夫子这里却成了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的淫乐之事;三百首《诗经》,几十种爱情,都被他一一盖上“淫奔”的印章。我们是该怪罪于封建社会的旧俗,还是见谅于朱老夫子的不解风情?
《诗经·王风·采葛》读解
热恋中的情人,总觉得时间太快,相聚短暂;也觉得时间太慢,分高大久。处于这种状态之中,除了热乎乎的情感体验之外,脑子里是容不下其它东西的,也不可能有其它东西。
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内心状态。客观真实在情人心中转变成了主观真实;主观真实掩盖了生活的实际状态。客观真实完全可能被夸大凸现,或者彼缩小忽略。
“以我现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样一种心境是艺术化的心境,也是在热恋时的心境,因此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实际上是丑八怪,在情人眼中也会变成天使。
这不是变态了么?是的,是变态。主观心境,把客观真实主观化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对恋爱来说,变态是正常的,理性得一切都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反倒是不正常的。艺术也是如此。所以,恋爱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化的心理。
上一篇:《诗经·邶风·燕燕》原文及赏析
下一篇:《诗经·王风·兔爰》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