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艺术>

老猴舞的基本介绍

邱惠分享

  老猴舞又称猴鼓舞,当地称之为“剥泽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老猴舞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老猴舞的简介

  古蓬镇的古稠村,遂意乡的增仰村等地瑶胞,常于瑶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和喜庆节日跳猴鼓舞。舞者学猴子动作,边打鼓边跳舞,边舞边唱,作戏取乐。

  主鼓手一边以鼓点指挥铜鼓演奏,一边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现众人的愿望,让死者的灵魂登天,驱散众人心头悲伤的阴影,消除灾难。他左跳右跳,双腿并拢微曲,然后双槌击鼓,手中的小木槌则有规律地从头顶、两耳、双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击,或左或右地绕皮鼓转圈。其舞姿动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农事劳动的挥锄、挖地、点种,让人从中看到后人对前人艰辛创业的深深敬意。

  牛角号的低沉,铜鼓声的铿锵,皮鼓声的凝重浑厚,久久回荡在山中,带着众人的缅怀之情,响入云天。

  老猴舞的来历

  相传,在一个林木茂密、山明水秀的地方,住着一户人家,丈夫早亡,遗下三个儿子,妻子一人含辛茹苦,以到山上采集青冈子酿酒维持生计。一天,兄弟三人到山上采摘青冈子,不知不觉小兄弟与两个哥哥走散了,两位哥哥采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发现弟弟不见了,连忙跑回家叫来母亲和村里的邻居,打着火把上山去找,但是一连三天都找不着,他的母亲为痛失儿子,每天都以泪洗面,时间一长,就把眼睛哭瞎了。这个小儿子发现哥哥不见了心里十分害怕,满山遍野哭喊着寻找两位哥哥,不知不觉中走到密林深处,迷失了回家的路,最后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山洞里,原来他掉进的是猴子居住的山洞,洞里住着一大群猴子,小儿子在洞里和猴子一起生活、玩耍,饿了就吃猴子们摘来的野果,渴了就和猴子们去喝山泉水。年长月久,这个小孩的身上渐渐的长满了毛,而且也学会了猴子的语言,连原来的话也不会说了。过了许多年以后,这个小孩子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过度,就忧郁而终,按照毛南族的民族习俗,在出葬那天法师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老人,一时间阵阵低沉的铜鼓声响彻云霄,传到了千里以外的荒山上,正在猴群里玩耍的小儿子听到了远处传来家乡熟悉的铜鼓声,就顺着鼓声找到了回家的路,他走到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仔细张望,发现铜鼓声正是从自己家里传出,而且门前挂着白布,两位哥哥跪在棺材前一边哭一边烧香烧纸,便意识到母亲已经去逝,就不顾一切地往自己家跑去,但跑到门口后,才发现家里的人已认不出自己了,自己也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像猴子一样的叫声,他为了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悲伤之情,他捡起一段空树筒,用围在腰间的兽皮蒙上,做成了一面兽皮鼓,他举起兽皮鼓手舞足蹈的边喊边叫口里发出“嚎、嚎、嚎”的声音,并且围着兽皮鼓不停的跳舞,以表达自己离开家人多年的悲伤心情,在场的人开始还以为是山坡上的猴子在胡闹,但见到他眼里不停流着泪水,总是不愿离去,才想到他是不是十多年以前丢失的小孩,当两个哥哥认出他的时候,兄弟三人跪在母亲的灵前已经泣不成声。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流传到后来就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毛南族对去世的老人出葬时除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亲人外,还必须用“猴鼓舞”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因其节奏欢快、动作滑稽,故而逐步演变到本民族的一些欢庆节日中,成为毛南族的传统舞蹈。

  老猴舞的特点

  此种舞,人数多寡不限,服饰、道具简单,戴上脸壳,腰系红带,背上腰鼓即可上场。舞时,动作敏捷、节奏明快、击鼓多变、情趣诙谐,妙趣横生。

老猴舞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宋朝舞蹈特点介绍大全

2.关于文明部歌舞的古代诗词典故

3.唐朝的音乐舞蹈介绍大全

4.中国舞蹈文化介绍

5.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