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艺术>

胡腾舞的基本介绍

邱惠分享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胡腾舞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胡腾舞艺术特色

  胡腾舞是一种男子单人舞,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起舞时,男子绕圈急行,舞步变化多端,时而刚毅奔放,时而柔软潇洒。胡腾舞的舞者大多是白皮肤、高鼻梁的中亚人,他们通常在一块花毯上纵情起舞,音乐则是由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

  “胡腾舞”的腾、踏、跳、跃,动作粗犷,节奏急促,表现了西部民族豪放、质朴、坚强的性格特征和朴实激昂的情感宣泄,加上饮酒的情景,动作更加突出,强化了该舞的地域特色,民间又称“醉舞”。作为一种能够展现男性阳刚之气的舞蹈,胡腾舞曾在北方贵族中风靡一时。北方贵族多受草原文化熏陶,胡腾舞的热烈昂扬可能让他们想起了策马扬鞭、放浪于草原的生活。在 粟特人墓葬出土的石榻中,多有表现墓主生前宴饮场面的胡腾舞者。如虞弘墓出土石椁,安伽墓出土的石榻。

  唐代诗人李端曾写过一首《胡腾儿》诗,细致描绘了胡腾舞者的飒爽英姿,诗歌最后一句慨叹他们四处漂泊的命运:“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胡腾儿”的家乡在何方呢?

  胡腾舞传播历史

  据考证,胡腾舞起源于中亚的石国。石国大致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是粟特人建立的国家之一。粟特人是中世纪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建立了多个城邦国家,除石国外,还有康国、安国、米国、史国、何国、曹国、火寻、戊地八国,这些国家的人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昭武九姓”。魏晋以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大量粟特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易的中间商,胡腾舞大概就是这时传入的。一部分粟特人后来定居中国,并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他们的后代曾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史思明就分别是安国人和史国人的后裔;五代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的石敬瑭则是石国人的后裔。想来,他们很可能也是胡腾舞的爱好者。

  胡腾舞历史起源

  “胡腾舞”源于中亚“昭武九姓”中的石国。 在唐代,“胡腾舞”也盛极一时。对于“胡腾舞”的情态,唐诗中有两篇作了相当集中的描写。其一篇是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毅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另一篇是李端的《胡腾儿》诗:“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以上两首诗中,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其表演节奏“急蹴”,而动作以蹲、踏、跳、腾为主。其伴奏音乐有横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的乐曲。“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区别是,舞姿不同,一个是“腾”急蹴的跳腾;一个是“旋”,飞速的旋转。另外,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石国胡儿人少见”句,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胡腾舞”的原生地是石国。

  “胡腾舞”在中原传播的最早记录,目前没有发现。北齐(公元550-577年)墓出土过两个舞蹈瓷壶,一个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有五人组成的乐舞场面,乐舞人都是高鼻深目,身穿胡服的西域人。另一个传世的北齐瓷壶,也有一组乐舞图,卷草纹中有七个西域乐舞人像。这两个壶上舞人的舞姿,都具有“胡腾舞”的某些特点。

  胡腾舞广为流传

  胡腾舞,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20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做边贸生意为生。每当交易谈成时,双方便饮酒做乐,胡人遂趁兴起舞,于是,"胡腾舞"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胡腾舞"集中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西域各族文化乃至西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共同孕育的结晶。它的产生和流传,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气侯条件下各族艺术的相互吸纳和借鉴。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胡腾舞"受到河西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很快风靡唐都长安,同时还被引入宫庭,成为宫庭乐舞。

  胡腾舞

  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儿》诗就是描写"胡腾舞"的典型篇章。全诗如下: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急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舞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敦煌壁画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中国最大的自治区

3.《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4.全国最长的州的名字

5.池州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