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及答案_北京语文预测卷2017(3)

刘惠分享

  2017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含义:利用博物馆,各种现代技术让参观者近距离感悟文物的魅力。作用:①发挥它们在公众所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的作用②实现学术、趣味性统一;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借助计算机等生成三维环境,调动多感官,带来沉浸感;使用现代技术使得文物呈现方式灵活,让更多的人喜好上古文化③解决了展空间有限、文物损毁等问题。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不失掉时机罢了。②从三代圣人以来,用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

  13、答案【D】

  14、答案:时代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能做的的仅仅是不失去时机而已。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获罪就不能被废除,即使君主想要废除封建也不能做到。

  秦朝的情势允许建立郡县制,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准确的把握态势,实行郡县制。汉朝时恰恰相反,根据时势,不适合完全建立郡县制,即使汉高祖和张良都不同意分封制,但最终还是封了韩信等诸王。因此,苏轼说,分封诸侯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情势造成的。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1)运用意象:王维的诗歌中,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乐祥和的山乡之景。郦诗运用“猿鸣”,杜诗运用“玉露”和“枫树”的意象,通过描写凄婉的猿鸣、秋天的霜露以及草木,烘托出凄凉萧森的氛围。(2)抒发情感:王诗中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情绪,幸得巴峡山水之美,离愁别绪得以宽慰。全诗哀而不伤,并不消沉。郦诗和杜诗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愁苦悲伤的情感。

  18、答案:(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9、答案【C】

  20、答案【D】

  21、答案:特点:有生命力,欢快奔腾;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丰满成熟,哺育两岸万千生物。

  象征意义: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鄂温克人乐观向上的性格:鄂温克人的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河流象征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

  22、答案:“这河的深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根河的生命力以及养育两岸万千生物的伟大。

  (2)以玛利亚索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停止传统的打猎、伐木活动,转为守护驯鹿和看护森林,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

  (3)鄂温克人搬下山,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草木以及驯鹿等动物,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抵达不了”的原因是我们山外的人,匆匆来去,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厚经历和思索。

  表达了作者对森林河流的敬畏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

  23、答案:玛利亚索的“根河之恋”表现放下打猎的生活方式,守护她热爱的驯鹿。

  乌热尔图的“根河之恋”表现在通过文学讲述根河和鄂温克人的文化。后来辞去京官回到故乡亲近身体里的文化血脉,并完成《呼伦贝尔笔记》等作品,表达对故乡的眷念和报答之情。

  走出山林的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森林河流和驯鹿等,努力与以往的生活方式告别,并以欢乐的态度一未来接轨。

  这样的构思让文章结构清晰,不同鄂温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爱着故乡,与森林河流和谐共处,一起呼应了文章主旨和题目的“根河之恋”。

  24、答案【A】


猜你喜欢:

1.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4.高考卷语文真题

5.高考语文课标试卷及答案

6.历年全国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