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在过什么
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是在过什么
根据《周易》的理论,“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阳数相重的日子,这才有了“重阳节”的名称由来,也称“重九节”。
(一)祭祖节
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从而我们才看到有关重阳节最著名的那首唐诗,诗行里传达的是这样一种情感基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初九,宗族亲人都在故乡从事着重阳节的风俗活动,唯有王维一人独在异乡、独自寂寥,他才分外怀念故土乡亲,怀念手足兄弟。
(二)登高节
这首诗中,同时还提及到了重阳节的第二个节日主题,就是“登高节”。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
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
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如今游览北京故宫,还能在御花园里看见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这处所在,就是每年重阳节皇帝率领后妃登高远眺的地方,虽然不能轻易出宫,但是宫廷也要与民间保持同步的节日礼俗。
与王维那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意思完全一致的,还有卢照邻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九重阳登山远眺,望穿秋水归乡不得,只好独在他乡饮一杯菊花酒,天空划过秋雁悲鸣,似在啼唱两地不能同聚的伤怀。
诗中向往的登山场景、悲叹的遗憾感受,与王维诗是一模一样的,然而此诗更为雅致的对仗诗句“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却不如更为口语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更广,这就体现了文化在大众传播层面的通俗化需求。由此看来,作诗时候最讲究语言通俗易懂、要让目不识丁的老妪都能听懂诗句的白居易,一定是最懂得传播学的人。
重阳节的第三个主题意义就凸显了出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有着为老人祝寿吉祥、祝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见的就是李商隐的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经典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刘禹锡诗里的老当益壮的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散发余热,人间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这都是非常美好而温暖的景象。
尊亲孝亲,该是任何家庭里永恒不改的话题;
敬老爱老,这是任何社会中体现文明的标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苍凉,身体不免走向老态,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阳无限好”的另外一种人生状态里的美,依然可以有“为霞尚满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华绽放给人间,那是蓬勃朝阳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头不懂的成熟厚重。
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如同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着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
重阳节相关文章:
3.重阳节诗句
4.古代重阳节的习俗
5.重阳节农历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