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华华分享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广东,有许多闹元宵的独特习俗,展示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那你知道广东各地的元宵习俗是什么吗?

  广东各地元宵节习俗,你家乡的元宵习俗是什么?

  深圳/东莞·舞麒麟

  深圳坪山舞麒麟,远近闻名。这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不仅传承着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愿,而且在岁月的变迁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记。

  而在东莞,舞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每年元宵节市政府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广州·广府庙会

  广府庙会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为期7天的庙会,涵盖了十余种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通过庙会的方式,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相约幸福广州。

  佛山·行通济桥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地区在过年时传统的习俗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清远·舞火麒麟

  每年元宵夜,广东英德市大湾镇热闹非凡,火光四射。

  由火麒麟、飘色和花灯组成的大湾传统元宵节目,当天就有光着上身的年轻人在火光中舞动着火麒麟,围观村民中传出阵阵欢呼声。接着就沿街巡游、挨家舞拜,吸引了上万民众观赏,大湾镇人头涌动。

  茂名·年例

  “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远近闻名。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到娱人娱神的节日,发展到现今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

  而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

  湛江·舞人龙

  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湛江市东海岛的东山镇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东海岛东山镇的人龙舞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一绝”。

  中山·开灯节

  中山自古就有春节过后开灯、挂灯、唱灯歌和设灯酒宴的习俗。如今,这一习俗却在一些乡村失传了,而南头镇却依然保留着这一独有的习俗。南头花灯酒会的习俗包括开灯、投灯、饮灯酒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每年,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由村中的长老负责订制39盏花灯,之后,陆续举行“开灯”、“祈福”等系列习俗活动。到了正月十六日上午,还要进行祈灯仪式。

  梅州·烧火龙

  广东梅州市丰顺县的埔寨镇,每年的元宵晚上会举办“烧火龙”活动,至今有300年历史,是当地人们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祈福活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顺埔寨火龙每条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火龙游走在人群中,并喷射出各种绚丽的烟火,场面相当壮观!

  潮汕地区

  吊喜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潮汕人叫这天为小过年。昔时,大户人家过年时要备办大量祀品祭祖拜神,帮手的需求大增,家庭贫寒的人忙着去帮佣到正月十五才休息,所以也有说“十五”是“硗仔人(穷人)个过年”。当晚俗称“十五夜”。潮汕人的民俗十分有趣,且各县市有各种不同的活动。

  元宵此日,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营老爷

  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汉族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汉族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

  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送香船

  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与全国各地一样也有这种仪式,“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就是此俗。“香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有的直接扎成一条船形,有的制成张口露牙的大肚子河豚等。当天村民还请来他乡的亲朋好友,郑重其事地送香船,非常热闹。

  跳火墩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夜里、十六日下午,普宁市占陇镇溪东村都要举行一个特殊的辞旧迎新活动——“跳火墩”。

  “跳火墩”是该村传统民俗,跳过火堆,喻去掉一身晦气;青少年跳火堆,还有展示勇敢刚毅,不畏险阻的寓意。

  除此之外,潮汕地区还有做丁桌、赏灯、敬糖狮、行过桥、摆社赛会等等各种特色元宵习俗。

  作为广东人你必须知道的广东元宵习俗

  偷青

  在广州等地,从前过元宵节有“偷青”的风俗。这天晚上,看完花灯后,衣着光鲜的姑娘媳妇们踏着朦胧的月色,相约去“偷青”。所谓“偷青”,就是到别人园中摘取青菜。她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一边哼着小调“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一边到别人菜园中偷摘葱蒜之类的青菜。

  有些园主早有准备,预先将拔好的青菜分发给她们。姑娘们高兴而归,一路唱道:“偷青偷青,越偷越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妆镜,偷到皇母罗斗檠。”文昌县(今属海南省)的妇女“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的则以不挨骂为吉兆。还有的地方,发现有人偷你的青菜可以去追,但不能打骂。

  偷青虽是“偷”,但“偷“得高雅。据说吃了这“偷”来的青菜,不但能带来财富,还能使人聪明。《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就是因到董永的菜田里去“偷青”,被董永逮个正着,才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求子

  旧时广州等地,还有元宵夜求子的风俗。

  求子的方式,一是“占花祈子”,即到金华夫人祠烧香求子。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说:广州有多处金华夫人祠。金华夫人少为女巫,善摆弄鬼神,未曾嫁人。有一天她失足跌入仙湖中溺毙,死后尸体数日不腐,且发出异香。不久湖中浮出一具木偶,相貌和金华夫人一模一样。从此人们便把这木偶当作金华夫人的神灵供奉起来,据说求子很灵验。妇女们有谣云:“祈子金华,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这里说的“白花”指男孩,语出《诗经》中的“华如桃李”。诗中以桃李喻男女,男为白李花,女为红桃花。

  这一风俗流传甚广,粤西鉴江下游的吴川花桥,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桥上便插满纸花或鲜花,妇女到此必摘上一朵。

  二是“东行乞子”。据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元宵节的晚上,广州的仕女多东行到神庙里去求子。她们在神像前供上百宝灯,以祈得添子的好兆头。得到佳兆后,便从社庙里提灯回家。如果生了子,来年元宵节还要盛宴酬谢社庙。还有的在元宵节向庙里“请灯”: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字样,粘于灯上。三天后庙祝将所请之灯送至家中,谓之“送灯”,俗信这样可以添丁。

  三是“采青宜男”,亦即前文所说的“偷青”,目的是为了求生男孩。叶廷勋的《广州西关竹枝词》云:“不夜元宵彻鼓锣,蓬莱基尾踏春过。宜男俗尚青青菜,采送床头结子多。”

  祭祖

  广东饶平等地,过去元宵节这天还要祭祖。清代光绪年间的《饶平县志》记载:饶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祠堂,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祭祖,而逢元宵、清明、端午、中元、岁除等节日必举行大的祭祖活动。大埔县则把农历正月初六至二十日定为专门的祭祖时间。

  祭祖是以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或远祖的墓上祭祀。除了敲锣打鼓、放铳、放鞭炮外,还有舞龙、舞狮、迎景、打八音、放烟花等活动,非常热闹。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户出钱,由专人负责备办。祭祖结束后,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户。

  在潮汕,元宵节祭祖比春节还隆重,“五牲”之外,祭品中必须备有甜粿、酵粿和菜头粿各一笼,俗称“三甑齐”。有的地方,祭祖时还要郑重地将祖先画像悬挂在厅堂里(据《潮阳县志》)。

  19世纪末的《电石斋画报》曾登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饶平县黄冈镇某家新妇祭祖的盛况:“今岁上元之夕,余祖循行是例,先雇梨园子弟在祠堂演剧,袍笏登场,鱼龙曼行,颇极可观。后有夫人数辈,翠绕珠围,锦团花簇,姗姗莲步,皆到祠内谒祖。一时新郎新妇,貌似璧人,惟见簇簇生新,双双下拜云。”

  元宵“灯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长长的舞狮、舞龙、舞鸾、舞象的队伍,队伍后面紧跟着“打十八”(即后来所称的“八音锣鼓柜”),再后面是手举或手提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在元宵行游队伍中,还有特意组织的、以金童玉女扮饰的民间故事表演队,如“天女散花”、“六国封相”“哪咤闹海”等,行游队伍常常达数里之长,穿大街、绕小巷,所到之处,居民们燃烟花,放炮竹,成了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 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闹元宵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广东相关文章:

1.广东十大古镇排名

2.适合广东种植的水果种类

3.广东二本公立学校有哪些

4.广东粤语特色的经典绕口令

5.2017广东富豪排行榜前十名

    40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