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入伏是哪天_今年什么时候入伏(2)
更多入伏养
✔2017年什么时候入伏▏2017入伏从哪天算起▏2017年伏天时间表
入伏第一天吃什么?
北方的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今天入伏,应该吃饺子。传统的入伏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今年初伏、中伏、末伏开始的时间是7月19日、7月29日和8月8日,8月18日出伏,共三十天。
“伏”,是指“藏伏”,也就是“避暑”之意。过去生活贫苦,人们度过伏天的办法,无非是减少外出以避暑气,再应着时令为自己找点口福。虽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这些已不再是奢侈的美味了。不过,老习俗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入伏吃狗肉
在古代,古人无论迎接隆重节日,还是面临寒热变换的节气,首先皆从“吃”开始。就连怎么过酷热难耐、胃口顿失的伏天,古人也先用“吃”来壮胆。
最热的暑天称“伏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也就是说,2600多年前的秦国人进入伏天时,通过吃狗肉强身健体,用以防暑和驱疾。进伏吃狗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末。明谢肇浙《五杂组》卷二叹:“乃相承至今用之,何耶?”
汉代入伏,皇帝依然赐肉给大臣。《汉书》曰:“东方朔为郎,伏日诏赐诸郎肉,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而去。”至于什么肉,司马迁外孙杨恽写给好友孙会宗那封著名家书《报孙会宗书》给了答案:“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而到了东汉末期,达官显贵便借“伏”大吃一餐。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典略》曰:“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东晋史学家孙盛《魏氏春秋》谓:“何晏以伏日食汤饼(面条),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古人于酷热难耐的伏天进食热量高的狗、羊肉及热汤面有点出现代人意料了。其实,这是因为,远古时代流行“五行相生相克”,先民普遍认为最热的伏天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了伏天,“金必伏藏”。同时,与中医倡导“以热制热”夏暑养生方也有很大关系。
唐宋时期的史料就鲜见“伏日赐肉”的记载了。特别随着水上丝绸之路开通和海外蔬菜及水果涌入,清淡度夏渐成而时尚。除延续周朝入伏“赐冰”,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饮食替代狗、羊肉。
清代北京人入伏还用“苏叶”、“甘草”等草药煎“暑汤”喝,有些人家伏天干脆吃素及“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老京城流行的伏天饮食习俗等,就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古代伏天另一个重头戏“晒伏”,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晒书”可看成最早的“晒伏”,也只首现南北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谓:“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农历七月七日一般已近“三伏”尾声,但其规模、社会参与度都很小。
传说全民“晒伏”源于宋真宗,史料却无记载。倒是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篇详细记录了北京当时“晒伏”盛况:六月六日入伏当天,皇宫要晒皇帝的仪仗车驾,老百姓晒其衣被,“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有人认为将皇帝“华丽车驾”与贫苦人的“破书破衣”对照,彰显了作者傲视权贵的风骨。可我觉得反映的是“阳光最公平”。书中还提到“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观者两岸各万众,面首如鳞次贝编焉。”看来,明代伏天的强烈阳光已被人们充分利用。
入伏后吃什么蔬菜好呢?
一、多吃瓜类蔬菜。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是任何工厂生产的饮用水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夏季也正是瓜类蔬菜上市的旺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含水量都在90%%以上。冬瓜含水量居众菜之冠,高达96%%,其次是黄瓜、金瓜、丝瓜、佛手瓜、南瓜、苦瓜、西瓜等。
二、多吃凉性蔬菜。进入夏季后,对人体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暑湿之毒,所以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在夏季上市的蔬菜中,哪些是凉性的呢?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等都属于凉性蔬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凉薯等也属于凉性蔬菜,不妨经常食用。
三、多吃“杀菌”蔬菜。夏季由于气温较高,病原菌滋生蔓延较快,是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这时多吃些“杀菌”蔬菜,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葱、青蒜、蒜苗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