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说的话

欣怡分享

  家长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少考虑说话的方式和艺术,结果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有些话不能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说的话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说的话

  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父母教育孩子禁止说的话

  你怎么那么笨!”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因为一时着急,不加思考地说出伤害孩子的话,给孩子贴上“笨”、“迟钝”的标签。

  广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师李桂云表示,当孩子听到家长对自己“笨”、“迟钝”的评价时,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为自己争辩,可时间一长,由于他总是听到这样的评价,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当他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就会对自己说:“别去尝试,反正我不行。”渐渐地,孩子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慢慢失去了自信。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每件事都能达到大人的要求。”李桂云建议,当孩子做的某件事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并给予孩子帮助,这比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有效得多。

  “再这样,妈妈不要你了!”

  年幼的孩子自制力不够,常常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教导多次后,孩子仍然会“周而复始”,这时候,有的家长会用“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来威胁孩子。

  中国完形教育广西分支机构老师何明谦表示,孩子毕竟是孩子,在面对家长的恐吓时,他可能会认为家长真的不想要他或不爱他了,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特别眷恋,他的所有需求都需要父母来满足,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和不自信。”何明谦说,如果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而家长因此感到不愉快的话,应该把不愉快的心情传达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事,并因此感受到:“原来妈妈不喜欢这样”,然后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你看人家多懂事!”

  很多父母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努力的方向。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没起到激励的作用,还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甚至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广西南宁七田右脑教育培训机构桂林分校负责人鲁娜表示,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智力发育不一样,长处和短处也各不相同,将两个完全不相同的孩子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鲁娜认为,家长应该把目光从别的孩子身上转到自己孩子身上来,多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肯定孩子的一点点进步,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鼓舞。

  “我为你牺牲了很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总是无私的。然而,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还是会忍不住说出类似的话:“我每天那么累都是为了你。”“我为了你牺牲这么多,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让孩子了解到大人对他的付出,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心,可如果表达的方式不恰当,则会让孩子产生罪恶感或叛逆心理。

  李桂云建议,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付出,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述:“妈妈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妈妈觉得为你做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能再努力一点,妈妈会更高兴。”

  父母教育孩子应该说的话

  1、“这件事还可以怎么做”培养价值感

  比如陪孩子做手工课,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做。此时,父母在指导孩子做好一件手工之后,就可以问问他:“除了教你的这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做呢?”这句话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慢慢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多了,自我价值感就慢慢养成了,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2、“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给予心理支持

  从幼儿园到学校,孩子都可能遇到被老师无端指责、被其他孩子欺负等负面事件。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心智不成熟等原因,不愿意听完孩子的话,就指责孩子“肯定是没听老师的话才被骂”,或者怂恿“你不会打回去吗”。聪明的家长会适度地包容孩子,告诉他“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让孩子知道凡事能跟父母商量,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能避免孩子走错路、弯路。

  3、“好”给予无条件的接纳

  当孩子向爸妈提要求时,不少人会下意识地拒绝,或者提条件。比如孩子想出去玩,妈妈却说:“不行,你作业写完了吗,就想着出去玩?”这样下去,孩子要么今后不愿意再提要求,跟父母关系日渐疏远,要么变得叛逆,难以管教。不妨在回答前加个“好”字,比如,“好,你先把作业写完,就可以出去玩”。这样的回答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比否定式的回答效果要好。

  4、“对不起”教会责任感

  不少父母明明犯了错,却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好意思向孩子认错。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育老师。不敢承认错误,会导致孩子喜欢推卸责任,长大了也没有责任感。所以,父母犯错了,要及时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要知道,向孩子道歉、坦承自己的错误,以身作则,对孩子的道德培养来说很重要。

  5、“我爱你”增加安全感

  中国父母很少对孩子说“我爱你”。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国人普遍感情内敛,像“爱”这样的字眼羞于出口,亲子间也缺乏拥抱、亲吻等必要的身体接触。但感情要说出口,别人才能明了。尤其在责备孩子之后,除了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还要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批评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是爱他的,有助于建立安全感。

    369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