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怎么教育孩子不拿别人的东西

威敏分享

  3岁前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不知道东西是别人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拿来玩,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下面学习啦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教育孩子不拿别人的东西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心理

  (一)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也想要。比如说两个一起玩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没法从大人那得到,于是就找机会“下手”,拿走伙伴的玩具。

  (二)好奇心理:孩子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孩子拿走大人们的东西。比如说某个孩子看到老师把一块手表放在桌子上,孩子拿来看了看,对手表的指针转动很感兴趣,于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拿走了。

  (三)环境影响: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或孩子身边的长辈没有良好的示范,比如说父母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有占别人小便宜,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样肯定会让自己的孩子模仿。另外,孩子的同伴(特别是主要的伙伴)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或者在他们的教唆下,孩子也会染上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

  (四)心理缺陷:主要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于是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陷。典型的例子是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者给了孩子零花钱,而没有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科学引导。对孩子如何花钱不闻不问。于是孩子就会出现“偷”父母的钱,或者“偷”超市商场里的东西的现象。极个别的孩子还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表现。

  教育孩子不拿别人的东西方法1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物权意识,学会理财。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父母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并且引导他那些东西该买,那些不该买,学会理财和积蓄,避免孩子浪费和攀比。例如孩子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可以告诉他自己攒钱买一个,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存钱,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东西对别人的重要性。

  其次,父母老师要言传身教,做好模范作用。可以给孩子收集和讲一些与这方面有关的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故事等等。当然,父母老师一定不能有小偷小摸的占便宜行为,正如俗语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再次,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从而让孩子造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平时要多询问孩子的想法,顺势引导,而不是单一的满足孩子任何的要求,否则只会恶化孩子的占有欲望。

  第三,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平时多一些跟孩子的对话,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切忌暴跳如雷地训斥。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那样你愿意吗”?这样的话语是无法让孩子接受的。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很强了,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先跟失主沟通,请求别人的谅解,再陪着孩子去归还东西、致歉。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不拿别人的东西方法2

  (1)利用儿歌、故事和游戏等教育幼儿。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到具体形象的感染,容易从故事、歌谣、游戏中受到启迪。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大,利用这种形式及时教育幼儿,更容易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比如,可以在幼儿相对安静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玩一玩"是谁的"的问答游戏,帮助幼儿明晰物品所属权并及时给予正确行为的提示。游戏可以这样进行"红红的帽子是谁的?不是青青的,不是越越的,红红的帽子是豆豆的。红红的帽子谁来拿?青青不能拿,越越不能拿,红红的帽子豆豆才能拿。圆圆的小球是谁的?不是依依的,不是贝贝的,圆圆的小球是牛牛的……"当幼儿听到自己的名字被编进问答中时,会对问答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不针对某一幼儿的言语提示则可以更好地保护"偷拿"东西的幼儿的自尊。

  (2) 给予幼儿适度钓"惩罚

  当幼儿反复出现这种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态度鲜明地应对,必要时应当给予幼儿适当的惩罚。比如,暂时性地将该幼儿与其他幼儿隔离,或者暂停该幼儿喜欢的游戏一次,并及时告诉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多次出现不良行为,也可以与其家长及时沟通,由家长与教师共同来完成"惩罚"的过程。如果行为受到惩罚,幼儿就会认为这个行为是不适宜的。适当的惩罚因此会对幼儿产生正面的影响,幼儿会根据这种惩罚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这种情绪体验会与幼儿今后形成的道德认识产生联系。当然,惩罚应把握好"度",并且等幼儿不再有这种行为的时,应立即恢复他原来的待遇。
猜你感兴趣:

1.怎样教育孩子不拿别人的东西

2.怎样教育孩子收拾东西

3.家长本人教育孩子的做法

4.怎样教育孩子不要乱丢垃圾

5.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6.怎样教育孩子保护自己

    31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