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如何摆脱秋乏
处暑过后,你是否常常感到疲困、想睡觉?这就是传说中的“秋乏”。那么处暑后摆脱秋乏的秘诀都有哪些呢?接下来请跟着学习啦小编了解吧。
处暑后摆脱秋乏的秘诀
1、手擦面
每隔一段时间,用双手有规律性地揉搓面部,以面部感到微微发热为止,即可达到效果。长期坚持,还可起到一定的美容作用。
2、双臂划圈
试试活动下双臂吧。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如同跳绳,双臂向后、向上、向前、向下划圈10次,接着反方向划圈10次。此法活动双臂及肩,增强肺活量,有防颈椎病、网球肘之功效。
3、团身滚
身体仰卧,将身体团起来,尽量弯腰、埋头、双手抱膝或抱头,静止10秒钟,接着缓缓前后滚动10至20次。结束后,再伸伸懒腰,然后起床。这个动作主要能促使各部分肌力恢复平衡,缓解疲劳。
4、多站立
站立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脏病发作、燃烧多余热量、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而长期坐着工作的人,患糖尿病、肥胖和心脏病的几率,将比站立工作者高出许多。可试试把笔记本电脑位置抬高20至30厘米,进行“站立式办公”。间断性站着工作对健康有益,不仅能减少疾病也能延年益寿,还能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
5、踮脚尖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后下肢酸胀、乏力时,可采用踮脚尖的方法健身。人在踮脚时,由于双侧小腿后部肌肉的收缩挤压,可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下肢酸胀及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具体做法: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保持2~3秒,可重复多次。
处暑养生方法
防热
处暑是表明天气变化、由热转凉的节气,但并不是说,过了处暑天气就变凉了,而是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有民谚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处暑处暑,热死老鼠”。而这里所说的热,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秋老虎”。“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7-15天。所以,尽管处暑当日,即8月23日正好是三伏天“出伏”的日子,但仍要注意天气的回热现象,尤其是我国的南方地区。
润燥
处暑过后,日夜温差逐渐增大,易出现肺燥津亏之象,即口干、鼻干、干咳、便秘,皮肤皱纹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燥则润之”,因此,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是应对秋燥的重要养生保健方式。
在众多果蔬中,润肺除燥者当首推秋梨。古人称梨为“果宗”,即“百果之宗”。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凉,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无论生吃还是熟食,口味俱佳,且“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加上秋梨本身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可利尿、通便,还可促消化、增食欲,可谓是秋季推荐水果之佳品。
除乏
随着秋季的深入,自然界中的阴气增加,阳气减少,对应的人体的阳气也渐渐收伏,慢慢潜藏。所以,相较于“春困”和“夏打盹”,人们在入秋处暑后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浑身乏力无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为防止“秋乏”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而且也同样适用少许的午休来有效缓解或消除秋乏的情形。
伸志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悲秋”可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与季节的特征息息相关。进入秋季处暑节气后,黍、稷、稻、粱类农作物逐渐成熟,而天地万物也由春夏的勃勃生机、欣欣向荣转向萧条冷落,开始凋零。伴随着这种天气变化,加上秋干气躁,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伸志舒气,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处暑之后,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比如约一二好友郊游、登高望远,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
情绪。也可在早晚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比如散步、小跑、下棋,都是有效伸志的方式。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