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介绍
教育案例学,是以典型的教育案例为根据,分析、研究教育的学问。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介绍篇1
案例介绍:
徐××,男,19岁,某中学高二学生。出生于知识分子世家。亲属中大部分受过冲击,受迫害致死3人,父亲因受冲击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小学时听邻居说:“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徐××学习不好,初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到自卑。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渐渐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来越远。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学各有所乐,更觉自己无用,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但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等都是小市民,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状况也无改善,腰酸、背痛、头晕、头痛及乏力,但不愿去医院检查的治疗。
初三起即产生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死法,但没有勇气。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对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还是死了好。请看他的一段诉说:“我从小受歧视,养成内向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什么都不行,身体、成绩、家庭;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话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对,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
案例分析:
徐××存在典型的抑郁症状群而且持续多年,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对生活的无意义感,并伴有轻生念头;他身体不好,有许多体诉,有其慢性疾病的原因,也有伴抑郁症状的躯体障碍;还可找到明显的社会环境因素持续的不良影响。诊断:抑郁性神经症。
徐××的抑郁症主要是长期社会环境不良因素造成的。家庭的不幸、家庭气氛的压抑,老师的不正确对待等,从小至大在他心理上产生阴影,造成他对社会的悲观失望。但他人格发展的缺陷不能不说是起病的另一个原因,自卑、懦弱、自暴自弃是他最大的弱点。咨询中还发现他善思索,对社会、人生的许多问题思考的深度大大超过他的同龄人,但又显偏激、刻板,不能接受别人的劝导。他身体不好,使他连和别人竞争、展现自己的体力都不能,这进一步造成他的自卑。但是,社会环境因素是根本原因,徐××的人格发展弱点是因处境不良造成的,人格弱点又加剧了他的不良适应,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最终,内、外因素互为因果形成消极循环的怪圈,使他不能自拔而欲轻生以逃避现实。
对徐××的治疗是艰苦的。
辅导方法:
一是耐心倾听,任其充分渲染压抑多年的苦闷。他长期压抑,觉得没人理解,连对自己的母亲也不诉说。首次咨询是老师因他不上学送来的,他对咨询员充满疑虑与不信任,或长吁短叹,或低头不语。后在咨询人员理解尊重的态度和诱导启发下,终于打开情感的闸门,分4次近8个小时谈了他的经历,每次都泣不成声。充分的宣泄使他的抑郁情绪有所缓解,后几次都是他主动要来。对徐××来说,耐心的倾听还起到一个作用——使他感到社会并不那么灰暗,还是存在温暖的,用他的话说:“我再也没想到会有人这样同情地听我语无伦次的讲话,既不指责更不嘲笑我。”
二是引导他正确认识社会、家庭和自己。咨询人员举了大量例子说明他的遭遇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惨的;指出精神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样,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不要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和家庭;同时,通过事例分析,启发他认识到对于外部环境,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客观评价和对待,人不是被动地被环境所决定的,自己的现状也和自己并不差,人格虽有弱点,也有如勤思考、善自省等长处,鼓励他接受现实,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三是鼓励他振作起来,制定一定的活动、生活计划,增加活动量;说明慢性肾炎是可以治疗的,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身体,体力的增强会影响到精神状态,要求他去医院诊治;同时,还请他帮助整理一些咨询资料,使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四是同家长与学校联系,尽量改善他的外部环境。徐××的母亲为家庭诸多问题困扰,对徐的情况并不清楚。和她联系后,她既吃惊又伤心,和儿子深谈了一次,对家庭的不幸做了客观的分析,平时也注意要求其他子女理解徐××。咨询人员还向徐的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多给他以关心,给他创造一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并注重不要让他在班级中感到孤立、格格不入。以上所有措施。对徐××症状的缓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介绍篇2
案例介绍 :莫某,男,16岁,成绩较好,中等智商,性格内向,中等身材。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甚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案例分析 :该生父母在牧业上,小学、初中时都主要和祖父母居住,但与祖父母之间的交流很少,放学后他经常一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缺乏大人的关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性格孤僻,胆怯的心理。于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对同学冷淡,不多理睬,伙伴们也不敢与他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3、写观察日记:让他每天写一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老师听,增强他的胆量。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引导阅读:让他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既充实了知识,也可以改变心理状态。
6、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7、与家长联系:针对其父母常年在外的情况,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及时把他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并提出要求;尽量给孩子多打电话,让其祖父母多与刘某谈心,间隙性的带出去玩玩。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他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能较顺畅地发言了,并成功地克服了口吃的现象,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班上许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介绍篇3
案例介绍:
赵×,女,19岁,某职业高中三年级学生。赵×自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中等,考入职高后,成绩落到中下水平。职高二年级时,在课堂上和班主任发生冲突,受到严厉批评和老师的冷遇,心里非常害怕。事后她的母亲找班主任做了些“工作”,班主任又找她谈话,表示关心。“我以前觉得世上两种人最神圣——老师和军人,现在觉得人不过如此,太失望了。”赵×这样说。看到同学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和不良现象,觉得太没意思,不想和同学交往,人际关系淡漠,同学都说她怪。她渐渐觉得世上无好人,防人之心不可无,有被社会遗弃和最终被淘汰的感觉。心里有话又不敢对人说,偶尔说了,又后悔,紧张,非常苦恼,出现失眠。焦虑症状已持续一年多,下面是她对症状的自述:“有时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焦虑,四肢发软。思维停止、坐立不安,感到压抑,有时想哭,但又哭不出,头有时疼,眉毛上会抽着疼。为了一件事,反反复复地想。”
案例分析:
赵×的症状突出表现在紧张、烦躁、坐立不安等,并伴有运动性不安,且持续一年以上,属持续性焦虑;虽有压抑、冷漠、退缩等抑郁表现,但不是主要症状,强度上远不及焦虑。诊断:慢性焦虑性神经症。
从赵×的主诉看,她的症状和人际关系紧张有关。但她在学校的遭遇并不特殊,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普遍性,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她对人的高度戒备不太相称;她认为只有老师和军人才神圣的背后似乎隐含有对其他人的恐惧;一次师生冲生冲突即导致她对世态的全面消极看法,似乎也不太近情理。种种迹象显示赵×可能有不平常的经历。
经诱导,赵×流着泪诉说了她更深的创伤:一是在小学二年级时,其堂叔假称带她出去玩,在无人处对她非礼,她哭着逃回,在奶奶的追问下说出,但奶奶不许她再告诉别人,又对她非礼,当时她不敢反抗,后每想到此事便十分后悔,恨自己当时没咬他一口;三是其父母关系不好,父亲专横跋扈,欺凌母亲,赵×十分恨自己的父亲。显然,童年的种种不幸,在赵×心灵中留下深深创伤;恶劣的家庭环境,使她很早就感受到社会阴暗的一面;而且,家庭对她也早早失去了心理支持作用;可她还有对人的美好希望——神圣的教师和军人。一次常见的师生冲突使她本以很脆弱的心瞬时失去支撑,终于导致发病。这是一例典型和童年创伤性体验有关的焦虑性神经症。
辅导方法:
针对赵×的特殊情况,治疗主要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解释性心理支持治疗。分析了以往创伤性体验和当前症状的关系,对女性贞操观作了剖析,消除她的不洁感,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的人格给予充分肯定。通过事例分析,说明社会的复杂性,并指出社会美好、积极的一面;同时启发她认识到自己对人、对社会的看法片面、偏执的一面,及其和自身人格弱点的关系。鼓励她正视人生,回到同学群体中去。心理分析中采用了催眠术,缓解了讨论以往事件时的不良情绪。对她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及与同学交往提了一些具体建议。所有措施对赵×焦虑症状的缓解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看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介绍”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