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处暑养生篇

保燕分享

  随着处暑时节的到来,很多地区由夏季向秋季过渡。终于熬过了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但此时气温依旧较高,早晚虽逐渐凉爽,更要注意养生。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处暑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处暑养生篇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要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全国各地也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錄》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意思是大约还要经历十八天的流汗日。处暑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进入秋季,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应早睡早起。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的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处暑到白露养生

  保证充足睡眠,多食碱性食物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

  营养专家表示,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营养专家特别提醒说,处暑后在饮食调整上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人体克服疲倦。

  早睡早起,多吃果蔬

  “处暑,‘秋老虎’猖狂,天气炎热。”中医提示,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也是“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还要明显,因此人们常会感到既热又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喉咙干燥,干咳无痰,发热等症状。

  对于“热燥天”养生,专家建议要多吃新鲜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莲藕,还可将丝瓜皮、荷叶等用于熬汤。

  处暑过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燥气伤肺,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品,则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营养协专家提示,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处暑时节,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作相应调整,尽量早睡早起,以养精蓄锐。睡觉时还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

  增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调理

  养生专家提醒说,处暑时节,人们要当心“秋燥”伤人,在增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

  在处暑时节,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秋燥”。

  养生专家表示,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通过增加睡眠和加强晨练来增强身体素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此外,在饮食调理方面也要注意。

    74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