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古人养生经书(3)

敏敏分享

  当然,陈宪章之前,已常有人论及忍的问题,且有不少格言警句,如"小不忍则乱大谋"等。此后,又有人对忍作进一步的发挥。关于忍的内容,有个名叫杨洪道的归结为"六忍",他说:"一曰忍触,二曰忍辱,三曰忍恶,四曰忍怒,五曰忍忽,六曰忍欲。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则一身安,戒之一家则一家安。推之以处人己之间,则所遇皆安,而悔尤俱寡矣"。末句化用《论语》中"言寡尤,行寡悔"句,意思是说,能做到六忍,就会既不埋怨别人,也不徒自后悔了。

  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记述了陈宪章的《忍字箴》及杨洪道的"六忍"说,又于《坚瓠续集》卷三写"忍为通宝"一节云:"'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一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如与美女同眠,这其间着个'忍'字,养了多少精神?如宫室车马衣服,这其间着个'忍'字,节省了多少财物?凡世间种种有为,才动念头,便惺然着忍,如马欲逸,应乎加鞭,则省事多矣!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木,曾无所伤。和者,众人见以为狂风骤雨,我见以为春风和气;众人见以为怒涛,我见以为平地,乃谓之和耳"。这一议论可以作为理解陈宪章《忍字箴》的参考。

  陈继儒的《戒好色》词

  陈继儒号眉公,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尤其擅长作小品文。他有一首《戒好色》词,后人广为传颂。

  古代养生学家无不主张节欲。人的欲望有多种,如耳乐淫声,目爱彩色,鼻悦芳馨,口贪美味,身恋车马,心贪金钱,等等。各种欲望中,最强烈、最难节制的,还要数男女性欲。

  因此,古代的养生理论关于节制男女之间的性欲问题,议论得更多。陈继儒这首词写得生动有趣,录之同赏: 红颜虽好,精气神三宝,都被野狐偷了。眉峰皱,腰肢袅,浓妆淡扫,弄得君枯槁。暗发一枝花箭,射英雄,在弦倒。病魔缠绕,空去寻医祷。房术误人不少,这烦恼,自家讨。填精补脑,下手应须早。把凡心打叠,访仙翁,学不老。

  词中认为年轻美貌的女人固然会令男人心醉,但她们确是损伤男子精、气、神的尤物,故把她们比之为"野狐",比之"花箭"。"花箭"一词,出自唐代高僧寒山之诗,诗云:"人言是牡丹,佛说是花箭,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这种观点,古籍中常见,《三言》中亦有类似的论调,如《醒世恒言》里有诗云:"二八佳人体好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诸如此类,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这是古人把性爱视如猛虎的不科学的观点。但这里是指无节制的性生活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同意者认为,房中术误人不少,全是自作自受,应该猛醒回头,求仙访道,学养生术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事业。作者主要节欲是对的,但引导世人去"访仙翁",却是不切实际的,这也说明了作者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挫折以后的一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倾向。我们今天看待这首词,应该从养生节欲的积极方面来体会作者的本意。

  邵雍的《养心歌》

  《坚部补集》卷三有《养心歌》三篇,说是出自《说圃识余》,考其原作者,乃是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邵雍字尧夫,晚年隐居于洛阳城南,名其居处为"安乐窝",精心研究养生之道,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其《养心歌》云:

  得岁月,忘岁月;

  得欢悦,忘欢悦。

  万事乘除总在天,

  何必愁肠千百结?

  放一宽,莫胆窄,

  古今兴废言可彻。

  金谷繁华眼里尘,

  淮阴事业锋头血。

  陶潜篱畔菊花黄,

  范蠡湖边芦月白。

  临潼会上胆气豪,

  丹阳县里萧声绝。

  时来顽铁有光辉,

  运退黄金无艳色。

  逍遥且学圣贤心,

  到此方知滋味别。

  粗衣淡饭足家常,

  养得浮生一世拙。

  此诗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的达观态度,他认为人的一生行事,要顺其自然,什么事不必苦心强求,须知功名富贵到头仅是一场空话。诗中列举古今兴废事件,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石崇富可敌国,与宠妾绿珠住在金谷园中,何等豪奢,而今俱成废墟;韩信辅佐刘邦定天下,功业盖世,后来被吕后擒杀,血染刀锋;接着又举出了陶潜归隐田园,范蠡功成而退,接下来又列举了刘邦项羽的鸿门宴及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说明人生不必为了追求功名事业而煞费苦心地劳碌奔波,不如放宽心胸,逍遥度日,粗衣淡饭,了此一生,任人说巧也罢,说拙也罢,我自坚持既定的处世观点和养生之道。诗意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一面,但从养生学的角度看,邵雍提出的"养生必先养心"的见解,却是相当深刻的。如果心不安宁,欲无止境,终日孜孜于名利,汲汲于富贵,奔波劳碌,力倦神伤,哪里还谈得上强身健体?哪里还能做到益寿延年?

  王阳明的《修身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原名守仁,字伯安,后世尊称他阳明先生。他对养生之道也很重视,有些见解不同于常人,曾作诗一首云:

  饥来吃饭倦来眠,

  只此修元元更元。

  说与世人浑不解,

  却于身外觅神仙。

  此诗被陈继儒《养生肤语》引用,今姑题作《修身歌》。王阳明笃守儒家理论,不盲从道家观点,认为养生的宗旨,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之中。饥食倦眠,适其天性,能做到正心修身,这是比道家追求的"元"更"元"的了。世人若不解此理,相信左道邪术,热衷敬神求仙,那只会误入歧途。王阳明主张养生从自身做起,不迷信神仙,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认为吃饭睡觉要顺其自然,不赞成道家那种不吃饭的"辟谷术"及不睡觉的"养气法",此观点对今人亦有参考价值。陈继儒的认识与王阳明相同,他说:"一切人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眠食不得自如,岂得长生邪?"这话也可以说是深知养生之旨的妙言。

  石天基的《却病歌》

  石天基是明代人,生平未详。他有一首《却病歌》云:

  人或生来气血弱,

  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

  心一乐,病都却。

  心病或将心药医,

  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来唱我《快活歌》,

  便是长生不老药。

  此歌提倡人生要会快活,即保持情绪乐观,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古代有"调摄养生"的说法,其中精神调摄是主要的方面。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确能对人体生理产生巨大影响。思虑过度容易衰老,忧伤不去容易生病,悲愤至极会造成昏厥甚至死亡

  因此,许多养生学家都主张节思虑,和喜怒、去悲忧。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乐观通达。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足常乐",以前曾受到一阵批判,那是不公平的。如果从消极方面去理解,认为"知足常乐"主张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盲目乐观、得过且过,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去理解,知足常乐的意思是:对于客观上实现不了的事情不要横生妄想,对于经过奋斗之后既成的事实要能够以正确态度接受。

  人生在世,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顺心如意的,如果一直用眼睛往上看,抱恨生不逢时,己不如人,终日处于精神煎熬的状态,那必然会招来病魔并加速衰老。

  从这个意义上考虑,石天基的《却病歌》可称得上至理名言

  五行养生格言

  清代人金武祥《粟香随笔》中有一则《五行养生格言》云: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淡泊寡欲,肾水自足。

1840235